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申请同等学力科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培养的实践讨论
2023-01-10贾盛楠赵冰冰丁国平
贾盛楠 赵冰冰 丁国平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教育、医学和科技的发展,199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学位[1998]54 号),自此,同等学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15 年,教育厅印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为推进医教协同在同等学力教育方面的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1]。近年来,随着基层医院对临床医生学历层次和科研素养要求的日益增高,允许临床医生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医院为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重大举措[2]。2016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但同等学力研究生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同等学力人员自身特点在培养过程中确保其培养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3-4],但总结这几年同等学力学生的培养经历,我们发现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方案。文章就培养临床医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改进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以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确保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晋升副高或正高职称是大部分申请同等学力研究生的临床医生的第一目标,换而言之,如果职称晋升没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求,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不会考虑继续攻读学位,并且,许多人是为了获得文凭而进一步选择继续教育,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导师及科研方向也是随意的,甚至于都不是自己职业的方向[3]。这导致他们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即缺乏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研究生培养的初衷。
1.2 临床医生科研基础薄弱
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本科期间,学科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毕业后就到临床工作,每天穿梭于门诊、病房和手术室,几乎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弱是不可否认的。
1.2.1 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英文基础薄弱
医学研究生准确、流畅地进行英文文献阅读是其成为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硬性指标,也是其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学术动态的基本途径。黄宽宏等[5]统计发现43.88%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从不定期阅读;36.73%的研究生在有需要时才读;能坚持定期阅读的只有15.30%。尽管一些人有学习意愿和主动性,但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英语水平较低、年龄较大、工作比较繁忙等,学习起来仍较为吃力[6]。
1.2.2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弱。
论文写作是是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掌握医学论文的类型、写作结构及要求是至关重要的[7]。杨再国等[8]汇总资料发现,许多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并未开设医学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学生毕业时也不要求写毕业论文,这就使其缺乏对论文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也就更不知道到中英文医学论文撰写的差别。
1.2.3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薄弱
医学统计学是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如今,我们早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这就使掌握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变成探析各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的基本技能之一[9]。闫小龙等[10]统计某大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发现,对医学分析涉及较多的χ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这类的章节,50%~60%的学生认为难度较大。
1.2.4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生物学基础薄弱
医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要运用分子、细胞和动物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尽管许多医学院在本科阶段也开设了实验教学,但其一般采用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且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很难接触到科研技能训练[11]。临床学生大部分的学习集中在临床知识和技能,缺乏基础医学技能训练。
1.3 临床医生时间有限
医生是目前我国工作压力最大、加班时间最长、抑郁倾向最多的职业之一,2018 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1.05 h,14.6%的医生经常熬夜。吴世超等[12]对136 所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仅有34.9%的医生心理健康状态为“好”,在年龄上呈现“U”型分布,92.41%的医生处在中等职业压力。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大部分临床医生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献阅读和实验研究上。
1.4 不能有效利用导师实验室资源
实验平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任何一个好的课题,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论证。2015 年,国务院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包含一流的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投入等,而高校实验室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能更快的推进“双一流”进展[13]。例如,浙江大学投入1 亿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共151 台设备;重庆医科大学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44 个,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验室有200 多台仪器。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培养是不脱产的,部分学生工作和居住地并不在导师实验室所在城市。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利用导师实验室以及学校公共平台的优势资源,更加增加了的课题开展和进行的难度。
1.5 导师对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学生报考意愿较低,学校在招生方面不限制生源,甚至降低招生标准,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明显,这也使更多为了获得文凭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给学生管理及导师指导工作带来巨大困难[14]。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的时间,远远短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15]。以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学生需要先学习1~2 年的课程,课程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课题选择和研究,因此留给同等学力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仅有1~2年。而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是课程学习和实验研究同步进行的,因此全日制学生至少有3 年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可以较为系统的完成1~2 项课题研究。两者相比较,导师自然更关注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
1.6 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
李丽等[16]分析其校2007—2018 年的数据发现,在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中,有29.8%的人能通过考试,13.2%的人员能进入论文盲审阶段,但只有12.2%的人员取得学位。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般经过集中课程学习之后,自动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并至最后的答辩环节,答辩也只看论文的成品,对其质量的监控环节较为薄弱,在其研究和撰写过程管理中,主要导师指导,但效果无人问津,甚至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到答辩前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导师,效果可想而知,这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毕业,即使蒙混过关,培养质量也可想而知[17]。
2 建立有针对性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1 国家提高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毕业要求
“宽进严出”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也符合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宽进”可以给更多的临床医生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机会,而“严出”让他们提高对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入学前就做好“不能轻松拿学位”的心理建设。此外,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七条意见指出,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破除唯论文倾向。希望这项改革可以将职称晋升与学位解绑,让临床医生可以发自内心,出于对学术的追求进行深造。
2.2 学校增加线上课程比例
MOOC 的出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MOOC 指的就是一种依靠互联网和现代化的线上课程开发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核心理念就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加以广泛的传播和共享[18]。不同于早期的函授课程,新的线上授课系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然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不通过则不能进入下一节课程的学习。这种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时间自由度,也使授课老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展,效果可能优于线下课程学习,毕竟课堂提问不能针对每个学生,老师也很难了解所有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2.3 实验室采用在线会议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
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学习和交流,相互讨论实验过程、文献阅读和学术会议中发现的好的思路、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至关重要。同等学力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相比,很大的弊端在于其不能每天都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交流中,在线会议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缺陷。每周的组会、读书报告、新技术推广等讨论会议均可以采用在线会议的形式同步进行,甚至在师兄师姐做实验的时候,都可以打开在线会议,可以随时学习和交流。如果个别学生在线会议的时间匹配不上,还可以进行回放,这个效果远远好于口头传达。
2.4 同等学力研究生申请脱产实验时间
同等学力研究生申请脱产实验时间是困难最大,但是也最需要建立的培养机制。前期所有课程的学习,思路的讨论,技术的研究,都需要真正投入时间和经历进行实验。同等学力研究生可以先确定好研究目的、实验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通过住培或者联合培养的方式,一周3~4 天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其余时间回医院进行临床工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室资源,且尽可能不耽误临床工作。
2.5 导师对同等学力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同等学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异较大,教育和工作背景也各不相同,即使申请了脱产学习,同等学力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学习时间仍然较短,这就决定了导师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且有针对性。导师能够从他们本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选题,倾向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以将研究课题尽量偏向生物信息学分析,临床病例统计,大数据整理等方向,这些研究方向没有工作场所的限制,学生拿到数据后,一台电脑即可操作分析,导师可以通过在线会议的方式进行指导。“干实验”内容完成后,再进行“湿实验”补充,可以最有效的利用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更好的结合。
2.6 加强论文质量监督
首先,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合督导机制等,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中实施严格且有效的监督指导,其次,学校应该改革课程,从论文撰写的源头出发,调整课程设置,通过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真正有的放矢地指导研究生努力完成学位论文。同时,学校要求导师都要尽到对学生的指导义务,定期检查研究实况,作出正确引导,把握课题方向,确保选题的意义。最后,在论文答辩环节,严格进行查重检测、论文评阅、预答辩、答辩、论文评优和抽查等环节,确保答辩委员会及导师把牢质量关。
3 展望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同等学力科学硕士学位临床医生是提升我国基层医院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我国统招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一个既有意义,又具有难度的过程。一方面,基层医生的科研思维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应用到临床中。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这个一切讲究“靶向”和“精准”的时代,靶向每一个同等学力研究生,精准的建立学生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丰富便捷的在线学习工具和移动终端,结合多种学习模式,将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进行的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