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文学作品表达机制研究
——以《故事新编》为例

2023-01-10严小军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故事新编语体新编

严小军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中文系,山西 汾阳 032200)

《故事新编》是鲁迅基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创作的小说集,主要借助传统文化,通过虚构的手法,对文化环境、历史人物以及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叙事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幽默性和讽刺性,同时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一直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意识地进行隐藏,并采用十分复杂的方式表述,显得内敛而含蓄。所以要想真正对其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就必须对其中所用的表达机制展开探究。所谓表达机制,就是创作者创作意图与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是和其他作品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此,对《故事新编》的表达机制进行分析,从中掌握鲁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对于精准深刻把握文本内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表达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在文学作品创作时,作者往往会带有十分浓烈的情感色彩,但每个创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最终表达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通过表达机制研究,更有利于对文本的审美趣味、思想内涵、价值理念与表达方式等实施深刻解读。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古代经典,诸如《诗经》《楚辞》,还是现代作品,诸如鲁迅的《故事新编》《野草》等都十分难以理解,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也难以深刻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调。

以《故事新编》为例,这是一部将中国神话和历史传说作为题材的小说集,鲁迅在创作时主要基于故事内容复述进行创编,融入了大量复杂的情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小说本身在情感表达上十分隐晦,读者难以通过字面明确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所以必须采用专门的文本分析方式展开研究。

表达机制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再通过综合概括形成概念,最后再对所形成的概念实施再次分析。将其应用在《故事新编》的理解中,主要是要找到情感表达以及事理阐述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再将其实施有效整合,具体应从作品叙事、情感呈现等方面着手,以有利于对文本内涵实施深度把握。[1](P43~53)

二、《故事新编》的表达机制分析

(一)文本拼接方面

站在表达机制角度上分析,《故事新编》中各元素都是基于某种逻辑,被有序地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拼接表达机制。

1.故事情节的拼接

阅读发现,《故事新编》主要应用了特别强调、创编、增添等相关表达手段,不仅体现了作者创作时思考的反复性,还展现了基本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内涵。其中8篇小说,大多都是源于不同的旧文本,鲁迅直接从中选择了一些具有联系性的故事,再应用拼接和创编的方式将其联系在一起,创作出了一套情节十分完整且极具意义的小说作品,形成了拼接表达机制。[2](P271~275)例如,在《奔月》中,就拼接了《孟子·离娄下》的“逢蒙射羿”和《淮南子·览冥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铸剑》就拼接了《列异传》以及《搜神记》的情节;《非攻》则拼接了《墨子·公输》《淮南子·修务训》以及《战国策·宋策》的故事;《起死》则拼接了《庄子·至乐》《庄子·齐物论》《庄子·秋水》的相关章节等。

以《奔月》为例,虽然主题是“奔月”,但文本中还涉及后羿谋生、逢蒙射羿等相关故事。其中后羿射日之后奔波谋生的故事并无历史记载,因此可以将这一部分视为鲁迅先生的自主创编。其中,“逢蒙射羿”是《孟子·离娄下》中的,“嫦娥奔月”则是《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可以发现,鲁迅将已被记载的故事利用逻辑思维拼接在一起,同时还加入了一些记载中并未提及的细节,如嫦娥因为常年食用“乌鸦炸酱面”而背叛后羿。从其整体情节构造来看,后羿除了为生计奔波,最后还遭遇妻子背叛,往昔英雄没落,极为孤苦。从中可以发现,通过拼接故事情节能使文本的思想意义变得更为深刻。另外,《非攻》当中主要应用了《墨子》中的一些情节,但同时也对其他文本中的故事进行了拼接。比如,小说中就应用了《墨子·公输》当中墨子千里迢迢去往楚国劝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情节,同时还引入了《墨子·耕柱》当中墨子和子夏弟子公孙高对于“斗”的看法,并融入了《淮南子·修务训》以及《战国策·宋策》当中墨子去往楚国途中的艰辛等。从这些拼接的内容中能够发现,小说有效地彰显了墨子本人兼爱非攻的品质,强化了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此外,《起死》也应用了拼接表达机制,主要通过《庄子》中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包含了《庄子·至乐》中的“庄子梦语骷髅”、《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以及《庄子·秋水》中的“庄子见楚王”。在实际创作时,鲁迅并未对其进行直接引用拼接,而是对其做出了一定改编,并基于逻辑顺序将其创编成了一个故事情节完整有序的小说。比如,直接在历史故事之上拼接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节,如汉子索要服饰时,庄子矛盾的哲学思想被引述出来,也由此体现了这部小说探讨的内核。[3](P130~138)

这种拼接表达机制的应用,体现出鲁迅不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能熟练地对各种故事加以引用和创编,而且还能基于自身的创作需求和意图对各故事情节进行拼接,使其成为一篇完整且具有一定哲思的小说,同时也给小说本身赋予了极大的文学价值和可探讨性。

2.各类语体的拼接

在《故事新编》当中,鲁迅不仅应用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与历史故事,还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如此一来,古今各类元素彼此交杂,中西各类语体相互融合,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出了作者的复杂情感。

一是古今语体拼接。以《补天》为例,其中的古今语体交杂的现象十分突出。例如,“小丙君”这一古人身上就带有十分浓重的现代色彩,他是妲己舅公的干女婿,负责祭酒,商王没落后便投靠了明主,具有墙头草的特性。同时,他还十分喜欢文学,但由于村里人都是文盲,所以他就去找叔齐和伯夷讨论;然而事后他又十分愤慨,认为与这两位谈不来,因为“第一,是穷……第二,是‘有所为’……第三,是有议论……”。特别是最后,“小丙君”认为这二人完全是“为艺术而艺术”,这就体现出一定的现代观念,讽刺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阶级文人。另外,整个《故事新编》中还使用了大量极具现代性的词语,比如,《奔月》中的“辣子鸡”“乌鸦炸酱面”,《理水》中的“炒面”“面包”“饮料”“食品展览会”等。[4](P106~117)能够发现,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从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着手,利用白话文和历史官方话语的矛盾,体现古今语体之间存在的文化隔膜,同时对官方话语权的虚伪面目进行了质疑和揭露。

二是外来与本土语体拼接。《故事新编》几乎贯穿鲁迅先生创作生涯始终。在这期间,中国正好处在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织的时期,不仅有十分顽固的复古派,还有倡导学习西方的新力量,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存在古今语体的相互杂交,还有外来语的应用。《故事新编》当中就有很多外来语,不仅增强了文本自身的趣味程度,还对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例如,在《补天》中,就应用了“AkonAgon”“Nga”等对“小东西”学说话进行了描绘。同时,《理水》中除了有“伏羲八卦体”等具有古代气息的词汇,还有一些现代性的内容,比如,文化山上的学者在谈论过程中就有“古鲁几哩……”“OK!”的对话。这些外来语不仅使文本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还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质疑和思考。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过程中,注入了大量现代词汇、外来语体,同时实现了古今语体的拼接。在这样的表达机制之下,古人和现代人之间通过不同语体进行交流,并对话语权进行抢夺。

3.故事主题的拼接

从其主题来看,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就对很多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主要包含:(1)传统伦理观念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补天》中,就给“小东西”赋予了很多身份、地位,体现出古代人身份的三六九等和贵贱之分。另外,小说还对女娲的空间位置进行了描述,特别对“人”“天”“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了强调,不但有世界初创的壮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思维。[5](P186~210)(2)传统英雄人物。比如,在《奔月》中,就对后羿射日之后的生活进行了创编,如他为生活奔波、遭受嫦娥的背叛等。(3)墨家文化。例如,在《非攻》中对墨子兼爱、非攻的形象进行了塑造,肯定了墨家的文化标准。同时,在《理水》中也对大禹大公无私的英雄形象给予了肯定,由于大禹和墨家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墨家文化的肯定。(4)儒家义礼文化。例如,在《采薇》中对叔齐和伯夷始终坚持义礼的行为进行了揭示,并对义礼文化本身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与反思。(5)侠客文化。例如,在《铸剑》中主要描绘了眉间尺在宴之敖的帮助下为父报仇,前者为报仇不计任何代价,后者帮忙则不需要任何报酬,直至小说结尾,三头并葬,不仅使复仇本身的严肃性被消解,还磨灭了复仇本身的意义。(6)老庄哲学。例如,《起死》与《出关》分别对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前者揭露了“齐物论”等相关哲学思想的虚伪性,后者对“无为而不为”的避世思想进行了批判。[6](P16~25)

(二)图像呈现方面

从鲁迅本人和其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资料中都能发现他在图像绘制上的造诣极深,因此其文学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与图像的融合。例如,他早期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后来的《野草》《朝花夕拾》等的插图与封面装帧都是由他亲自设计的;同时,在其作品创作与改编当中,往往也会应用图像表达机制对故事内容进行叙述,对情感内涵进行展现。

1.漫画感

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漫画的手法进行故事描绘,往往能在体现趣味性的基础上,利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是夸张。这是漫画感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比如,在《补天》当中,就运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对女娲的巨大身型进行描绘,还原了她“神”的形象,也形成了一种漫画形象。此外,在描写“小东西”时,也应用了夸张手法,使“顶着长方板”的“小东西”的“小”身形得到了体现。这不仅使两者之间的身形差异形成对比,达到刺激读者感官的目的,也使文本呈现出漫画式的效果。

二是白描。这是指通过运用比较简单的笔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勾勒,体现在语言中往往是指简单朴素。要把这种手法应用在人物描写上,则应先明确人物的典型特征,再进行形象化,最后实施整体概括。比如,在《出关》中,对于老子的形象描述就应用了“好像一段呆木头”的文字,使得读者在阅读时真正对老子的形象进行思考。另外在《非攻》当中,也专门利用白描的手法对墨子前往楚国时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如“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旧衣破裳”等,虽然并未进行过多修饰,但却将墨子兼爱、非攻和一心为民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7](P15~26)另外,在《理水》中,在塑造大禹无私的英雄形象时也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如“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以白描的手法对人物特征进行表现,往往能呈现出最简单真实的情感,即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以传承优秀的部分,使其能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建立新的精神世界。

三是名号。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还使用了一些十分奇特的名号来表现人物形象,使其更具有漫画感。比如,在《铸剑》中,就有“干瘪脸少年”“黑衣人”等;在《采薇》中,有“小丙君”“阿金姐”等;在《理水》中,有“鸟头先生”等。[8](P22~26)这些名号无不生动地体现出人物的典型特点,不但更具漫画感,还使作品本身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有效地丰富。

2.油画感

一是色彩应用。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不能直接应用颜色刺激读者的视觉感官,但可以通过色彩性的词语引导读者对其进行想象,形成画面感。这种表达手法不但能营造气氛,使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还会体现出作者复杂的写作意图。在《故事新编》中,《铸剑》《奔月》《补天》《理水》等就应用了很多色彩词语。例如,在《铸剑》中,就大量应用了“红”“黑”“白”“青”等颜色,其中前两个作为具有极强可视性的颜色,成为整本小说中最鲜明的色彩元素。“黑”则完全贯穿文本始终,如“黑色的人”“黑毛”“黑须黑眼睛”等;关于“红”,诸如“皓齿红唇”“通红的两把剑”等。前者主要描绘黑衣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神秘感和冷酷性;后者则具有生命感。当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氛围,也因此给整个复仇带来了悲凉的气氛。[9](P67~74)

二是空间转换。受先秦时期义礼文化的影响,艺术创作往往会和宗教礼仪联系在一起,《故事新编》在图像呈现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补天》中,女娲补天和造人的时间线并不明显,但空间概念却十分清晰,尤其是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壮丽的天人合一景象,进而使文本产生了油画一般的立体感和层次性。但这也体现出在这样壮阔的景象中,女娲是十分孤独的,为此她才开始造人,世间渐渐出现了很多“小东西”,成了宇宙的一部分。这种垂直立体的空间转换展现了女娲所处空间的变化,也使天地、人和神共存于宇宙中的景象得到了深刻描绘。[10](P31~33)

3.场景感

一是体现了社会问题。在场景感的描写中,主要以戏剧化的手法为主,营造出动态感和画面感。例如,在《理水》中,通过戏剧化的手段对各群体在面对治水时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详细描写,使治水的阻碍因素得到了关注,如大禹“妻子闯宫”“官员进村”“学者争吵”等,分别体现出大禹的无私、官员的不作为以及学者的腐朽。在这之中,官员与学者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未针对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从而导致社会链条在运行当中断裂,由此引起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11](P48~52)

二是反思了传统文化。除了反映现实,鲁迅在《出关》《采薇》等作品中还专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比如,在《采薇》中将叔齐和伯夷作为重点,对其虚伪的道义观念进行了揭露;在《铸剑》中,通过眉间尺在宴子敖帮助下复仇,最终三头齐葬的故事,体现出对侠客文化的反思和质疑;《出关》中利用老子爬城墙、讲《道德经》等相关场景,对其哲学思想不合时宜的现象进行了揭露;《起死》中直接利用“遇骷髅”的故事,对庄子本人的“齐物论”思想提出了质疑,揭示了该哲学思想所蕴含的矛盾性。[12](P1~5)

三、结语

《故事新编》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代表,要对其进行深刻解读,就必须采用适合的文本分析方法。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在文本分析时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文学理论,而是要真正选用适合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方式。通过阅读《故事新编》能够发现,鲁迅应用了十分复杂和内敛的表达手法,不仅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反思,还对其优势进行了肯定,尤其是从墨子和大禹的描写中能够发现,他对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十分肯定。

猜你喜欢

故事新编语体新编
新编报到等
新时代新闻播音主持的语体变化特点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科幻小说如何让“故事新编”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刻舟求剑新编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