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田径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以肇庆学院为例
2023-01-10孙中俊
孙中俊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7年11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下称“师范认证”),提出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新模式,通过三级不同定位的认证标准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1].师范认证办法为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以师范认证为契机,结合专业发展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并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基础课程发挥课程建设示范作用.在全面推进师范认证的背景下,深入把握师范认证理念,审视当前我校田径课程建设的现状及进展,疏通建设中存在的“堵点”和“难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寻师范认证背景下提升田径课程建设水平的对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迎接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证工作做好课程建设的相关准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师范认证理念内涵特征及理念导向
1.1 内涵特征
国家重视教师教育,鼓励师范院校发挥师范教育特色,《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指出师范专业要开展师范认证[2],保障培养质量.师范认证的核心使命是推动形成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培养的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处于指导地位,管理处于保障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成果导向即需求导向,培养的人才作为社会需求的“产品”,要达到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要求,具有合格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种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与基础教育需求相一致,或者是超越并引领其发展,因此,成果导向下的师范教育具有一致性、应用性,也具有先进性、引领性.持续改进机制体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动态互动,只有不断创新、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才能紧跟形势,反映需求,也能够激发教育活力,调动相关教育要素,保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生为本是中心,成果导向是目标,持续改进是保障.相比传统教育理念,师范认证主导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目标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人才培养规格更明确,评价体系、保障体系更完善,有利于系统、持续地提高师范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1.2 理念导向
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等特点,是代表性的体能类运动课程.在师范认证背景下,田径课程建设要把握师范认证理念的导向,发挥自己的课程特点和功能价值.从专业建设层面讲,在体育教育术科课程体系中,田径课程发展的是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教学内容为贴近生活技能的走、跑、跳、投等项目,并为其他各项运动项目开展提供体能支撑,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课程.基于成果导向发展专业能力是田径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从教育阶段层面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均配备田径场,而且田径场是所有体育设施中面积最大的,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区域.田径项目开展便利、普及较好,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师范认证理念下,田径课程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强化课程建设,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
鉴于此,田径课程建设应以师范认证理念为导向,审视田径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化解新理念创新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建设应用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
2 师范认证背景下田径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总目标契合度不高
师范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即毕业要求与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相一致.在田径课程目标设置中,要充分考虑田径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作用及贡献.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子课程,既要完成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又要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部署.
目前我校田径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契合度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标设置主要强调技能传授、裁判能力培养、意志品质锻炼等,虽然设置比较全面,但是在师范认证理念下显得针对性不强,需要依据中小学体育课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现状进行细化,突出田径课程特色,避免与其他术科课程目标相重叠,使田径课程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清晰.其次,根据师范认证要求,师范教育中,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关系并不是由上至下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以毕业要求、基础教育需求为本位,反向设计大学专业培养体系.如何将田径课程特色价值及基础教育需求映射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中去,服务于培养目标达成,是优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中考高考的导向问题,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更加模糊和复杂,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能否满足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2 课程结构与中小学体育课内容衔接不畅
师范认证背景下,我校田径课程面临田径课程结构与中小学体育课内容衔接不顺畅的问题.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取舍均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动态,在满足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建设与开发.
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主要面临强化课程特色和优化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强化课程特色,要认识到田径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定位和价值.田径课程历来是体育教育专业三大核心(必修)课程之一,之所以列为核心课程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田径课程的基础性.田径课程涉及的是走跑跳投组成的项目群,反映的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技术结构相比运动项目比较单一,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类基本生活技能.走跑跳投基本能力是人们从事各项运动的体能基础,田径项目的很多训练方法和手段被其他项目用来做体能训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田径课程课时一般为其他项目两倍或以上.第二个原因是田径项目数量多.奥运会田径项目有47个小项,田径课程一般选择走跑跳投比较经典的几个项目进行教学,多是十项全能或七项全能的组成单项和团体接力项目.即使走跑跳投每个类型选择1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至少需要6~8次课,田径课程的课时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其他术科课程大多是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而田径项目是一个项目群.
其次,从田径课程改革进程演变来看,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也在不断缩减,中小学体育课中投掷等器械为主的项目逐渐淡出视野,走跑跳项目成为田径项目的主要内容.从普及程度和场地设施配备来看,田径是中小学普及较好、设施完备的运动项目,田径场地几乎成为每个新建学校的标准设施配备,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田径场开展田径运动及其他运动已经成为体育课的常态.师范认证背景下,田径场地和田径运动的地位和价值更加突出,随之对田径课程也提出新的要求,怎样在此重要期待下,转变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课程实施上原有教学模式与师范认证理念不匹配
师范认证要求的“满足社会需求,更新毕业要求”的理念对课程实施提出更高要求,更注重实施效果.我校田径课程实施过程中,原有教学模式与师范认证理念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即我校田径课程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传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课堂传授+课堂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包括田径运动技能、田径教学、训练、裁判理论与实践等,虽然此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平台缺乏、实践时间偏少等现实因素始终影响着实践能力的提高.结合师范认证,田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衔接问题.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出台是以不同学龄段水平标准衔接体育课程体系为重要突破点,将众多零散的体育项目内容统一到“水平目标”上来,统领体育课程的发展,大学田径课程如何衔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提出体育核心素养的三要素为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这是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再次深化,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三,课程实施的保障问题.在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对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构建,建设学练赛一体化平台,将体育课程从育技、育体、育德三方面进行学科建设,打通体育项目之间的鸿沟,保障体育学科功能的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田径课程实施要紧随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主动参与发展.特别是课程体系的学练赛平台保障缺乏的问题,基于各种场域因素始终未能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解决存在的多项问题与挑战.
2.4 课程评价尚未形成持续改进闭环
当前我校田径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评价目的主要是测试动作技术和竞技水平,与师范认证“成果导向”的要求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可持续改进保障机制的闭环.从评价理念来看,师范认证要求体育教育本科要面向中小学体育师资,田径课程的任务是充分认识田径运动基本特点,掌握相应动作技能和教学能力,具备体育课教学、运动会组织、课余训练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评价内容来看,在田径课程评价中,应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对教学、组织、训练等能力进行培养成果评价,并通过毕业跟踪反馈,不断修正、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正确的评价体系是持续改进机制形成的坚实保障,构建符合师范认证的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从动态改进评价机制来看,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改进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尚未实现动态可持续闭环,特别是毕业生跟踪反馈、中小学课堂需求调研等未得到有效开展,不能满足师范认证的要求.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持续、有效的田径课程新型评价体系,监督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迎评师范认证的必然要求.
3 师范认证背景下田径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更新理念:以成果为导向设计田径课程体系
理念转变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前提.师范认证要求培养目标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并按照毕业需求反向设计田径课程,形成目标清晰、标准严格的成果导向型课程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按照社会需要不断动态调整培养规格、切实保障培养质量.具体来说,需要通过社会需求即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要求,把握田径课程的定位,对田径课程体系重新设置.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目标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培养锻炼兴趣与习惯、发展良好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的教学能力及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4].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要具备上述素养,田径课程定位为具有基础性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发挥田径课程在知识技能、兴趣培养、品德塑造的独特作用,考虑田径课程在中小学中的实际需求,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完善,形成从成果导向到目标设置到持续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闭环.所以,在师范认证理念下,我校应完善田径课程体系,使各课程要素统一到成果导向的课程目标中,根据社会需求更新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随社会需求的变化改进完善课程目标,形成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新课程体系.
3.2 优化内容:全面对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田径课程标准应全面对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使之与其一致,使其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又要符合健康促进、能力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教学设计创新能力,达到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要求.根据我校田径课程建设现状,应全面对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标准,从素质发展和能力发展两方面进行内容优化.首先,从田径项目素质发展角度来看,应根据体育与健康标准选择合适的类群进行教学.跑类项目主要发展快速灵敏的速度能力,跳类项目主要发展果断勇敢的跳跃能力,投掷项目主要发展个人的力量协调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功能明显.其次,从能力发展角度来看,跑类项目主要发展人的奔跑能力,跳类项目主要发展人的跨越障碍能力,投掷项目主要发展人的握持重物能力.从不同功能类群中,根据体育与健康标准有计划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育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发挥田径课程价值,使培养目标与教师素养要求相契合.
3.3 创新模式:构建“学、练、赛”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在师范认证理念下,田径课程面临的大中小学课程衔接、核心素养、平台保障等问题,无不聚焦在教学模式创新上,从教学形式上看,田径课程主要包括学习、练习、比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层次递进,缺乏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三种教学形式的区别较大,单一教学模式难以胜任课程的整体实施.根据我校田径课程实际情况,整合“学、练、赛”资源,构建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联结起来,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才能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并满足师范认证的要求.比如,对于“学”的课堂讲授部分,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练”的部分,有课上与课下之分,课上则采用集体练习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下练习则采用学生互助、教师指导的“学习联盟”模式;对于“赛”的部分,主要依靠校田径队、院田径队、以及校运会运动员及教练员等带动比赛风气,引导学生参与比赛,促进校园赛事平台的开展.构建“学、练、赛”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田径课程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建立“学、练、赛”一体化平台,做出必要尝试.
3.4 以评促改:完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田径课程持续向好发展的根本,也是适应形势、不断改进的动力来源.建立动态、可持续化的田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监督,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才能保证课程质量的逐步提高.目前我校田径课程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还需完善,评价主体的客观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系统性需要进行调整、改进.从课程评价主体来看,我校田径课程质量评价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两个部分.其中教师评价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师职业素养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内动力.学生评价主要是评教制度,在评教系统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评分以及学生提出的建议,有利于教师根据评测结果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除教师、学生外的第三方评价是改进课程的有力手段,但是,这一评价主体尚未加入到田径课程评价中来.首先,建议建立从事中小学教师的毕业生校友评价,校友评价站在成果导向一端客观性较强,应进一步完善此评价方式.其次,建议完善用人单位评价,使结果反馈和课程改进联系紧密,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下一步将着重进行用人单位需求调研,并建设用人单位评价制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来看,我校田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实践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计划将“课内外一体化”“学、练、赛”的全部内容加入到课程评价中来,鼓励学生参与田径课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评价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其中结果性评价已建立水平标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过程性评价以作业测验为主,下一步准备加入阶段性测评、课外实践、田径竞赛等过程性评价内容,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4 结语
师范认证制度对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并成为新时代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风向标.田径课程也要紧随社会发展形势,树立师范认证理念,深化教师教育内涵,服务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只有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一体化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完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才能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达到师范认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