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理念的内蒙古乡村物质环境优化策略
2023-01-10杨静怡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杨静怡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马 明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硕士生导师 教 授 博 士
引言
目前社会主流健康观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已成趋势。乡村自然环境、资源、绿化、土地、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要素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但不同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结果不尽相同,环境优化重点由此产生差异。
国内健康乡村研究最初从医药卫生领域开始,建立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1,2],近十年已转向多领域多学科综合研究,整体着重于健康乡村建设和健康乡村评价。乡村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3],确保农村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人居环境系统三大系统的健康[4],并据此构建乡村治理村民满意度[5]、乡村居住环境[6]等健康评价体系,但各体系目前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侧重环境营造和空间建设与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和适应性,涉及乡村人居环境特征[7]、生态移民政策对牧区人居环境的影响[8]、草原生态住区[9-11]、农户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12]等内容。研究虽关注草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但缺乏健康视角下的直接探讨。
传统思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对健康元素虽然有所体现,但很少将健康视为主要出发点,一定程度上背离“健康中国”发展要求,这也是研究健康乡村的必要性体现。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生态脆弱,将健康理念融入该地区乡村环境的优化研究中,对于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1.1 研究区域
内蒙古荒漠草原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处干旱区,地貌类型丰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春季多发大风和沙尘灾害。丰富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该地区乡村形成农业为主、牧业为主、农牧业结合并存的多样生产方式。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该区域10 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乡村,按是否经过统一规划,乡村进一步分为自然生长类和规划发展类。自然生长类乡村在农耕文明影响下自发形成,或依据家庭草牧场位置自发形成。规划发展类乡村常因自然环境恶劣、住房条件差、设施严重缺乏等促成新居民点建设,或因村庄发展需求进行集中改建。
统一规划后的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居住点布局集中,住房环境舒适,设施配置基本完善,景观环境宜人,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较高。影响村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多集中于未经规划的乡村,同时农业型、农牧业结合型乡村问题表现相似。因此本文将分析牧业型和非牧业型乡村影响村民健康的物质环境问题,并基于共性问题探讨满足村民健康需求的环境改善策略。
2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乡村物质环境问题分析
本研究中乡村物质空间特指居住空间内外的有形生活空间,包括农宅、院落、街巷、广场等,影响村民健康的物质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空地利用、住宅环境、院落环境、设施建设和景观绿化等方面。
2.1 牧业型乡村物质环境问题
2.1.1 居民点分散,住宅周边土地利用率低
散居模式下,空间规模大,居住点呈点状分布,居住密度极低。住宅周边土地利用随意,集约利用程度低;牧民需求分散,设施均衡布置难度大;环境污染分散,集中治理难度大,居住环境质量差。
2.1.2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程度高,便利性差
牧区嘎查便民超市、卫生室、快递服务点需求量最大,但集中布置于村委会造成设施均衡利用与居民点分布不均相矛盾。距离成本、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过大,使得公共设施利用率不断下降,牧民实际使用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2.1.3 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有设施质量较差
泥土路比例极高,路面坑洼且未配路灯,存在行车安全隐患;居民点未配环卫和排水设施,垃圾和污水排放随意,污染地下水质,浪费水资源;室外旱厕条件差,舒适度低;煤炉取暖污染室内环境,夜间存在安全隐患。
2.1.4 人工绿化少,居住环境景观质量差
牧区居民点绿化以草牧场、少量耕地和林地等天然景观为主,人工植被较少。当前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不容乐观,道路两侧和宅院周围环境空旷,抵御风沙能力弱,当前绿化环境并不利于宅院环境卫生和牧民健康。
2.2 非牧业型乡村物质环境问题
2.2.1 布局分散,空地利用率低
农宅分布零散,建筑间空地堆积各种垃圾引发卫生问题,但未引起村民重视。农宅院落或因功能混乱造成空间实际利用率低,或因利用部分区域而闲置大片空地。路旁闲置圈所堆满杂物或长满杂草,影响农宅周边环境。人口外流使少部分房屋空置,加速建筑老化,破坏村庄整体风貌,且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得不到保护与利用面临拆除。
2.2.2 住宅外观规整,内部环境不佳
农宅建筑风貌统一,但外观整治忽视地域文化特色传承。老旧房屋不以追求外部美观为主要诉求,更加重视内部布局的合理性与环境的舒适性。然而老旧房屋普遍存在室内墙皮脱落、墙面发黑、地面铺砖陈旧、空气不流通、略微潮湿、辅助生活空间采光不佳、流线交叉等问题。
2.2.3 基础设施不完善,后期治理滞后
住宅周边入户路多为泥土路和沙石路,雨后地势低处形成水坑影响通行,路面垃圾浸湿后更易孳生病菌,路灯覆盖范围小影响夜间出行。家庭低收入限制环境改善设施投入,居住环境卫生质量较差。露天垃圾池垃圾溢出或堆积,天热易招蚊虫,加快病菌传播。
2.2.4 交往空间缺失,交流行为减少
外部交往空间以村委会广场为主,利用率低。村民日常交往行为主要发生于街边或房前屋后,但这些空间当前不具备舒适的交往环境。此外缺少座椅、遮阳遮雨设施也是导致村民交往行为减少的重要因素。
2.2.5 绿化缺失,景观风貌不佳
荒漠草原地区植被绿化应充分发挥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作用、降低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概率的生理预防作用和促使人体保持愉悦心情的心理调节作用。当前乡村道路绿化杂乱无序,缺乏设计和管理;广场绿化未考虑使用者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宅前屋后以硬化铺地和泥土空地居多,住宅周围景观环境不佳。
3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乡村物质环境优化策略
3.1 宅院环境优化策略
宅院优化设计以实现使用者生理舒适、安全和心理愉悦为目标。
3.1.1 资源利用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住宅优化坐北朝南,卧室和客厅对温度需求高,布置在南侧。入口处或住宅外设阳光间,减小冬季寒冷气候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前后均开窗,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3.1.2 安全空间
考虑老人生理需求,老人卧室和卫生间布置在同一侧。卫生间淋浴、坐便、洗手台分开布置,干湿分离。室内预留足够空间供轮椅通行,通道无遮挡。各主要功能空间设置适宜老人使用高度的安全扶手。入口台阶改为缓坡,方便轮椅进出。缓坡设吸水防尘脚垫,进入室内前保证鞋底面干燥。
3.1.3 便捷设施
入口门厅设换鞋区、储伞柜、消毒柜、开关。卧室炕床高度设置方便老人上下的高度。考虑老人下蹲困难,将插座控制在稍微弯腰或直立即可接触到的高度。所有开关均设在门外,减少内部空间光线突变对居住者眼部的刺激。
3.1.4 宅院绿化
院内种植攀缘植物或低矮花木,利用院落绿化调节心情,营造舒适、轻松的居住环境。
3.2 街巷环境优化策略
街巷以通行和交往功能为主,优化设计以营造安全、卫生、宜人、有传统特色的环境为目标。
3.2.1 道路宽度
通行车辆以农用车和小轿车为主,路面宽度依车身尺寸而定,保证出行通畅安全。主要道路考虑双向会车需求,路面宽度(含路基)按5m设置;次要道路满足人行和单向车行需求,路面宽度按3m 设置。
3.2.2 道路材质
路面采用稳定性好、吸水性好、防滑性好的材质进行硬化铺装,保证出行安全和舒适。主要道路维持原水泥材质,次要道路采用地砖铺设,保证路面平整、洁净。
3.2.3 设施配置
环卫方面,主要道路更换无盖垃圾池为3m3垃圾箱,避免垃圾露天堆放和溢出;次要道路增设垃圾桶,方便住户随时倾倒家庭产出垃圾。照明方面,所有道路增设太阳能路灯,降低道路风险。
3.2.4 道路绿化
主要道路两侧做绿化防护,清理路基杂草,选择适宜高度、适宜品种的植物进行种植。次要道路以种植房前屋后绿化为主,需注意植物过高或与建筑距离过近而遮挡视线或影响住宅采光。
3.2.5 沿街建筑
街巷风貌受街道两边建筑、院落、绿化等共同影响。建筑外墙和院墙材料、色彩应保持一致;街道两侧绿化在数量、高度上也应与建筑合理搭配。
3.2.6 空间格局
农村住宅高度较低,街道空间开敞,围合感弱,优化后将延续村民原有空间感受。
3.3 广场环境优化策略
广场优化设计以营造空间安全、使用便利、环境卫生、促进交往的村民广场为目标。
3.3.1 空间分隔
入口处使用小亭和绿化分隔广场与道路,形成半封闭空间,减小道路车辆影响。广场位于宅前院后,使用一定距离的低矮绿植分隔,减少视线干扰。四周分布绿化,营造向心空间,满足使用者心理安全需求。
3.3.2 设施配置
有高差处设置低台阶和坡道,方便老人出入;设置凉亭、树下空间,提高日照强烈时广场利用率;配置户外健身设施,提高村民健身锻炼积极性;配置环卫垃圾桶,引导村民营造清洁卫生环境;沿周边配置休憩座椅,促进村民户外交往;沿周边配置照明景观灯,保证场所夜间正常使用。
3.3.3 绿化设计
周边种植不同高度、不同树种的绿植,为村民提供舒适的景观环境。营造树下空间,为村民提供舒适的交流环境。以绿植高度和绿丛宽度分隔广场与周边空间,即较高绿植削弱使用者心理不安感,高矮绿植结合既满足空间安全又能与外部环境保持联系,一定距离的低矮绿植阻隔广场对宅院的视线干扰。
结语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牧业型乡村和非牧业型乡村在空地利用、住宅环境、院落环境、设施建设、景观绿化等方面呈现的环境问题,对乡村居民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代健康理念下,乡村物质环境优化以使村民生产生活更加安全、便利、高效、舒适、卫生为目标,不仅应基于健康需求进行空间设计,还应强化设施配置、资源利用、文化传承等要素。健康乡村研究是基于共性思想与个性策略的研究,未来实践应结合区域特征,建设能促进全民健康的乡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