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唯论文现象及解决思路*

2023-01-11孙启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论文

孙启慧 杨 勇 容 蓉 周 萍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山东 济南 250355)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是新时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行动纲领,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努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聚焦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目前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2,3]。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中,又必然涉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的考量。所以,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论文都被当作衡量一个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出现的“唯论文”现象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提倡“重论文”但不“唯论文”培养观念,综合施策,以期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的。

1 研究生培养唯论文评价现象出现的原因

1.1 论文发表的硬性指标是唯论文现象出现的指挥棒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最核心的产出依然是“论文”[4]。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可复制、易传播、易评价的特点,因而被大多数高校和研究单位作为成果评价的硬性指标和标尺,要求所有研究生毕业以发表论文为必要条件。正因如此,现在很多高校为了“一流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的评估,都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发表要求,例如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必须发表1 篇以上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则要求必须发表1 篇以上影响因子达到某参数的SCI 论文。通过这种简单一刀切的评价体系,管理部门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容易了许多,但某些特殊专业的研究生则苦不堪言。比如中医文献类专业研究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医籍中进行资料的整理、训诂、编撰,若要求此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发表SCI 论文才能毕业,恐怕这个学科将有后继无人之虞。有研究者专门做过统计,我国每年的博士生延期率高达66%,这意味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可能因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无法按期毕业。

2019 年4 月22 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其中对博士生毕业制度进行了大变革,率先在国内宣布,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将不再有SCI 论文的要求,这将大大降低博士生毕业的难度。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高校的排头兵,第一个提出了对研究生培养中SCI 论文不再有强制要求,这必将为国内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带来强劲的示范效应,将会影响到全国其他高校相关制度的改革。

难以否认,衡量人才培养标准中的论文发表指标对于研究生培养中“唯论文”现象出现起到了明显的指挥棒作用。

1.2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形式化主义严重 研究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学分要求、教学或临床实践、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读书报告、科研活动记录、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等多个环节。实践中,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监督管理不严格,很多培养过程中的考核流于形式主义,从而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在日常培养过程中得到及时监督。研究生也因为日常考核的流于形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最“硬核”的考核指标似乎只能以“唯论文”形式来体现。

培养机制和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很多高校都缺乏对培养过程的严格监管,这就导致每当毕业临近时极易出现以下现象:在整理个人档案时,研究生们拿着各种各样的表格请导师们签字,很多表格本来是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表,却都集中到毕业前补签。这种临时抱佛脚地管理方式,根本无法起到考核所应当起到的作用,反而变相鼓励研究生们以相互参考、抄袭或编造等手段应付各种表格,完全失去了过程考核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作用,无法全链条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质量保障,导致在关键培养环节无法把好质量关。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中期淘汰制也就变成了一句空洞口号。这就如同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所表述的,每一起生产事故背后都有29 个事故征兆,一个事故征兆背后都有300 个事故苗头,一个事故苗头背后则都会有1000 个事故隐患。作为犯错误的人在犯大错误之前同样会有很多小错误的堆积,如果不能及时地对这些隐患进行纠偏和改错,就将大大增加出现严重问题的概率。必须认识到,培养过程中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十分必要。

1.3 少数导师的关键主体职责缺失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应当在整个研究生的学业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答疑和把握大方向作用,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即我们常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当下也存在少数导师,没有尽到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责任,对培养过程放任敷衍,未尽到应有的职责。

例如,有些研究生导师没有科研课题经费,在招进学生后,就将自己的研究生转到其他有经费的导师名下,对于该学生的培养则不管不问,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未尽到导师的应有职责。这种情况会造成师生间的沟通不畅,导致研究生的专题研究与自身专业吻合度不高。研究生的实际课题指导教师则只关心学生的科研进展,对于学生政治思想、科研素养、身心健康和个人的未来发展等漠不关心,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受到影响,产生寄人篱下的不良感觉,个别学生还会出现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又如,有些导师虽然课题经费充足,但招收的研究生数量过多,自己又忙于其他事务(第三产业、外出交流、讲学等),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悉心指导学生。在此情况下,对研究生进行放养式培养,只要学生最后能完成论文发表指标,达到毕业要求就万事大吉。这些培养方式,导致研究生对最后论文的态度是只要能发表论文,就可以交差。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严重缺失,学生面对“唯论文”的考评导向,则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设法完成,论文“很水”“很假”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

少数导师的失职,对正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青年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将会对研究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5,6]。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的主体职责督导十分重要。

1.4 个别研究生铤而走险尝试 在国家制定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环境下,大部分研究生都能遵守国家、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严格地完成培养环节中的各项任务。但是,也仍有个别研究生在“唯论文”的硬性指标影响下铤而走险。

现实中一般是存在2 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拿到学位,因为必须要完成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从而孤注一掷。极个别研究生,在读三年期间,毕业课题没有进展,也没有取得有价值的数据,为了能按期毕业,联系网上写手购买期刊论文,以学术不端的手段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高校师生的邮箱里,经常会收到令人厌恶的、层出不穷的代写论文垃圾邮件。当这些广告满天飞,代写论文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时,就已经反映出论文发表在当前社会生态下的严重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有市场必然是因为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很巨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部分一定存在掺假、掺水问题。本来论文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展现给社会,同时也可供同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但这些虚假论文带来的不可靠数据要么误导公众,要么被错误地借鉴,浪费社会公共资源,贻害无穷。另一种情况,则是个别研究生为了获取评优、评奖的荣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择手段在论文上作假。例如,前不久曾有学校报道,有硕士研究生为了申请国家奖学金,通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方式编造虚假研究成果提交了SCI 论文,后被查处。这名研究生本来可以正常的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顺利毕业,但因为一念之差,觊觎评优、评奖的荣誉光环,编造SCI 文章来达到目的,走上了严重的违纪、违法道路,结果被学校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令人痛心。这种事件不只是研究生,就是毕业后已经入职的教师、教授亦有误入歧途者。近年来,我们经常能从国内外新闻报道中获悉,中国论文大规模撤稿事件屡次发生,有统计表明,2008—2017 年撤稿篇数最多的10 个国家,中国排在第一,学术不端则是撤稿的主要原因。这对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7-9]。

在“唯论文”的指挥棒下,投机取巧者有之,瞒天过海者有之,他们都严重地腐蚀了学术论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若不能将这些破坏者及时地加以问责,将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

2 研究生教育评价打破唯论文导向的解决途径

2.1 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标准 避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快速发展完善的时期,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切忌采用只重结果,不顾过程的“唯论文”评价模式。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是百年树人的长期工作,所以,若简单采用一刀切和跟风模式,不顾本单位和专业的实际状况,过于拔高或不切实际地采用“唯论文”评价体系,将导致好高骛远,水土不服,背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这就提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需要根据各个高校实际情况,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及时地修订和更新,适应社会需求,也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发展要求。

2.2 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 高校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考核,真正将研究生的考核在各个关键环节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监督和考核,才能真正起到过程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将可能出现事故的小苗头及早地解决和清除,也才能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最后毕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发表的一个指标。我们必须认识到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又是在过程管理中最好地体现出来。只有将过程管理规范化、严格化,才能真正实现对问题的防微杜渐,实现收获的水到渠成,提高人才培养的良品率。

2.3 强化导师的主体责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着力强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动态化管理,做到能进能退,严格对导师的评价体系监管。对于没有课题经费、连续多年没有招生的导师,不能保障研究生的正常培养,以及在以往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事故或责任心严重不足的,应暂停或取消其导师资格。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导师表现不合格,则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受到影响,对其学业的完成造成严重冲击。另外,不合格的导师,对学生还常常带来连锁的不良反应。所以,只有强化导师的主体责任,才能切实地保护研究生的利益,同时,也是对导师的督促和提高,避免某些导师在达到一定的地位和荣誉后不思进取,忘记了作为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4 严肃惩戒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若因为论文出现造假或网络买卖论文等严重违法行为,主管部门一经发现务必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任何的包庇或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都将严重削弱学术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会刺激研究生们的侥幸心理,导致更多的人以身试法。

3 研究生教育评价应当崇尚德育为先 充满人文精神

3.1 以德为先应始终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道德的缺失是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匮乏的现象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功利主义盛行,生活模式过分物化,精神家园渐渐荒芜。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有关道德问题的新闻事件,走出现代的道德困境成为当今的迫切问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强调德育的培养是全社会的共性需求。

研究生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德为先”应始终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既具有崇尚自由、民主独立人格,又能和而不同,与人和自然都能和谐相处,具有宽容、合作精神的人。只有以“德不孤,必有邻”“以德为先”的培养理念,才能培养出既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应当在全国高校形成以德为先、学术为本、坚持遵照党的领导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评价理念[10,11]。

3.2 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贯彻始终 大学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体现在大学教育中,促进了大学的文化繁荣和学术自由,培养了大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倡导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人文精神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学习培养过程。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阶段,有必要根据不同时期特点给学生开设历史、艺术、哲学等不同的文科类通识课程,从内而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逐渐将人文精神融入年轻人的内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将会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有助于研究生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和谐统一[12,13]。

3.3 研究生教育评价应重论文但不唯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等要求的提出,论文发表在指标体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虽然论文作为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能清晰地反映研究生培养的阶段性成果,这种量化数据能很直观、简便地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但研究生培养不能“唯论文”,不能把发表论文作为惟一的指挥棒。研究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思想道德、科研道德、科研素质、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同时,科研工作,随着学科分化,对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强调多学科交叉协作。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具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相同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具有较高“情商”的研究生,将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更高效地推进研究计划。因为一位具有较好沟通能力的人,能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负反馈信息降到最低,能更有效地减轻不必要的阻碍及内耗,减少负面干扰,从而能事半功倍地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唯论文”考核方式是目前社会及网络上代写论文、论文造假重要的诱因之一。因为有“唯论文”强大的刚需,自然就出现了唯利是图的商业供给市场。这造就的只是虚假的学术繁荣和论文泡沫,离真正的学术研究则渐行渐远,科研浮躁及学术不端现象就四处滋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果只是关注最后的论文发表情况,而缺失了中间培养过程的监管以及指导教师的日常监督,这就会让某些研究生铤而走险,可以投机取巧,可以侥幸蒙混过关。监管不到位,就会让这部分少数人群成为违法、违规的既得利益者,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不良的示范。慢慢地,这种不良培养方式就会成为一种似乎被默许的终南捷径,产生很恶劣地腐蚀、吞噬大厦根基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一经发现,一定要严肃处理,对于监管缺失部门、没有尽到培养职责和义务的相关人员也都需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住风清气正的研究生培养生态环境。

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科研本身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出现失败结果、阴性数据都是很正常现象,特别是在某些探索性较强的课题研究中出现失败的几率更大。所以,在有限时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我们更应当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训练,不一定非得要求拿到“漂亮”的实验结果。其实有些看起来很“完美”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真实和客观的,即使没有主观造假的意图,科研实验结果的可重复率也不高。《自然》杂志曾经针对1576 名科研人员进行了科研试验的可重复性调查,得到的结果是,70%的科研人员都有过重复别人试验并且失败的经历,超过一半的科研人员在重复自己实验时也曾遭遇过失败。这实际上提示很多科研结果都有可能是“假阳性”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最后的成果。这种只关注成果、文章的考核方式本身就不符合科研的客观规律。

有必要说明的是,不“唯论文”并非不要论文,而是真正关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德智合一,以德为先,建设研究生教育评价的良性生态圈,培养充满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具有诚信、责任、爱心和感恩的品德,实现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同时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素质的研究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科学目标。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