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谈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2023-01-10冯文林张国华张继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灵枢学医

冯文林 张国华 张继苹 赵 玲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广州 51000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81 篇组成。《内经》不仅以“黄帝”托名来命名书名,而且书中还虚拟“黄帝”作为学习中医的医学生。本文通过对《内经》中“黄帝”的言行等分析,希冀对当前医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所启示。

1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任何学科学习中首要遵循的准则。在《内经》中“黄帝”虽然“成而登天”(《素问·上古天真论》)而位居高位,但是在跟师学习医学知识中对岐伯非常尊敬,如尊称岐伯为“夫子”,“黄帝”每每请教岐伯问题时常用“请”字,而且还在岐伯讲授完医学知识之后“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素问·玉机真藏论》)等。

重道,重视医学知识、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道理。在《内经》中“黄帝”不仅多次对医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如“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素问·三部九候论》);而且从行动上也尊重医学道理,比如,在《内经》中“黄帝”多次建议应该将医学知识“着之玉版”(《素问·玉版论要》《素问·玉机真脏》),“黄帝”还谨慎地将含有医学知识的文字内容“藏之金匮,不敢复出”(《素问·气穴论》),由于古代素以金玉为贵,“黄帝”建议将医理刻在玉版上或珍藏在金匮中,均反映了其对医道的重视[1]。“黄帝”对医道的重视程度还体现其举行仪式“歃血而受,不敢妄泄”(《素问·三部九候论》),以及“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等。不仅如此,《内经》认为,对于“此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抑或是“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医学知识传授时应该遵循“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素问·金匮真言论》)的理念。由于医学知识内容浩瀚无比,未必一般人能全部掌握和应用,所以,《内经》提出了根据习医者的性格特点、语言行为习惯和专长等进行因材施教以扬长避短,各尽所能[2],即“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明目者,可以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知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灵枢·官能》)。

2 医德

《内经》对于医德非常重视,例如开辟《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征四失论》专篇专门列举了很多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过程中粗心大意、狂妄片面的毛病[3];警示习医者临证时应当谨慎诊察,详细地询问疾病发生的始末,还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变迁等对健康的影响,重视辨别患者的体质,强调了学习医术,不能中道而废,亦不能谬言论道等[4]。

《内经》提到“圣人”“良工”“上工”“中工”“下工”“粗工”等不同的称谓,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圣人和上工皆能“治未病”;再如,《灵枢·根结》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表面上看似是对医生医技进行了医疗技术的差别评价,众所周知高超的医术是医生应必备的品德(医德)之一,所以医学生们应该在学医的过程中“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素问·标本病传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熟识医药和针刺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在临证时就会得心应手。而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也是医学生在步入临床之前应该严肃对待的医德修养问题,例如“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素问·移精变气论》),“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医疗技术很差的“粗工”临证对待患者也是漫不经心,这是警示医学生学好医技的同时应该正视患者的生命。培养医学生们重视医德,不得不提到“医患关系”这个自古都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灵枢·师传》提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需要培养医学生诚恳热心地对待患者,语言上善于沟通疏导,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灵枢·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医学生在学医过程中善于调摄自身和患者“神”的培养,才能做到“标本相得”,否则“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同时,医学生还要学会严守患者的隐私,例如,《素问·移精变气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由此可见,《内经》在医德方面的论述对医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3 览观杂学

《内经》的内容以医学为主而广泛地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5],所以《内经》自然地倡导学医者应该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素问·示从容论》)。通过“览观杂学”,不仅“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素问·举痛论》),以及“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著至教论》),还能发挥行之有效的治疗作用,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4 学习态度

虽然“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素问·上古天真论》),天资聪慧,但是“黄帝”很勤奋,比如“每旦读之”(《素问·玉机真藏论》),雷公也受“黄帝”的影响在其学医时表现出勤奋认真的态度:“细子得受,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和“自强于学”(《灵枢·禁服》)。学医者不仅需要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还要在学习医理时聚精会神,心无旁骛[2],正如《灵枢·五色》所言:“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积精全神,久之便能对奥妙难穷的医理达到:“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若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医理就会对医道“不能博大深奥”(《灵枢·禁服》),也就是学医精神不集中就不能理解前贤的医道,从而无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所以《素问·著至教论》总结了医学生学习医道需要达到的5 个阶段:“诵”(高声朗诵,达到背诵,记忆)、“解”(通过讲解达到理解)、“别”(比较、辨别疑似)、“明”(明彻、融会贯通)、彰(学以致用以弘扬经旨彰显功效)[2,6]。

5 结论

医学是生命科学,《素问·宝命全形论》开首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说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又云:“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凡是人类,都希望保全形体健康;《灵枢·师传》指出了学医的目的:“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不仅仅载有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知识,《内经》还在多篇多次指出了学医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即学医者在敬畏生命和关爱生命的同时,需要尊敬医学知识的授业者、尊重医道、重视医德;学医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学医者不仅需要勤奋努力、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坚持不懈、聚精会神,还需要根据个人能力的不同而选择掌握适合自己的医学技能,同时还要针对医学相关的多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地学习。《内经》时代的学医者尚且重视学医者的素质培养,时代瞬息万变的当前,我们更加应该将《内经》对医学生的期望精神不断实践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灵枢学医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华佗学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望子学医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采卷耳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