基于边界管理理论的截屏图片传播伦理失范及其思考
2023-01-11□文│靖鸣梁雷
□文│靖 鸣 梁 雷
截屏是用户主体运用媒介技术截取备份计算机终端屏幕信息的活动及其过程。截屏图片是运用媒介技术将计算机终端屏幕信息完整截取生成的数字图片媒介。截屏、截屏图片及其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媒介技术进步为截屏、截屏图片媒介及其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媒介的迭代也为弥补先前媒介的不足而不断进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媒介自身的多种功能可供性与人的信息需求助推新媒介及其形态的不断迭代进化。
社交媒体时代的人人传播、重复传播、叠加传播带来海量的信息传播,冗余信息、纷扰信息、传言谣言随之剧增。具有人性化特点的截屏图片顺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碎片化阅读和快速获取信息、即时确认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确定的心理需求。截屏图片以特有的优势给信息传播带来诸多变革,但其在应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媒介伦理等问题也引发社会关注。
一、边界管理理论与截屏图片研究回顾
边界管理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桑德拉·佩特罗尼奥(Sandra Petronio)的《隐私的边界》 (Boundaries of Privacy)一书,书中提出了“隐私边界协调管理”(Privacy Boundary Coordination Operation)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围绕“协调”并包括边界连接、边界渗透、边界所有权3个方面。边界连接是指对信息披露对象的范围划定;边界渗透是指对信息披露的程度;边界所有权是指信息的“共同拥有者”在传播中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边界连接对边界渗透会产生重要作用,又都影响着边界所有权的持有程度。[1]
边界管理理论在社交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被应用着,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充分印证,体现在“何时”“何地”“怎样”“向谁”“什么事”5个方面的边界管理。[2]然而,如今边界管理规则遭遇解构。人们希望通过适当的自我披露来帮助人际关系发展,但是人们对于自我披露尺度把握不一,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3]有研究者认为除非是点对点的传播,否则即使选择好友分组,“共同信息拥有者”依然无法分辨信息的边界在哪里。[4]与此观点相反,有研究者认为用户选择“三天可见”这一分组行为是在为管理个人隐私边界提供了便利,本质上就是一种隐私边界管理。[5]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研究者对用户在隐私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有不同的考量。公民隐私的扩散主要还是隐私主体的个人原因,要由主体掌握真正的掌控权。[6]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在应对隐私管理的问题中扮演了中心角色。[7]还有研究者指出必须要协调好边界的各种关系才能解决隐私泄露问题。[8]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界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新媒体这一范围中,对于边界理论的解释在具体情境中有所不同,对于边界管理规则的解构与否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学界已有部分对截屏图片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的争议在于对影视作品截屏图片的作品定性。在法学专业的研究中,有关影视作品的复制、发行等行为越来越普遍,相关的纠纷亦越来越多。但是法院对影视作品截图是否侵权的判定并不一致,这也是司法实践及相关理论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9]影像制品截图的著作权问题本质与截图作为著作权、邻接权客体的相关性质问题一脉相承,其涉及的作品定性问题比较复杂。影像制品截图是新媒体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影像制品截图的合理使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亟待回答和澄清。[10]同样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影视剧截图给予保护,但是不应该将截图认定为影视剧的一部分保护,而是应该将截图认定为摄影作品予以保护。[11]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中,截屏图片已经成为UGC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截屏图片内容无法验证其真伪,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闻侵权、把关缺位、语境操控、技术造价等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有研究者同样证实了截屏传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截屏传播也存在着伦理失范的现象。[12]
从截屏图片的性质来分析,截屏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是作为原始的截屏信息。截屏主体对自己呈现在网络终端屏幕上的截图信息,是完全真实的记录。二是截屏主体与他人私信的截屏信息。三是截屏主体在微信群、朋友圈截取的信息。四是截屏主体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信息的截屏信息。五是对已有截屏信息再截屏,生成二次(多次)截屏信息。这个过程包含对其进行强化或提示的截屏信息的加工处理。从文本形态分析,截屏信息有纯文字截图、图画截图、视频截图以及它们的混合形态。截屏行为、生产方式、信息产品及其传播主要是在网络空间进行,截屏信息呈现的是网络数字形态,且是资料素材,很难成为信息和新闻的成品,只能作为可视媒介里的图片构件被媒介使用。经过合成加工的截图虽然仍是截图,但已经是具有加工生产者主观性和倾向性的信息产品。同时,截屏的自由性和便捷性加大了用户转载的可能性,并且转载截屏图片时可以有选择地传播,截屏图片的内容失去了语境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
截屏图片是互联网空间一种朝气蓬勃的数字信息媒介形态。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使用截屏图片的用户日益增多,它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而其传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问题,需要我们对截屏、截屏图片及其传播的本质特征、功能以及传播失范与应对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视。
二、截屏图片带来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及原因
截屏传播给人们带来了传播的便捷,也使人们在匆忙中忽视传播伦理和风险的考虑,带来诸多传播的失范和危机。
1.截屏图片带来的传播伦理失范
截屏图片传播的边界具有双重不稳定性。第一,社交媒体的发展勾连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同时也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第二,截屏图片中的信息既有个人信息,又有公开信息。截屏图片中的个人信息在信息洪流的裹挟之下被人们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所看到的信息都归为公开信息,导致截屏图片中的公开信息向个人领域渗透。因此,截屏图片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以下伦理失范的问题:
边界连接异化:截屏图片带有误导性。在社交平台传播截屏图片是信息呈现的过程。传播者决定通过截屏图片呈现多少自我信息。在个人之间利用截屏图片代替语言文字的传播中完成了边界的初次连接。但是截屏主体是个体用户,所有的截屏图片都是截屏主体以自我利益为原则所选择的信息,不利于自己的干扰信息、冗余信息、隐私信息和可能会带来伦理法律失范以及影响传播的主要和核心事实传播的信息,一般截屏者都会做出正向的选择,但是无法保证截屏图片的真实性和真实程度。某些带着传播者主观目的的截屏图片,在连接的起点就出现了问题,导致边界连接出现异化。
截屏图片信息不等于客观事实,传播者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尤其是一些社交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例如,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用户“老马自奋蹄”发布了一张《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屏图片,画面中一名与会人员貌似倒拿着会议手册进行阅读,该截屏图片引发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评论“刚刚拿起来,还没来得及翻正”“水平高倒着看也行”等。微博将边界连接延伸,由个人对个人的传播延展到个人对群体的传播。网友的态度被该“大V”用户影响,个人情绪的主观先行使评论出现一边倒的趋势。随后,《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文说明事实,澄清“为了方便阅读,一些国际会议手册是中英文正反印刷装订的”。该用户是不是带着个人目的传播截屏图片不置可否,但未经事实考证就利用主观经验转载截屏图片于社交媒体,确实会误导受众,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边界渗透扩散:截屏图片跨平台式裂变传播,滋生谣言。晒客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分享截屏图片决定了边界的封闭和开放的程度。例如微信这一基于熟人社交的平台上,传播者的顾虑较少,发布的截屏图片内容多样,这种由强关系形成的边界较为封闭。而微博则是一个公开的社交平台,晒客在这种弱关系网络中发布截屏图片,会使截屏图片的内容暴露在一个开放的边界内。其他用户转发、分享,就达到了边界渗透的效果。而用户拥有的多重身份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传播截屏图片,导致信息边界渗透急剧扩散。另外,基于社交媒体里熟人传播,人们常常会把对传送截屏图片的信源(包括个人)的信任作为对确信其信息的前提,而不再怀疑截屏信息的真假和截屏信息的信源的真正目的,由截屏图片中的内容衍生出来的谣言会迷惑甚至误导其他用户。
截屏图片躲过了大数据的抓取和审查,在网络中传播的阻碍大大降低。不少网友在看到短信截屏图片的时候,在“眼见为实”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会选择相信截屏图片中的内容。但实际上,伪造短信、微信等聊天记录的工具早已出现,利用软件生成的短信与正常收发的信息无异,在此基础上截屏短信内容伪装度极高,很难辨认短信截屏图片的真伪。
边界所有权模糊:截屏图片侵犯个人隐私。边界所有权考量的是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与使用的权限,旨在明确共同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现实的网络社交中,对信息的管理并非只有用户个人。当截屏信息涉及网络用户双方或多方时,边界所有权就变成了对个人私有边界的控制和他人对共有边界的控制,边界所有权的行使由一人变为多人,主体的不确定性使边界所有权变得模糊。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截屏信息外泄,特别是一些涉及用户信息的截屏图片会侵犯个人隐私权。
很多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都会采用截屏图片。其来源虽然可以考证,但是部分内容并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将当事人的个人情况以截屏图片的形式公开化,使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另外,手机软件非法获取用户截屏图片,侵犯用户隐私。某些软件在开发应用的时候,会在后台设置获取用户截屏图片的功能。例如在“京东截图”事件中,网友测试发现京东金融APP会保存其他APP截图和图片,且如果其后台保持运行的话,还会自动保存相机照片。尽管京东金融回应该功能开发确实存在技术问题,是技术失误,但是用户依然担心自己的隐私问题。不可否认,软件开发中确实存在缓存不知情用户截屏图片和图片的技术,如果这一技术被不当使用,用户的隐私就会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截屏传播所带来诸多传播的失范问题,是媒介“双刃剑”种种负效应的必然结果,截图的各种负效应同样是媒介进化的“意外的后果”。截屏图片还具有有悖于传播伦理法律包括利用虚假截图犯罪等负向性功能可供性,这也是媒介进化不可避免的“意外的后果”。
2.截屏图片生产与传播伦理失范的成因
截屏图片及其传播所产生的伦理失范是由用户行为不当、监管不严、法律不健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截屏技术的更新而变化。只有对造成失范现象的原因予以全面剖析,才能科学有效地治理截屏传播带来的失范问题。
用户伦理观念偏差,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不高。电脑和智能手机将截屏的权利交给用户个人,这就对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民的媒介素养决定了他们对截屏图片伦理道德的判断能力。大部分网络用户积极使用话语权,却缺少信息自主处理的能力,用户伦理观念出现偏差。一方面,缺少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盲目截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对于截屏图片的内容不作思考便盲目转发,这种行为无疑助长了伦理失范的态势。
相关法律不健全,对截屏图片传播的外部约束不够。目前,我国对于截屏图片的传播规范的法律体系还处于不健全状态。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这就使得截屏图片传播的伦理规范依靠平台和用户个人的伦理道德来维系。仅靠内部较小的维系力度,很难有效治理截屏图片传播的伦理失范。在截屏图片传播中,一旦出现伦理失范现象,没有法律约束,即使用户受到处罚,也只是暂时的、轻微的。这就导致截屏图片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愈演愈烈。
软件平台监管审查不严,截屏图片传播问题频现。截屏图片的传播依托于各种软件平台,平台方对于截屏图片内容监管审查不严,也为截屏图片传播的伦理失范打开大门。对于图片的审查难度远高于对于文字的审查,并且用户在传播截屏图片时会进行一定的涂画处理,这无形中也加大了对图片审核的难度。一键截屏进行转发往往是分秒之间的事情,软件平台无法立即对截屏图片的内容进行识别,甚至伦理失范问题出现之后也没有作出及时处理,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截屏图片生产与传播边界及其伦理失范的规避
边界将各个领域区分开,每个领域之间的规则不可僭越。而社交媒体的发展模糊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边界的关闭能给个体带来更大的自主权和安全感,边界的开放却可以促进关系向亲密的地方发展。因此,用户在传播截屏信息时,必然要考虑分享什么样的信息,跟谁分享,以及以何种方式分享等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各个领域之间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绝对隔绝关系, 也不意味着各个领域之间陷入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相反,它要求彼此之间进行交往与合作,只有对自身的规则限度有着明确的意识, 并自觉地防止其僭越才能真正地进行交往与合作。
1.明晰边界所有权:细化网络信息安全法有关规定
用户个体对截屏信息的边界所有权体现为,可以跟哪些人分享截屏信息,控制截屏图片传播的范围。就目前截图传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发现,一些在小圈层内传播的截屏图片被用户转载传播,导致截屏图片所属者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被弱化,明晰边界所有权至关重要。社交媒体的实时共享和开放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户数量越多,社交需求越大,意味着截屏图片传播越普遍。那么截屏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边界所有权问题就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边界所有权仅仅依靠用户个人的划分标准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网站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13]如今截屏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截屏图片细化网络信息安全法有关规定以维护良好的社交生态十分必要。法律条文中应明确指出截屏图片内容的所属者享有绝对的截图使用权和控制权(除该截图内容作为违法犯罪的证据时,可由媒体平台公开)。同时规定对于共同截屏信息拥有者在传播截屏图片时,要有截屏图片的来源和转载者的水印。在截屏图片传播的过程中涉及信息安全纠纷时,就可以根据水印追根溯源,并予以惩罚。这就需要法律和技术并行,从根源上解决截屏图片传播中出现的伦理失范和权利侵害问题。
2.稳定边界渗透:软件平台设置截屏图片传播审核关口
边界渗透主要考量的是访问与保护的规则问题。截屏图片不仅能够在一个平台转发、分享,还能在各个平台之间渗透传播,打破了边界平衡,这是因为缺少对截屏图片内容的审核。并且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各个平台互不干涉,对截屏图片的管理措施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管理截屏图片传播的乱象,阻断这种病毒式的边界渗透,需要相关平台机构变“各自为战”为“综合治理”。
截屏图片传播审核关口前置化。可以进行传播截屏图片的网络平台都会有潜在的风险,这些平台需要联手设置一个专门审核截屏图片内容的机构。相关社交平台取对方之所长,避之所短。利用各自目前对截屏图片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截屏审核机构。这个机构是独立于各个社交平台之外的,通过对社交平台出现的截屏图片组建数据库,对于一些不良内容的截屏图片、伪造截屏图片、假截屏图片予以标识,提醒各个平台要提高警惕。相关软件或平台内部也可以开发“截屏告知”功能来限制截屏图片泄露隐私行为。
软件平台开发截屏数据加密技术。截屏数据加密需要技术的加持,目前比较常见的现代信息加密技术既有对称加密技术,也有非对称加密技术,如果社交平台能够开发出截屏数据加密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信息保护中去,还能形成该平台的用户口碑。如今,各种各样的手机软件涌向市场,很多软件会在后台自动获取用户手机中的截屏和图片。截屏图片截图数据加密技术能够有效地防范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照片加密中。
3.优化边界连接:网络用户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用户转载别人的隐私截屏图片,或者是假截屏图片,这是从边界初次连接的地方就开始出现问题。边界连接被无限延长,在延长的过程中不被控制,自然会出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优化边界连接,而边界连接的是人与人,所以要依靠用户自身的自律。
用户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外部有了法律和平台的限制之后,主体还要有内在的自我道德限制,这个自我道德限制着用户在截屏,或转载截屏图片前会认真思考其真实性,以及发布截屏图片的必要性。信息传播主体的道德内在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用户不仅要学习如何遵守网络规则,还要在现实的网络社交中实践起来。另外,还可以设置用户举报假截屏图片、不良内容的截屏图片的相关奖励,这也是一种杜绝此类截屏图片的有效途径。
用户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首先用户要有对截屏图片所涉内容的隐私保护意识,在截取涉及个人信息的图片时,要考虑此内容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发布在社交平台时是否会面临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在用户拥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保护。对于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且侵犯个人隐私的截屏图片,用户可以向截屏审核机构申请永久删除截屏图片。如果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截屏图片侵犯到个人隐私,给个人带来严重影响,可以寻求法律保护。
四、结语
技术的变革推动着截屏及截屏图片媒介不断向前发展,截屏图片的快捷性大大便利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是对先前媒介的补偿与补救。在网络的更新迭代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截屏技术大大简化了信息生产流程,精准而高效地完成信息传播。不可否认的是,截屏技术在变革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出现截屏图片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给截屏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放眼未来,截屏图片及其传播仍需遵从传播伦理,把握传播边界,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的产生。在技术的加持中,汇入人的传播理性,从而推动截屏图片及其传播的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