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3-01-10刘建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劳动时代

刘建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劳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启动于2019年,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1 劳动教育的衍变与内涵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历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融合在一起。马克思劳动教育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上,马克思劳动教育观明确主张把教育融入劳动,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有偿劳动、体育、智育、技术训练,如此工人阶级的地位会得到极大地提升,甚至超过资产阶级和贵族。该论述将生产劳动引入教育范畴,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扩展了教育的广度,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实践上,马克思首次提出,“这种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1],无疑,这一论断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完全契合。

1.2 毛泽东劳动理论

结合当时国情,毛泽东劳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脉相承,重视军民劳动,认为职业教育与生产活动互相促进,提出,“图脑力与体力之平衡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2],引导人民尤其是青年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乐趣,尊重劳动。毛泽东的劳动理论以培育出思想上有社会主义觉悟同时具备理论、实践知识的劳动者为目的,提倡“劳动最光荣”,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3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劳动教育理论,根据新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把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当今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3],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理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着重提出,教育系统要努力培养五育都得以充分发展的更高质量的新时代人才,完善现有教育体系,促进当前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念更突显了劳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4]的作用,主张五育并举,形成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劳育形式。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育的系列论述为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确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新劳动价值观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增强劳动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了新时代加强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新的劳动教育观系统已成体系。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现实情况却是部分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素养不足,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育观强调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其“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论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理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都是新形势下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地拓展与延伸。

2 “双高”计划的建设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

2.1 “双高”计划的建设内容

“双高”计划指的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该计划是新形势下,国家加快建设一批引领教育改革、支撑产业发展、独具中国特色、世界性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与骨干专业(群)的战略工程。目的是教育出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出众的人才,为技术与技能的改革创新提供服务渠道,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围绕加快办好新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集中力量组建一批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和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助力国家特色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协调发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5]。

2.2 “双高”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双高”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可细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育、工匠精神传承,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专业技术服务技能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服务技能人才[6]。也就是说,以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工作始终。高校教育要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加强培养高校学生专业认知能力、配合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劳育,以劳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要培育学生弘扬和传承民族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严谨专业、敬业专注、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推进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改进改革,试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最终达到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输出一批现代产业技术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艺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双高”计划为当前职教改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新经济时代之下国家对高职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与要求。我国高职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保持高质量发展可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提供亟需的优质人才,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3 劳动教育与“双高”计划

3.1 培养目标的相合

劳育特别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和“双高”建设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把培育新时代经济发展亟需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立为目标,即着力培养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技艺精湛、职业素养高、创新和专业能力强、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3.2 培养内容的相合

“双高”建设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思想。劳动教育则重在实践中培训知行合一、技术过硬、操作强、有创造力的学生,“双高”计划对学生工学结合、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和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都是加强学生“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育。二者培养的内容是相合的,是互相融通且紧密相关的。

3.3 培养方式的相合

“双高”计划着重于改革创新复合型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人才教育模式,重视高职学生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以期加快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产业发展急需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就必然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种劳动实践中来,在产教融合的劳动场所,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共同的实践属性凸显了二者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相合,因此,可搭建共享的实践教育平台,在积极的劳动、实训过程中,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输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专技人才。

4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4.1 融入思政教育,树立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意识

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实现“双高”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的两相融合。在“双高”建设过程中,要把劳育内容融入到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把“双高”建设中培育高职学生严谨专业、敬业专注、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的教育要求与高职劳育中承继专业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的目标贯穿于学校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全环节中。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增强积极劳动的意识、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为国家输出一批时代急需的技艺高、素质强的专业优质人才。

在课堂中要加入劳育理论知识,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特色课。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时,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劳动论述。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可以讨论新时代习近平的劳动教育理念。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可以增加工匠精神案例的分享[7]。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要结合当下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为引领,努力进取,成长为“双高”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在课外,要做到校企协同育人,共编实践教材,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共享高水平专业群实践资源,提升实践教学实效。

4.2 结合高校“三创”教育,培养“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

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劳动教育,高等教育更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更强调创造性劳动教育。“三创”教育(即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可助力产业升级、社会知识更新、技术突破;可通过运用先进工艺、科技手段、前沿技术,开展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实现劳育和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系统,推动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院校更高水平专业群的组建,创新专业技术服务输出渠道;可光大劳动精神,培育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与劳动精神。

将创新精神、劳动教育和实践能力融入课程体系,以培育创新人才为课程核心目标,在学生专业方向基础上进行专业性的劳育,突出创造性的劳育,加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类实践训练,以产业需求、区域发展为导向,开发学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做到增强“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可以组建创新班,尝试专题或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技术高、能力强的地方企业实习,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创新,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技能,培育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助力。

4.3 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劳动能力

“双高”计划重视校企合作、鼓励产教融合,“双高”院校是高职课程与行业标准衔接,精准培育产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高职院校与优质企业可以开展多元育人模式,也就是说要把企业用人需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专业服务和劳动实践,帮助学生体验劳动自豪感,获得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双高”院校的劳动教育更重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企业实习时辅以劳动教育,讲述劳动案例,研习专业工匠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更好体验职业乐趣,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贯穿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根据学校现状和专业特色,与地方企业合作,设立了专业订单班,校企共拟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授理论知识,企业以实习指导为主,双主体育人模式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批优质毕业生。

4.4 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手段

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数据化、程序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高校劳育内容构建与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要善用智能科技,创新劳育形式,提高实践效果。高校可建设数字智能化实践平台,加入专业先进成果、科技劳育展示、职业素养案例、实操训练等内容,通过虚拟技术,改革实践教学形式,使之更现代化、更开放,提高学生实训操作的沉浸感、主体性和趣味性[8]。学生可在数字化的世界反复练习劳动生产的每一步骤,在不断演练中习得技艺技术的理论研发依据、实际应用等知识,近距离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攻克难题、推动技术升级,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为成为国家建设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努力。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断衍变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应时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观与当前“双高”建设互为融通,彼此促进。劳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主要路径,劳育与“双高”建设相融合,更新了劳育理念,提升了“双高”价值引领,丰富了劳育内容,增强了“双高”计划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实效。

猜你喜欢

双高劳动时代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