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街意象的重塑
——以绍兴府河街改造为例
2023-01-10董宇涛
文/董宇涛
1 研究背景
1.1 老街意象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提到城市发展和周围环境变化会对居民的空间意识产生影响,从而使居民对城市和周围环境产生感知。老街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居民对城市的美好回忆。
老街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承载城市的过去,是城市宝贵的财富。老街上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木门或是每一栋建筑,或许都能成为市民的老街意象。老街为市民提供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公共空间,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说过:“人是人最大的乐趣。”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会吸引更多人前往。周围居民的生活离不开老街,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为老街提供活力,各种精彩的故事在老街上发生,游客愿意在老街上逗留。老街陪伴来往的过路人,见证街道上的爱恨情仇,伤感于街上的悲欢离合,体会时代变迁下的物是人非。老街繁华的景象印刻在市民记忆中,成为市民的老街意象。
1.2 老街意象的消失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绍兴和我国其他大大小小的城镇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许许多多的老街被改造,街道上无数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老房子被推倒,老街上大量原住民也陆续搬离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城市更新与改造带给这些老街的命运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老街华丽变身为宽阔的马路、商业大街、商业步行街,而另一些昔日里热闹非凡的老街虽然保留下了部分老建筑、老商铺、老居民,但老房子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与设计提升,导致年轻人口流失严重、生机与活力不足、独特的街道意象与记忆丧失殆尽。
2 府河街的现状与问题
2.1 府河街地理位置
府河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解放南路,解放路是绍兴历史城区的中心要道,人流密集。府河街以东300 米是鲁迅故里,向南600 米是银泰城,向北50 米是咸亨国际影城,向西穿过解放南路是花鸟市场,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代的老街。府河街上都是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骑楼坡顶,带给游客一种传统江南水乡意象;沿河设街,建筑布局高低错落、有进有退,保留原有传统建筑形式,凝聚成绍兴特有的建筑意象。
2.2 府河街意象的消失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府河街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店铺还开着,老街功能严重缺失;外围河道里的水也被抽干,露出光秃秃的河床,影响整体的观赏效果;街道上只有寥寥无几的行人以及时不时从后方驶过的电瓶车和自行车,严重影响行人的出行安全和行走体验。时过境迁,虽然府河街还在,但府河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不在,成为许多市民记忆中一段段美好时光。
府河街意象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因为主要功能过于单一,府河街最主要的是古玩,但当下年轻一代对古玩兴趣不大,再加上周边新建综合商业区,现代化建筑和丰富的逛街体验使居民认为老街已经成为过去式,久而久之前往老街的行人就少了;其二是对街道人性化设施考虑不够充分,府河街上供人们休息的公共空间较少,导致行人无法长时间逗留,不利于老街行为意象(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的营造;最后,府河街背靠鲁迅故里,然而在整体规划上没有考虑与鲁迅文化相结合,与鲁迅故里关联较少,相对独立,街道缺少地域文化特色,无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意象,所以在衰败后逐渐被人淡忘。
3 府河街意象的重塑
我们应该在保留住府河街古玩意象、街道空间意象的基础上,利用与鲁迅故里相接的地理优势,融入鲁迅文化意象,提升老街文化内涵。设计上遵循人性化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空间-建筑”为轴线打造“一河一街”形式的新型商业步行街,赋予街道新的行为意象。通过对老街功能多元化、设施人性化和景观丰富化三个大方向进行改造,丰富街道生活,创造能够供人休闲活动的场所,期望带给居民及游客更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3.1 街道文化与功能多样化思考
改造中首先通过保留原有功能来重塑老街意象。曾经的府河街外有小桥流水,内藏乾坤,街上多是古玩店、玩具文具店和二手书店,人来人往,到处都是砍价声、嬉笑声和吆喝声,既能满足老一代人的爱好需求,也能吸引年轻一代过来游玩。所以在改造中保留那些原有的古玩店、文具店和二手书店以及街道上一些保存完好的老水缸、老式草团窠和古董花瓶等老的景观元素,这些老店和老物件都记载着府河街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保留老店就是留住居民记忆中对府河街市井生活的意象,让居民想到古玩和二手书就能记起府河街,勾起绍兴市民的“老底子”情怀。
其次在府河街更新改造中,将鲁迅文化意象和其他绍兴多元文化意象进行融合创新来丰富老街功能,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和不同业态配置相互结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街道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黄酒是绍兴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老街改造中引入黄酒文化,研发新式黄酒产品,例如黄酒棒冰和黄酒奶茶等,让游客可以在游玩同时还能品尝黄酒的醇香,结合鲁迅文化,开设孔乙己酒家,提供状元红、加饭酒、善酿和女儿红等绍兴酒,延续本地特有的黄酒意象。
改造中思考将府河街作为鲁迅故里的延续,形成特有的鲁迅文化意象,既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也注重对老街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鲁迅文化是绍兴特有的元素,改造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内涵的表达,在老街内设计三味书咖,展示鲁迅文学作品,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安静悠闲的读书环境。年少时期的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所以三味书咖可以引发游客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了解鲁迅文学。另外在街道上安置免费摊位,鼓励周边居民进行自主创业,吸引文创人员来此开展与绍兴传统文化和鲁迅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创意活动(如镇纸、书签和鲁迅故事册等),通过文创产品的营销推广来传播鲁迅文化,使整条街都洋溢鲁迅文化意象,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文学和传承绍兴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游客走出鲁迅故里但还能感受到绍兴传统文化的魅力。
保障多元文化共存,打造功能多样化是保护和创新老街意象的必然趋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商业文化中,实现传统与现代并存,利用多样化功能来丰富街道生活,创造更多老街故事,给居民和游客更好的老街意象体验。
3.2 公共空间与设施人性化思考
府河街沿袭了水乡绍兴典型的“一河一街”“沿河设街”空间格局,形成街随河走的独特建筑肌理,府河街建筑都是粉墙、黑瓦和青砖形式的绍兴民居,给人一种淡雅的江南水乡意象。在改造中首先保留已有的物态意象,如老街原有仿古建筑和进退有序的店面以及单面街和双面街相结合的街道形式,延续沿河空间格局。建筑风貌往往能够展示当地的文化风俗,给予游客浓厚的水乡记忆,同时老建筑意象也能引发绍兴市民的情感共鸣。
其次对绍兴老台门建筑进行思考,在府河街改造中融入台门元素,形成独特的绍兴台门意象。改造中提取台门文化中的“台门斗”(台门建筑的大门),利用“台门斗”将街道分成多个小街段,形成视觉上的阻碍,分割街道功能。“台门斗”一般为两阶,穿过时既让游客有踏进台门的感觉,体会传统江南水乡古朴典雅的建筑氛围,又让绍兴居民在当下城市快速发展中体会乡愁之情,从而延续绍兴台门文化,创新台门意象。
另外在调研中发现原有街道尺度保存完好,但街道上缺少供周围居民和游客逗留与坐下休息的空间,所以在老街中增设一些供人休息观赏的空间,创造更多公共交往空间,形成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游客以及游客与游客之间的行为意象。著名的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和日本建筑师山崎亮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提到社区这一概念,通过让周边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利用社团活动来活化场地,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意象;而由于是居民共同参与设计,所以居民也会对场地后期进行关注,从而实现场地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方面的思考中国才刚刚起步,所以应该在府河街改造中鼓励老年活动、青年社团的开展。老街不仅仅是为游客服务的,老街同时还应该为周围居民和绍兴市民服务,利用老街上的公共空间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团中心,以此来加强社区凝聚力并丰富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生活。人与人之间存在快乐与兴趣,以活动吸引人流,以人流吸引更多人,才能最终实现活力和公共交往的行为意象。最后要考虑人车分流,游客的行走体验十分重要。在街道上规划不受阻碍的行走空间,保障场地可达性,提高行走体验感;保障行人步行安全,消除由非机动车带来的潜在威胁,让游客能够真正做到沉浸式体验绍兴文化,让周围居民可以拥有良好的散步体验。
3.3 街道生活与景观丰富化思考
府河街在原有规划上设置了与周边建筑尺度相宜的景观小品和带有绍兴特色的廊架、护栏以及石凳,整体街道表现出“河宽于路、路宽于桥、桥低于宅、宅临于水”[1]的空间意象,让人可以靠近水而没有畏惧心理;在靠近解放南路的一侧放置活泼多样的绿植,达到过渡和隔离的效果。在改造中延续这一空间尺度并且认知街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建筑不是以冰冷肌理面向人群,整个老街应该给居民一种人性化感官意象。首先注重街道绿化设计,在建筑立面上点缀爬山虎等绿植,将植物融入建筑中;场地中摆放花盆植物,丰富空间景观层次,与对街花鸟市场形成呼应,提升老街亲切感、舒适度,打造街区绿色活力意象,让周围居民和游客乐于来此。
其次是水景意象改造。府河街水景观改造可以借鉴杭州南宋御街方池浅水景观设计,其水流贯穿整条御街,以曲水流觞之意和水生植物点缀,来体现江南传统园林之韵。而府河街是沿河设街,水流将府河街与解放南路相隔开,整条流水围绕在老街外,所以在改造中融入绍兴特有的乌篷船元素,让游客能够体验泛舟游街的趣味,领略水墨江南之景,与绍兴整体的乌篷文化意象形成统一。
最后融入一些本土文化小品,比如南宋御街就通过御街遗址展示和街道内景观小品设计(活字印刷、四世同堂等)来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游客在游玩时又能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所以可以在街道上设计鲁迅文学人物的景观雕塑(孔乙己和刺猹少年闰土等),传播鲁迅文学,将整条街打造成一段时光旅程,从中来反思封建传统文化,带给游客和居民新的府河街意象;另外还可以在府河街建筑立面上绘制鲁迅作品人物壁画,供游客停留观赏。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绍兴府河街意象的分析研究,为未来城市老街活化建设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当老街随着时间变迁而逐渐衰败时,应考虑在保留老街原有意象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意象,做到物态意象(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式和老的景观小品)与精神意象(文化内涵)共存,相互协调,为市民创造出更人性化的活动空间。老街意象的延续不单单是修补破损和回归最初,而是要思考老街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老街意象中,提供人性化公共空间,鼓励居民共同参与街道活动,丰富街道生活,聚集人气,实现老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