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法律意识培养路径和创新性教育模式研究

2023-01-10路丹谷雪峰李达王克娜宋佳佳于晓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医学院校医患

路丹 谷雪峰 李达 王克娜 宋佳佳 于晓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绘制了宏伟蓝图。《纲要》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到2035 年,当代的医学生将成为圆梦健康中国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通过人文的涵化和濡染而对人进行影响和教育,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校园文化的熏陶,来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拓展知识面,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着基于人道的职业态度、利他的价值观、人本的沟通艺术、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基于愿景的团队精神和基于伦理的行为自觉等方面的教育。医学院校在为医学生讲授医学知识、传授医学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法律意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对某医学院校610 名学生发起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和大三3 个年级学生,所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助产学,共发放问卷610 份,收回608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67%。其中男生235 名,占38.65%,女生373 名,占61.35%。来自农村的学生344 名,占56.58%,来自城市的学生264 名,占43.42%。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法律意识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和统计。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医学人文素养现状、法律意识现状(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服从、法律运用、法律评价等)。

1.2 调查结果

1.2.1 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较高,67.2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较大、77.96%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较高、70.72%以上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授课效果较满意、80.76%的学生认为校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有价值[2]。

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92.11%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仅有44.4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在对医学生人生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医学生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持不同的态度,其中34.7%的医学生表示赞同。针对“医生冷漠、自私、拜金”的观点,12.01%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对医学生人文行为遵守情况调查时发现,11.84%的医学生做不到“不说脏话”、8.72%的医学生做不到“拾金不昧”、6.41%的医学生做不到“助人为乐”[3-4]。

1.2.2 法律意识现状

法律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和态度。法律认知方面的调查显示,65.3%的医学生不熟悉医事法律、超过40%的医学生不熟悉民法、劳动法等法律基础知识;在法律服从方面,对于“明知某种行为违法,但对你有好处,你是否要做”的问题,13.82%的医学生选择“权衡利弊后再决定”,还有2.14%的医学生选择“只要不被人发觉就做”;当收到假币时,16.94%的医学生选择“留作纪念”,5.92%的医学生选择“设法把假币花掉”。在法律运用方面,对于“医事纠纷发生时如何维权”的问题,12.17%的医学生选择“尽量妥协,避免升级”,只有36.51%的医学生选择“直接通过法律途径[5]”;对于“借给亲友较大数额金钱时是否会要求对方写借条”的问题,只有52.3%的医学生选择了“会要求写借条”,而36.18%的医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11.51%的医学生选择“不会要求写借条”。在法律评价方面,67.76%的医学生认为法律与生活关系紧密,对于现行法律是否公正,只有5.76%的医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不存在特权现象,31.25%的医学生认为有很多特权现象,62.99%的医学生认为存在特权现象但不多。可见,医学生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中有必要加强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综合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发现,虽然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法律意识均有待提升,但与人文素质相比,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中有必要加强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如,2019 年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杨某在诊疗时被患者家属刺伤颈部后不治身亡;2013 年浙江温岭一患者因不满诊疗效果持刀刺伤该市第一人民医院3 名医生,其中1 名医生抢救无效后死亡,等等[6]。此外,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6—2019 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医疗纠纷案件主要涉及医疗损害问题,医疗损害责任属于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医疗服务活动中产生的法律关系在民法典的总则、物权、合同、人格、侵权等编都能找到依据和准则。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专门设立了第六章共计十一个条文来规定医疗损害责任[7]。医学院校大学生有必要熟悉民法典中关于人格权、身份权、隐私权、知情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厘清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8]。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如果仅依赖书本上学到的医学知识势必难以处理纷繁复杂的医患纠纷,因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升对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2.1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责任意识

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如何因势利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有代表认为,应以互联网科普助力医患和谐,同时着重培养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稳定的医疗秩序,和谐的医患关系,既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法律来保障。只有用法律来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才有助改善医患关系。调整医患法律关系的法律主要是民事相关法。民法是规定民事主体享有何种权利、履行何种义务,不履行义务时承担何种责任的法律规范。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但同时,医务人员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在因不良职业行为(如侵犯患者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而对患者造成损害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道德情感和法律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和道德是两种调整社会生活的规范。建立一个良序的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又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对于医学生而言,提升法律意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同、接纳和恪守职业道德,从而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而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医学生能够掌握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在头脑中建构起和医疗行为相关的法律框架,从而养成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并在实践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依法处理医患纠纷的能力[9-10]。

2.3 有助于彰显医学院校教育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从本质属性上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医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做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和养成[11-12]。人文素质教育中内涵着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对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法律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医学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法律通识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与自身的法律观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缓和医患关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13]。

3 提升医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医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目标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四个环节。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法学基本原理和医学法律体系等法律知识。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运用法律思维处理法律问题的法律意识。第三,培养自觉运用法律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第四,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用法律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在临床见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法律能力,即运用法律解决医患矛盾的能力[9]。

3.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医学院校法律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以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卫生法学》等课程为主。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不局限于传统讲授式,采用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组织学生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新事物引发的法律问题(如器官移植、医学美容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或者典型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展开讨论,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化教学工具,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课前预习阶段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手机发布课件或案例;课中利用雨课堂实现签到、随机点名、发放弹幕等,增加师生互动;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作业等,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掌握详尽的教学数据,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

3.2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医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法律教育方式中,选择实践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分别占31.74%和26.15%。可以看出,学生期待通过实践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临床见习阶段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法律能力。医务科是医院解决医患纠纷的主要机构,承担着院内医疗纠纷的调查与协调、讨论与鉴定、赔偿协议签订以及法院庭审等工作,日常工作中能广泛涉及各类医疗纠纷案件。医学院校可以针对大三、大四、大五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实践课,聘请学生所在实习医院医务科负责医疗纠纷调处的人员兼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各类医疗纠纷案件,侧重于从法律的角度剖析案情,包括案由、诉讼请求、庭审情况、判决结果等。专职和兼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还可将苏格拉底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法学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创设法律意识教育氛围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渗透,要结合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影响。内部影响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素养进行约束,引导他们由内而外地改变自身行为,加强法律意识;外部影响,则是通过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建设,创设一个有利于渗透法律意识的校园环境,从而形成一个环境影响人、环境约束人和环境改变人的格局[14]。在营造法律意识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依据医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目标,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校园网、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法治思想,使学生坚定法律信仰[15]。此外,以《民法典》的颁布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模拟法庭活动等,不断提升医学生法律意识,促进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落地[16-17]。

4 结语

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健康中国建设者的崇高使命,在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有助于科学地处理医患关系问题。医学院校应通过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设多样的实践项目、营造法治教育氛围等途径,不断提升医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医学生自身也应加强法治修养,提升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形成对法律的忠诚信仰。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医学院校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