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墟美学
——浅议中国城市废弃建筑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创作

2023-01-10叶洪图刘雨薇申大鹏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废墟当代艺术美学

文/叶洪图 刘雨薇 申大鹏

1 废墟的美学与人类的情感内涵

废墟可以理解为城市建筑或是文明部落遭到人为毁损或自然灾害后的荒弃之所,其形成到消解会经历漫长的时光。废墟慢慢消亡的过程也正是其成长的历程,看似无用而残败的建筑及空间却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力量,看似落寞与消亡又隐隐透露着希望和重生。

废墟承载着时间的痕迹,也映射着流逝的过往。古往今来,废墟以衰败而又默然的态度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其赋文驻足。废墟拥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时至今日,依旧被艺术家们引为创作题材。与艺术相融的废墟文化以其独到的眼光而转向了精神层面,我们凝视废墟的瞬间连结了对废墟另一端空间的探索。观看城市废墟来感受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记忆,看似虚幻的空间以时间为轴退转成了真实。

废墟是一种对过往存在的记录,它连通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内部储存着历史文化的信息场也是历史文化的物化表现,这场与历史真实的“对话”包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蕴。

废墟既可以看作一种巨大的建筑遗存,即“我们过去的家园”,也可以被定义为寄托了人类侘寂与物哀的文化场域和心灵空间。当代艺术中的废墟美学创作更是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关心,废墟深植于艺术家敏感的心灵,并借其准确与神奇的艺术语言进行转化,赋予废物以新生。死寂阴郁的荒废之地以空间为轴穿梭于第四维度这一过程承载着历史的故事和人们的情思,象征着旧事物的衰败,隐喻了新事物的重生。

废墟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空间存在其蕴含的美学价值与文化记忆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在数不胜数的当代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掘到有关以废墟为主体的艺术创作,对这些带着废墟美学的艺术作品进行关照,我们可以通过外显的空间、建筑、画面,甚至那些象征着虚无、消逝、时间等不可言传和不可物化的抽象语义,体会到艺术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它们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废弃之物、无用的占地空间,而是可以通过视觉美学来承载深度意义与精神力量的艺术品。而城市变迁又是建筑废墟大规模产生的主要因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一般来讲,废墟可以分为古代自然荒废的古迹遗址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迁离的废弃工厂和为了重新进行城市空间建设而拆毁的建筑残骸。当代艺术中的废墟美学创作基本上是以后者为载体进行创作的。

2 废墟艺术创作的场域

随着中国当代的城市空间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日益推进,数不胜数的新建筑替代了残破古朴的旧建筑,旧式的城市空间进行了变迁和改造。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面积的城市废墟,这些废墟大部分进行了建筑空间上的改造。改造后的购物广场、摩天大厦、旅游公园和各种新式小区楼取代了四面围墙的院落以及古旧朴素的街道小巷,也包括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老式城楼、老胡同儿,或者只是单纯地成为了一片荒芜的氤氲着老建筑气息的废墟。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拆迁,城市不同年代的墟址有如肌理清晰的岩石断层,也像天地间记录过往的光盘。人类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全部记忆皆铭刻其中。

对旧城的改建无疑创造了新的城市废墟景观,城市变迁也不可避免地拆毁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凝结着岁月痕迹的历史建筑。建筑的实用性等成为了城市建设者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忽视了老建筑所蕴藏的历史价值和承载的文化记忆。

当代艺术家们却将这些建筑废墟视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以不同的创作方式方法,以旧居旧物承载新的观念,凭借精妙构思赋予其以新的美学价值。

当今社会,造城运动轰轰烈烈,城建规模疾速扩张,很多古旧建筑面临着全面被拆除的命运,旧式建筑街区被重新规划,城市将会以一个看似崭新的面貌示人,这种面貌往往会让旧居里的居民们感到陌生与惶恐。这些被拆除、抹平、荒废的建筑场所却引起了当代艺术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踯躅于废墟,更多关心此间人与人、人与旧物旧居的情感记忆。

这种废墟在形与质上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气息,充满着深度挖掘研究的价值,它的外观具有区别于一般事物的颓败的诗意和荒芜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是拥有一定力量的美学存在,它内部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与其形式美交相呼应极易唤起人们对这个带有艺术空间的感知。废墟这种媒材本身就蕴含崇高又寂灭的美学内涵,艺术家在赋予旧建筑物主观情思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捕捉到不同废墟本身潜在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再赋予其新的内容。欣赏者在与废墟艺术空间的对视过程中逐渐接收艺术作品的信息,这些都能够给当代艺术的创作供给充足的养分。

3 中国当代艺术中废墟美学的创作与实践

从班克斯代表的废墟涂鸦艺术到达明·赫斯特的水下生长珊瑚与水藻的“古文物”作品,再到基弗于德国人心灵废墟之上史诗般的宏幅巨制建筑。在当代艺术创作题材中,以废墟为主体的艺术作品占据了重要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专注于做废墟主题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如杨重光、王劲松、张大力、黄锐、邓大非等人,他们对城市拆迁留下的废墟空间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在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老建筑拆迁遗留的废弃空间也极具代表性。拆迁系列是当代艺术领域杰出艺术家张大力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直接取材于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拆迁留下的建筑废墟,反映了城市拆迁与老建筑之间的矛盾。他所选取的大多数都是类似于老北京砖瓦小院的建筑,把这种拆毁到一半和正在经历拆毁的建筑物作为创作的主体。他利用锤子在残断的老建筑墙上先凿出一个洞,在这个洞的边际按照自己的形象凿出自己正侧脸头像的轮廓,有的作品周围还可以看到AK-47 的涂鸦标志。张大力一直热衷于涂鸦艺术,在这个系列也注入了涂鸦元素,这个AK-47 的作品隐晦地寓意着暴力。当代社会由于城市拆迁所形成的废墟空间数不胜数,大部分废墟建筑一般采用最直接的暴力拆除的方式进行拆除。废墟之美是残缺的,无论是暴力拆除还是自然风蚀老化的败落塌陷,废墟之美都能够呈现于艺术家智慧的艺术语言的生成和转换的行动过程中。艺术家用这一形象创作了一系列建筑废墟的作品,作品的共同特征是透过这个中间凿穿人头像的窟窿可以看到对面完好的未经城市拆迁且受到精心保护的建筑一角。艺术家以这样的表现形式将人们对新老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艺术语言隐晦地表达了出来,这使得观赏者们驻足于废墟作品面前时,经过细细品味就可以从废墟符号之中收获不同的思绪与感悟。紫禁城墙作为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的建筑物遗留了下来,而四周的老胡同院落则遭到暴力拆除,这部分旧城记忆也随城市建设而回到鸿蒙之初。

在当下,城市大面积的拆迁与建设为室外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机会,知识文学、霓裳羽衣、金钱地位、浮名功利种种在废墟面前都袒露无疑、不经粉饰。中国当代艺术家杨重光则认为在户外废墟中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心中坦然,明月直入”,在这些废墟空间进行创作让他更加自由也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从某个空间中走出来了。无论是从画布上,还是从工作室,或是从他自己的内心深处。

当代破败荒凉的城市建筑,冰冷蒙尘的瓦砾砖墙都能在废墟艺术作品中尽收眼底。杨重光的行动绘画多选址于北京、贵州、安徽等省市的城镇中废弃的工业区与居民区,比如安徽六安淠河化肥厂的一系列行动绘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尊重废墟残墙的原有形状,因地制宜,门窗位置的洞穴就随形画成眼睛、嘴等五官或头部,再大一点的残垣断壁可以被看做整个胸部。每一方废墟残墙都好似一幅画底,墨色油漆挥洒于青墙白瓦之上,墙与墙的空间错落交叠,略赋酣畅淋漓之致。

另一位当代艺术家邓大非则是在城市拆迁现场的断墙上雕凿拓印来完成其创作的。废墟犹如梦魇,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们旧日生活留下的痕迹通过艺术家的工作,显影于宣纸之上,拓印的痕迹朴拙而吊古。

邓大非将版画的雕刻技艺与自制的宣纸融入了这个废墟计划的创作中,灵感一部分来源于张迁碑拓片,碑文经过风蚀霜刻留下了斑驳印记。此外,他汲取了国画中白描的表现技法,更好地以历史的角度来“还原”废墟。另一部分来源于废墟本身,当每个人置身于一览无遗的废墟中会代入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可能是孤独、哀伤、安静等等。这些感受因人而异,却又有共通之处。艺术家以拓印、雕刻等方式把废墟代入画面中来,无论是战争冲突、自然荒废还是城市建设,如今皆物是人非,留下的也只是残垣断壁。邓大非将这些转化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而重新演绎、着重表现了身体记忆与社会历史的来来往往。在他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的影像创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废墟当中,表现了城市化变迁与人的个体劳动等社会性问题。将个人印记灌注于荒芜、萧索、动荡又寂灭的废墟空间。

邓大非营造了一种具有体验式、沉浸式氛围的艺术空间。观众们驻足于作品前,将曾经湮灭的废墟拉入眼底并感受其间蕴藏着的自由。邓大非认为任何人看待一种事物都会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而废墟可以表述的不仅仅是其社会属性,个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在这种野生自由的场景下得以磨练。城市的变迁给了他许多思考,在城乡结合部总能看到城市废墟的景观,特别是城镇与乡村的边缘交接处,每个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背后基本上都会有废墟的存在。无论是在地面上雕刻、做临时景观、拓印还是录制影像等,这一系列的投入往往是一种“低于生活”的创作状态。“低于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这系列作品的主题。生活越走越高而对于“低于生活”的过去甚至是即将消失的身体记忆,换一种方式以艺术的痕迹记录下来。邓大非一直在进行着自我塑造,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过程内省且自由,如繁华尽落。他投身于城市边际的公共室外空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推动着自身的内部建设。

综上,从张大力机智的涂鸦和驻立于废墟中痛惜和缅怀,到杨重光徘徊于逝去的旧建筑之间的怅然伤感与直抒胸臆,再到邓大非亲身体验的中国城市化变迁与废墟艺术文本之间的美学思考和内省观照,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勇气和信心,还有他们感时伤事的家国情怀。

结语

当代艺术中的城市废墟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城市建设与老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矛盾对立,与其建立仿古街仿古楼来追溯那些逝去的文化古韵,不如保护好现存的珍贵老式建筑。修旧如旧,保存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留存废墟之上艺术家的创作也是留存时代记忆的有效手段。凝结人类伟大的爱与关切的废墟美学作品是废墟之上最具人性温度的部分,是人的社会雕塑与心灵之诗。

一个城市是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完整空间,建筑是文化传承的直观载体,文化也是建筑的内涵所在。表面上,艺术家通过给予城市废墟关注来阐述自己对城市建设和拆迁产生的建筑废墟的理解与看法,鼓舞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留;更深层的则是城市的废弃建筑空间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心与手,呈现了我们人类心之废墟上的重建信念。废墟之美庄重而富有力量,承载着时间碾过的记忆,这里保存着人类诗与思的全部。所以说这些有着废墟美学经验的艺术家,他们的行动即是废墟的终点,也是废墟的起点。

猜你喜欢

废墟当代艺术美学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废墟”
盘中的意式美学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废墟里的救赎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外婆的美学
废墟(外一章)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