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口腔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建立
2023-01-10王诗莹孙健王伟顾新华
王诗莹 孙健 王伟 顾新华
自2014 年“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后,基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实际,我们开展了探索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新理念及新模式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口腔医学的教学质量,形成具备院校特色且高水准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口腔医学人才,为口腔健康事业不断注入活力。
1 现状和存在问题:“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缺乏全方位评价体系
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专门的详备规定、方案和目标,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临床实践的情况。但是对规培学员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更缺乏详细的可实施方案,以致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提升[1-2],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Spencer曾提出冰山理论:个人素质如同漂浮海面的“冰山”,我们可以看到的海面上的是技能、知识,而海水下面的动机、特征、自我概念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胜任力评价是多维度的,仅靠出科考核或结业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员的临床胜任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客观、系统、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案,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检验和反馈研究生教学实践。
2 口腔临床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针对我省“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口腔医学生临床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室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更详细的学科培养模式,探索创建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研究精神、心理素质良好的医学人才。
本研究主要从临床胜任力及形成性评价两方面展开改革。
3 明确“临床胜任力”为培养目标
本研究提出的“5+3”本硕连读口腔医学生临床胜任力模型,其中包括:作为一名口腔医生必须要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以及对患者口腔健康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人际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连续全程的管理和服务,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综合医院的其他资源[3-4]。这个模型全面地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口腔医生应具备的临床胜任力特征,与目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也相一致。
3.1 临床人文胜任力的培养与评价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生的人文、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现了热潮。实施人文医学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是未来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和目标。作为临床医护人才,具备的人文胜任力又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动机、职业目标追求;(2)共情力;(3)关怀力;(4)沟通力;(5)利他精神;(6)表述力;(7)职业反思力;(8)生命健康教育、死亡辅导意识与艺术;(9)人文阅读水准[5]。
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专业的临床知识,另一方面还注重综合教学,植入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卫生法律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对临床医学人文案例进行讨论点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提倡“全人医疗”,关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接受患者的反馈,注重医患沟通的技巧,不定期以问卷模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及时作出反馈。同时鼓励和引导医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如跟随口腔专家参与义诊活动,为患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和科普讲座等。
近20 年来,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化、序列化,临床人文胜任力步入可定义、可评估的阶段。如今已经形成了很多评估认证医学人文素养的方法,如:问卷法、专家访谈法、情景测试法等等[5]。其中:问卷法是通过医学职业角色认同问卷,医学职业精神认同问卷,医学职业态度测试,医学职业人格问卷,共情测试等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由其填写内容,并得出评估分数;专家访谈测评法不同于自我评估,它是相关领域专家联合测评,作出综合评价。对专项人文素质、能力进行打分,之后评估考察对象现场反应、思维理念等,并作出适当的话题深度调整,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场测评法是基于技术标准、人文双轨标准,将考核对象置于沉浸式场景中,观察其现场反应。
3.2 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胜任力培养与检测
明确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在一定的规范化培训阶段中,在熟悉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对复杂病例做出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专业型水准高的学科,而临床学习是医学生把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患者进行实践的重要培养阶段。针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我科定期发布阅读任务,包括文献,教材,参考书,并组织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文献阅读汇报,邀请相关科室医师开展知识讲座;临床带教老师组织教学查房,引入仿头模模拟训练,进行分层分级临床技能培训。从入科培训至出科考核,均由我科教学秘书负责及监督学生完成,对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胜任力考核也从单一的出科考试改为全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例如中期考核、出科考试、出科报告、多学科联合案例分析、小讲课等等。
4 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最早由斯克利文在1967 年提出,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观察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反思、记录、随访调研做好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可找到培训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培训计划,了解学生的培训需求,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人文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评价”。也给培训导师的教学方案补充、优化以及改善提供了很多数据支撑[4,6-7]。
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医学专业教学活动中,如:关于查房的评价活动;关于病史采集的评价活动;关于病患身体常规检查的评价活动;关于病例讨论的即时互动等等。最为常见也是应用较广的临床教学评价方式是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8-9]。两种方法的评价机理不同,前一种方法评价直观,操作方便,评价内容覆盖范围广,除了专业考核之外,还涉及人文考核,起到“以考促学”的效果,且考核量表的效度、信度均符合研究要求。后一种方法主要是考官现场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并根据临场表现情况对学生打分,主要评估了学生的操作技术[10],为此该方法普遍被应用与住院医生临床技能评估工作中。口腔科室在评估学生临床技能时也常常选择后一种方法[6]。总体看,上述两种方法,易于操作与执行,对时间或场所要求不高,可以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在结业期间统一考核,整个考核方式比较灵活。考核目标是帮助学员提升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导师制住培基地,更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11-12]。
本课题拟在探索与建立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组建口腔亚专科内临床胜任力考核小组,科室主任是组长、教学秘书是副组长。主治医师是培训员,评估方式主要有:(1)观察并记录学生在真实诊疗或模拟诊疗中,与病患之间的互动,并根据评分表逐一打分;(2)调查病患对学生的评价;调查上级医师对学生的评价;(3)增设病患满意度调查与反馈渠道,并汇总考核周期内的表扬事件、投诉事件;(4)运用口试加笔试的两种方式,评价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13];(5)汇总考核周期内锦旗、表扬信。综上多种方法,形成闭环的评价体系,灵活搭配各种手段,避免单一评价的不足,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观察学生临床实践、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并注重考核临床应急处理能力。完成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核,再进行综合评定[14-15]。从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三个维度对本硕连读口腔医学生进行培养评价,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从个人素养、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评价学生[16-17],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指导临床教学和规范化培养,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 展望
临床医学专业是面向病患与疾病,并直接干预治疗的专业[18]。临床医学教育不仅关系民生建设,也是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浙大本硕连读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为“5+3”形式,其中本科最后1 年的实习教学环节以及3 年研究生学位培养阶段是医学生把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患者进行实践的重要培养阶段。从本科实习到研究生规培阶段,其中对口腔专业本硕连读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应是一个持续的、递进的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此阶段中,学生的临床胜任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课题开展了临床医师临床胜任力特征研究,并以其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从而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思路。科学评估以及规范管理,培养了更多富有执行力、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4]。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的本硕连读口腔医学生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评价体系,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口腔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