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10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恢复力东北地区抵抗

张 开 陈 琦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一、引言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要素汇集到城市,一方面,各种资源的集聚促使城市中的生产活动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城市中大量集中的人口蕴含着极大的消费潜力,这些都促进了城市效率提升和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加速,我国城市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城市经济韧性反映出城市面对冲击时的抵抗和恢复能力,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而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则是实现“韧性城市”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不同区域的城市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的经济韧性也有所不同。分析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能够比较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弱,有利于加深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意味着对于不同区域的城市而言,影响其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可能不同。分析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内地经济区域的划分,分别测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城市面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的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城市经济韧性意指城市经济“对市场冲击、竞争冲击和环境冲击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1],根据城市经济应对冲击的过程的差异,存在三种维度上的经济韧性。第一种是工程维度,又称之为工程韧性(Engineering resilience),强调城市经济在受到冲击之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第二种是生态维度,又称之为生态韧性(Ecological resilience),强调城市经济在受到冲击之后并非回到原来状态,而是能够移动到新的平衡状态;第三种是演化维度,又称之为演化韧性(Evolutionary resilience),不仅强调城市经济在受到冲击之后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更强调在冲击中城市经济不断适应和重组的动态过程[2]。

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定量研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采用多指标体系测度法,即选用若干指标,并对各个指标赋予一定权重,最终来测度城市经济韧性[3][4][5]。例如王光辉等选取了人均GDP、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和人均财政支出等三个指标,测度了我国内地284个城市在2012年和2018年的经济韧性。第二种是采用单一指标体系测度法,即选用某一个经济指标(常用的是就业数据和GDP数据),经过各种换算过程,最终测度出城市经济韧性[6][7][8]。例如,Yicheol 等利用美国各县的就业变化来测算美国138个县在2003-2014年间的经济韧性。第三种是时间序列模型测度法[9][10]。例如徐圆等运用反事实实验,将反事实条件下的经济表现与实际经济表现进行比较,测度了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中国230个城市的经济韧性。

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Martin等对其进行了总结,认为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金融条件、政府政策和心理预期这五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最有力的五种因素[11]。在这些因素中,产业结构往往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较多学者就产业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展开了定量分析[12][13][14]。例如,刘成昆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验证了产业多样化主要通过促进创新的方式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徐圆等则区分了产业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认为产业多样化对经济韧性既有直接作用,又能够通过促进创新来间接地影响城市经济韧性。除此之外,经济集聚[15]、制造业发展[16]等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

关于区域间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不同学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分析。分别以中国城市群[17]、东北地区地级市、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18]1-15、粤港澳大湾区、山东枣庄和辽宁阜新[19]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在学者们的这些研究中,普遍发现区域之间的城市经济韧性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较小的区域范围,较少有研究对全国的城市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进行韧性测度和差异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区域的城市表现出的经济韧性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本文还运用地理探测器(Geography Detector)的方法分析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由此找出各个区域城市的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这对于采取差异化的措施提升各区域城市的经济韧性,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模型设计、样本选择及变量说明

(一)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模型

上文介绍了测度城市经济韧性的三种常用方法,即多指标体系测度法、单一指标体系测度法和时间序列模型测度法。多指标体系测度法能够从多方面反映城市经济韧性,但是不同研究者选择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不一致,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20]。而时间序列模型测度法的基础是反事实推断,其前提在于冲击之前有足够长的时间,从这段时间可以拟合一个足够可靠的模型,从而产生与事实相反的路径。但中国城市所遭遇的各次冲击之间的时间较为短暂,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间只有10年的时间,使用反事实拟合的方法也有其缺陷。因此,更为普遍接受的常用做法是使用城市就业数据或者经济产出数据进行单一指标体系测度,由于中国城市就业数据并不完整,本文借鉴Martin的做法,用城市经济产出的数据进行单一指标体系测度。同时,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城市遇到冲击后将度过抵抗期和恢复期,在此期间表现出的经济韧性分别称之为抵抗力和恢复力[21]。综上,本文测度城市经济韧性的公式如下:

(二)样本选择

对于抵抗期和恢复期的划分,中国学者的研究大都以2010年为抵抗期和恢复期的分水岭。鉴于此,本文将2008-2010年作为抵抗期,将2010-2018年作为恢复期,并且按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中国四大区域,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测算各地区内的地级市在抵抗期和恢复期的经济韧性。总共测算了全国256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其中包括东部地区86个地级市、中部地区78个地级市、西部地区60个地级市以及东北地区32个地级市。各地区包含的地级市如表1所示。

表1 四大地区各自包含的地级市

(三)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

本文借鉴Juntao T等的做法,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影响各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因素进行分析[18]1-15。地理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统计学方法,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相比,地理探测器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同方差性和正态性等假设,对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其受到的制约较少,可用性更强。特别是当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数值量时,通过将自变量转换为类型量再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由之得出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比经典回归更为可靠[22]。地理探测器最初用于疾病、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后来逐渐被应用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23][24]。在地理探测器方法中,衡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统计量为q统计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q的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本文采用stata软件对各个可能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自变量进行聚类数为5的K均值聚类,即设m=5,再根据该自变量聚类的结果得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q值。

在图1所示的模拟前端中,根据接收机的硬件设计,选取了接收机的射频中心频率f0为1.772 GHz,PLL的输出频率固定为1.75 GHz,中频信号fIF为22 MHz。我们采用的ADC芯片的采样频率fs为10MHz,对中频信号进行带通采样,得到中心频率为2 MHz的数字中频信号,完成模数转换。带通滤波器的通带带宽约为3 MHz。

(四)变量说明

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可能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产业结构、融资环境、劳动力条件、政府干预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能够避免城市经济集中依赖于某一产业,从而分散经济冲击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制造业等重工业由于产业固化程度较高,资源重新配置更为困难,因而通常比服务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的影响;融资环境首先通过金融系统对企业的转型升级给予信贷支持,加速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其次通过对外开放来吸引外商投资,满足城市发展的资金需要;劳动力条件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在于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较高的劳动收入通常也有较高的消费水平,能够在冲击来临时更多地将城市经济转向依赖内需,从而减缓冲击的影响;政府干预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应对经济冲击,例如对受到冲击的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对相关工人进行就业培训或增加补贴,也可以通过支持创新的政策提高企业活力,帮助企业尽快从冲击中恢复;城市发展水平体现出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保证对消费品的基本需求,从而缓解相关企业受到的经济压力,并且能够更为迅速地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经济冲击,重新恢复市场的有效流通。

基于这五大类影响因素,本文设计的自变量及相应的衡量指标如表2所示。所用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城市常住人口有少量缺失值,用GDP除以人均GDP代替。

表2 自变量及其指标体系

四、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分析

1.四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弱差异

根据城市经济产出按照单一指标体系测度法对256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算,统计出各地区内经济韧性大于0的城市数量并计算出占该地区所有城市数量的比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经济韧性大于0的城市数量及占比

由表3可知,四大地区在恢复期内具有较强经济韧性(大于0)的城市数量总是小于在抵抗期内具有较强经济韧性的城市数量,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韧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市在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时,经济韧性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弱不同,总体来看抵抗期的经济韧性较强,而恢复期的经济韧性较弱。在抵抗期,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总体而言表现最好,其后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在恢复期,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总体而言表现最好,其后依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分别计算四大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平均值,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四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平均值

由表4可知,四大地区的城市恢复力的均值都小于抵抗力的均值。在抵抗期,城市经济韧性均值排序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在恢复期,城市经济韧性均值排序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这再次验证了以上所得的两点结论。除此之外,四大地区的城市在抵抗期的经济韧性的均值都大于0,这表明整体而言四大地区的城市都具有较强的经济韧性。另一方面,在恢复期只有中部地区的城市的经济韧性的均值大于0。这表明整体而言,在恢复期,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较强,而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较弱。

2.东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较低的原因分析

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表现不佳的另一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范围逐渐由美国波及到世界各地,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外贸需求骤减。中国的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出口外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出口贸易占东部地区城市经济的比重较大。例如,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连续多年的进出口总值在全国排名中都位居前列,上海、北京和天津这三大直辖市的对外贸易同样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地区由于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自然地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内需,受国外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这导致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受影响程度较小,恢复较快。

3.四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分布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四大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分布情况,将四大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绘制成箱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抵抗期,东部地区四分位间距最窄,说明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中部地区四分位间距最宽,因此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差异较大,分布较为分散。在恢复期,四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差距更为明显。东北地区上下四分位数以及中位数都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说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城市在恢复期的经济韧性最差。并且东北地区的四分位距最窄,说明东北地区城市恢复力分布较为集中在低水平。西部地区四分位距最宽,表明西部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韧性差异较大,分布较为分散。

图1 四大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箱线图

4.四大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性差异

考察各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差异的另一个角度是分析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相关性。对四大地区城市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0,中部地区为0.311,西部地区为-0.317,东北地区为-0.201,在此基础上将四大地区城市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绘制成散点图并画出拟合线如图2所示。

图2 四大地区抵抗力和恢复力散点图

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一个城市的抵抗力越强,其恢复力往往也越强。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则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即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一个城市的抵抗力越强,其恢复力往往会更弱。

(二)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东、中、西、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得出各区域及全国的城市经济韧性与自变量X1~X10之间的q值,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四大地区及全国的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探测结果

1.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由上一节可知,在抵抗期,四大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总体而言都较强。而如表5所示,东部地区X9(0.197)的q值最大,说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在抵抗期的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在抵抗期中表现最好的,具有最高抵抗力的是西部地区,此地区X5(0.179)的q值最大,说明城市人均GDP对提高西部地区抵抗冲击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中部地区X3(0.206)的q值最高,说明对外开放度是促进中部地区抵抗力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X4(0.160)和X9(0.159)的q值最高且非常接近,说明金融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共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抵抗力。

由上一小节亦可知,在恢复期,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总体较弱,其中东北地区的恢复力表现最差。从自变量对东北地区的恢复力的影响来看,自变量X2(0.491)的q值远远大于其他因素,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东北地区恢复力的主要因素。东部地区X3(0.105)的q值最大,说明对外开放度是制约东部地区恢复力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X4(0.409)的q值最大且远远大于其他因素的q值,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是制约西部地区恢复力的主要因素。在恢复期城市经济韧性总体较强的唯一地区是中部地区,自变量X2(0.217)和X7(0.210)的q值基本接近且远远大于其他因素的q值,说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是促进中部地区恢复力的主要因素。

2.分区域后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加

为了更清晰地表明分区域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将四大地区和全国的首要影响因素的q值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四大地区及全国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表6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四大地区首要影响因素的q值都大于全国首要影响因素的q值。对四大地区在抵抗期的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最大影响的自变量及其q值分别为X9(0.197)、X3(0.206)、X5(0.179)、X4(0.160),而自变量X9作为对抵抗期内全国的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其q值则只有0.116,明显小于各区域首要影响因素的q值。对四大地区在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最大影响的自变量及其q值分别为X3(0.105)、X2(0.217)、X4(0.409)、X2(0.491),而自变量X2作为对恢复期内全国的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其q值则只有0.098,同样明显小于各区域首要影响因素的q值。

进一步运用表5中的各影响因素的q值,对每一影响因素的分区域的q值和全国的q值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不只是首要影响因素,其他各个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的q值都基本小于在区域层面的q值。这表明,当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并分别对影响区域内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时,由于四大区域内的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特定自变量的q值明显提高,其对区域内城市经济韧性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因此,在考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时,相比于对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进行总体考察而言,分区域对城市进行的考察更能反映出特定因素的作用。

3.影响因素在抵抗期和恢复期的作用不同

在抵抗期,无论是在四大地区还是在全国,自变量X9即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都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而在恢复期,自变量X2即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都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自变量X9和自变量X2分别在抵抗期和恢复期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将所有10个自变量对应的q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得出抵抗期自变量X9的排序和恢复期自变量X2的排序,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X9和X2在各区域影响因素中的排序

可以看到,自变量X9在除西部以外的所有区域中的q值都排在第1或者第2位,即使在西部地区,X9(0.109)的q值也与排在第二位的X10(0.128)的q值相差不大,这说明X9对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也有重要影响。自变量X2在恢复期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在所有地区都排在第1位和第2位。这再次充分说明抵抗期和恢复期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并不相同,体现出划分抵抗期和恢复期来分析城市经济韧性的必要性。

五、结论

面对不断开放的国际环境,我国城市经济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风险逐渐上升。本文测度了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内地四大地区256个地级市在抵抗期和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各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城市经济韧性在四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弱存在差异。从整体上看,抵抗期经济韧性排序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恢复期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第二,城市经济韧性的分布存在差异。在抵抗期,中部城市经济韧性最为分散,东部城市经济韧性最为集中。在恢复期,西部城市经济韧性最为分散,东北城市经济韧性分布最为集中。第三,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在东部和中部,抵抗力越强的城市往往恢复力也越强。在西部和东北,抵抗力越强的城市往往恢复力却越弱。

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不同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影响因素不同。在抵抗期,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外开放度、城市居民经济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在恢复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是影响东北和中部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则分别是影响东部和西部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第二,分区域后特定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相比于对全国的城市进行总体考察而言,分区域后同一区域中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定因素的作用更加凸显。第三,同一时期中存在着某一特定因素对四大地区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抵抗期,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于所有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而言都非常重要,在恢复期,产业结构则成为影响所有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共同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存在着区域差异,因此在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时要采取差异化的措施。现阶段东北地区的恢复力最差,影响因素的探测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东北地区在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因此,需要着重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此促进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其经济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更需要“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表现相对较好,这与近些年中西部地区表现出的较强经济发展势头相吻合。西部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韧性应注重探究合适的金融发展水平,特别应该注意到西部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韧性差异较大,因此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应该着力发展现有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对于中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于制造业和重工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原有高污染高排放重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抵抗期的城市韧性具有较大影响,产业结构则对恢复期城市经济韧性具有较大影响。现有文献中对于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是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于城市经济韧性影响的机制以及实证研究还较少。大多数研究只是将其作为众多控制变量中的一个,而并非是将其作为主要的探究对象。因而,在今后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中,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恢复力东北地区抵抗
基于生态功能区尺度的社会-生态恢复力评价研究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城市系统灾害恢复力研究综述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