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城归”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研究

2023-01-10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业者质量

王 娟

(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1 新时代背景

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支持拉动,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推动,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3月公开的数据,2020年度全国返乡下乡创业人数突破千万,预计2022年这一数据仍将继续攀升。“城归”返乡创业不仅能提高个人与家庭经济收入,还能产生“一人创业、一方致富”的乘数效应。然而,“城归”返乡创业的数量和活跃度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创业能力不强、创业周期较短、创业规模不大、创业绩效不高和创业质量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明确“城归”返乡创业方向,探寻返乡创业路径,并从政府、社会和“城归”自身等多角度提出可行建议,直接决定了“城归”返乡创业质量的高低。文章在分析“城归”返乡创业的新时代背景后,系统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城归”返乡创业者访谈,厘清了创业质量提升的方向与路径。

2 “城归”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归”创业者的概念

“城归”借鉴了“海归”的叫法,“城归”创业者指在城市打拼或学习一定时间后返回乡村创业的群体,包括农民工、大学生、返乡科技工作者和退伍军人等[1]。“城归”大多有从业经验、有社会资源、有创业意愿、有乡土情怀,兼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能调动劳动力、资金、技术技能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合理流动,释放“洼地效应”,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近年来,“城归”已构成返乡创业的生力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疏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的重要功能,为乡村振兴、产业梯度转移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2.2 返乡创业质量的内涵与测度

目前学界对创业质量的内涵界定比较多元,明确的定义尚未统一。结合GEM(全球创业观察)报告,赵向阳(2012)[2]归纳出高质量创业主要有机会驱动型、高期望型和高创新型三种情形;齐玮娜(2015)[3]对区域创业展开研究后发现,潜在创业者的数量、高质量创业机会的数量、资源供给以及三者间的匹配关系直接决定了区域创业质量的高低;宋正刚等(2019)[4]在科技企业跨案例分析中指出了创业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创新性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上。

至于创业质量的测度,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相关定量研究都比较少。程江(2017)[5]在创业绩效基础上,提出了新企业融资、创新水平、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四个维度;何兴邦(2019)[6]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提取了区域创业质量应包含创业效益、创业规模和创业技术水平三大指标;葛宏翔(2019)[7]同时考虑了新创企业的当前存活和未来发展,强调从绩效和潜力两大方面同时考量。

综合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访谈调研的情况,本文认为能持续改善社会总体福利的创业是高质量的,以机会型和技术型创业为典型代表[8]。返乡创业质量主要包括“城归”创业者学习、技术创新性、新创企业绩效和三农就业数量创造四个维度。

2.3 “城归”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的文献述评

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创业者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新创企业的外部环境两个角度研究创业质量。前者聚焦创业者的先前经验、社会网络和心理资本等要素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后者则探讨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教育培训等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9]。专门针对“城归”这一群体的返乡创业质量研究略显匮乏,其内外部因素的不同组合对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的协同作用机制还有待挖掘。本文针对这种不足,将“城归”返乡创业活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其“城归”创业者自身、社会和政府三大关键要素切入,提出有针对性的创业质量提升建议。

3 “城归”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的方向

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城归”返乡创业可以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等五大方向提升创业质量。

3.1 整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产业

熟悉当地资源禀赋,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更生态的规模种养业,更高效、更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更智慧的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互联网、新工业和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3.2 依托乡村环境,创立生态企业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革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探索现代集约化农业经营思路,兴办适合三农实际的生态友好型或资源节约型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发展生态经济+乡村旅游、绿色有机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养生等。

依托“乡村、乡野、农耕、古民居”等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引入“公司+农村+家庭农场”或“互联网+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开发“农村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和古村文化”等项目[10]。

3.3 复兴乡土文化,挖掘乡风机会

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沉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同时形式多样的农村布局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城归”创业者可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保护传统古村落、经营乡村古民宿、传播乡村手工艺、创办家庭手工场、发展文化创意农业等。

3.4 破解农村困境,创新治理体系

农村留守群体年龄断层明显,老龄化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落后。“城归”创业者可尝试拓宽引才渠道、推动治理创新,并在自身创业的同时,以创业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到农村事务和乡村治理。

3.5 关注农民需求,拓展生活创业

新时代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归”创业者可深入挖掘农民在吃穿住行、教育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多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生活服务,拓展返乡创业空间。

4 “城归”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的路径

根据前文返乡创业质量的四个维度,建议从“城归”创业者学习、“城归”创业企业、社会和政府四个层面系统提升“城归”返乡创业质量相关的创业者学习效果、技术创新性、新创企业绩效和三农就业数量创造等。

4.1 “城归”创业者自身层面:积累返乡创业所需的人力、社会与心理资本

(1)调动教育年限、务工经验和职业技能技术等人力资本。曾在城市学习或工作的“城归”创业者,通常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职业经验和技术技能。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城归”应多加调动这些已有的人力资本,突破生存型创业局限,挖掘机会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

(2)拓展开放度高、异质性强的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开发具有一定异质性的返乡创客朋友圈和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促进“城归”返乡创业的信息获取,增强机会识别,争取资源支持,拓宽创收空间。“城归”创业者应在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传统关系网络之外,进一步拓宽社会交往渠道、丰富社会交流途径、增加创业互动机会,以同步提升社会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3)构建乐观、自信、心理弹性和韧性等心理资本。鉴于返乡创业的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能修正认知、改变策略,促使“城归”创业者积极行动,有效地直面创业逆境、提升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绩效。“城归”返乡创业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来构建丰富的乐观、自信、心理弹性和韧性等心理资本。

综上所述,“城归”创业者可通过积累直接经验、观察他人行动和失败学习等多种方式获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4.2 创业企业层面:开发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返乡创业技术、绩效和规模

4.2.1 引进新技术,提高创业技术含量

“城归”返乡创业应充分利用自己先前在城市掌握的先进技术,注重引进高技术品种、开发高技术产品、应用高技术工艺,避免低技术的规模叠加。

此外,返乡新创企业还可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科学技术进行云视频、直播直销等,以改善返乡创业效率效果。

4.2.2 发展新业态,提升返乡创业绩效

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会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林下经济等新业态;推动农业+、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多元业态的融合。开发农村“新基建”,让工业品下得了乡、农产品进得了城;开放“订单种田”“田保姆”和“共享农机”等新型农业服务[11]。

4.2.3 重构新模式,扩大三农就业规模

有资金与技术的“城归”可以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公司企业牵引、村民农户参与”的创业模式,传授农民技术、帮助农民产销;有朋辈社会网络的“城归”可以利用“子承父业、家庭连锁或朋友合作合伙”的创业模式,传承家族技艺、手工艺、民俗业等,并进行传播推广;有互联网+经验的“城归”可以发展“电商平台+基地”创业模式,通过淘宝、阿里巴巴、京东、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扩大社会影响,试行线上生鲜、新零售和产区直播等供应模式,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家庭农业资源禀赋的“城归”可以创新“家庭农场”创业模式,充分整合家庭已有的耕地、林地等农业资源,开展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4.3 社会层面:营造支持性的返乡创业文化、健全立体式的返乡创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面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乡村能工巧匠等人群开展了大量的创业教育与培训,但高素质的“城归”数量还不够多、创业能力还不够强,使得创业质量大打折扣。

4.3.1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返乡创业观念

通过影像记录和文字传播等途径,宣导乡村样板、典型案例和能人榜样等多元素材,消减“城归”对农业长周期、高风险和低利润的过度恐惧,转变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的潜在认识、对农民职业的传统偏见,让“城归”敢于返乡创业。

4.3.2 营造支持文化,增强返乡创业意愿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借助乡土观念、乡土情怀和乡情文化,营造“城归返乡创业是‘城归’发挥自我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的文化氛围,使“城归”乐于返乡创业。

4.3.3 健全培训体系,提升返乡创业能力

(1)培训机构方面。整合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职业技能技术教育中心等社会资源,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社区学院、农广校与农民学堂等教育培训机构,为“城归”返乡创业提供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培训服务。

(2)培训师资方面。引进行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家、“田专农、土秀才”等社会力量,为“城归”返乡创业储备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导师服务。

(3)培训经费方面。探索“社会引领、村委运作、民间团体参与”的支持模式,为“城归”返乡创业建立多层次的、可持续的培训机制,助“城归”善于返乡创业。

4.4 政府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积极与协同的返乡创业政策体系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城归”的创业意愿。新时代下,政府要在生存型返乡创业基础上进一步诱导机会型创业和技术型创业,进而提升返乡创业质量,就必须立足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就业冲击的实际,结合精准扶贫实施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力求返乡创业政策体系的协同联动。

4.4.1 重视“城归”返乡创业财政、金融与产业政策间的协同

结合区域内优势特色产业,制订返乡创业投资指南,推行配套的引导性与鼓励性产业投资优惠政策,给予更加精准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地保障和社会保险,以对冲社会经济变局影响,改善政策环境,夯实服务保障。

4.4.2 实现“城归”返乡创业基础设施保障与服务体系支撑间的联动

在持续完善乡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等办公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同时,有序建设各级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与示范区、创业孵化与创新实训基地,努力提供全要素和高便利的返乡创业服务。在试点打造返乡创业“一网通办”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跟踪式”服务机制的同时,全力打造全县域和全覆盖的创业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在充分考虑“城归”创业风险性,切实解决创业过程中各项困难的同时,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城归”创业者服务联盟,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引导与经验交流等技术支持[12]。

5 总结与展望

文章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明确了“城归”返乡创业质量的四个维度,并针对性地逐一提出了其返乡创业质量提升的整体方向和具体路径,对“城归”创业者自身、“城归”返乡创业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多维层面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和参考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新时代“城归”返乡创业数量较多、质量不足的现状与局限。但本研究主要为质性研究,未来尚需通过大样本统计方法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创业者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质量投诉超六成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
从职场高管到创业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