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对策研究
2023-01-10朱宝华胡成旭
朱宝华 胡成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实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搭建,确保网络空间清朗。随着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网络媒体平台持续兴起,以微信、网站、微博、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工具让社会舆论格局重新构建,所有社会大众均可基于新媒体传播工具进行信息自由获取与传播,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介入网络舆情事件。而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成为网络舆论重点关注区域。高校如何基于现状进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成为高校治理中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主体兼具特殊性与同质性
高校师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部分,其中又以大学生为核心主体,这一主体兼具特殊性与同质性。首先,就特殊性方面来讲,“00后”学生具有明显的思维“特立独行”性、个性“突出显要”性、猎奇心理强烈、求知欲望明显等特点。另外,受现代化的“舆论自由”发展观影响,学生也普遍喜欢基于互联网平台发表个人观点。而在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以匿名方式进行舆情意见发表,不受现实束缚,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实反映出大学生的内心想法。但这样的舆论自由也存在风险与不足。很明显,大学阶段学生心智不够成熟,难以一分为二或全面完整地看待事物,加上互联网平台虚拟性影响,造成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舆论信息难以准确辨别真伪,在过度追求“本我”和“自由释放”过程中,难免会发表各类独具“个人主义”的言辞舆论内容。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需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基于此提出解决思路。其次,就同质性方面来讲,与大学生群体年龄、经历等的相近相仿有关。受此特点影响,大学生面对很多热点舆情事件时,极容易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想法一致,群体极化效应比较突出。
(二)客体兼具复杂性与分散性
所谓舆情客体通常指的是各类社会性焦点问题在大范围内所引起的社会中介性事项。高校舆情客体作为舆情客体重要分支,除了囊括舆情客体的内容外,还涉及高校相关舆论事件。而高校客体的复杂性与分散性是基于内容分类所呈现的特点。首先,就复杂性而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较为全面彻底的社会改革发展,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攻坚克难问题,社会转型阶段,各类社会矛盾与问题均较为突出。另外,社会阶层导致的利益重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舆情受此影响,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基于此,高校舆情客体作为舆情客体重要分支,必定会受到社会背景影响,舆情主体极易出现跨界走向大领域大范围的趋势与现象,舆情客体必定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其次,就分散性而言,高校网络舆情与师生发展切实相关,同时还涉及社会各类引发师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而且现代虚拟信息世界存在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划分,对于同一舆论事件,往往会出现不同舆论导向与声音。大学生居于信息便捷的现代化前沿技术发展环境中,获得信息资讯渠道更全面,极易受舆论事件表象影响,产生情绪化或者过激言论,造成舆论危机出现。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一)强化舆情应对意识
实践行动以理念作为前提和必要条件,需要基于理念进行实践行动指导。因此,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需要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与研究。一是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在引导中坚持疏导原则。高校管理中,需认识到舆情事件产生与应对、公众满意度与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在应对舆情危机中,强化网络危机意识,采取妥善的公开、速报等方式,在谨慎定性且不失语前提下,坚持第一时间应对舆情、第一时间坦陈面对事件、第一时间第三方澄清、舆情处理留有余地的处理原则,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舆论环境中成长。二是重视网络舆情存在的现实矛盾,实现高校部门协力合作。高校舆情危机引导中,需重视舆情现实矛盾,真正从源头上进行危机隐患预防,尽可能把存在危机的苗头扼杀,大幅度降低网络舆情发展概率。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基于问题采取对策,及时回复学生疑虑,以缓解学生情绪,避免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参与舆情,造成危机、矛盾恶化。三是明确舆情引导的系统性,要求高校各部门积极参与。舆情引导并非由宣传部门独挑大梁,而是各部门之间全面沟通、全力协作,实现舆情合力引导,确保线上线下舆情危机共同处理。一方面,让新媒体为“我”所用,基于媒体进行事实传播,确保舆论事件让学生知情,避免学生情绪一边倒。另一方面,从其他高校成果案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不断进行舆情应对与管理理念创新与运用。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马克思认为,批判所针对的是问题,而非答案,只要问题成为现实问题,必定是存在答案的。高校还需注意网络舆情引导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应成立专门的领导与管理小组。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通过分层责任制实现,由校级主管队伍全面负责,综合筛选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网络平台管理人才、学生队伍专门人才等,实时展开舆情监测,及时收集信息,上报相关情况,深入挖掘和研究舆情对象、成因及对策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尽可能在源头上杜绝隐患产生。另外,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防控预案,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尽量将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其次,网络舆情停息或消除后,仍应进行检测,而不是将其判定为结束,舆情反复发作方面的检测与分析亦不容忽视,舆情引导中必须做好检测、预警和公关工作,及时进行舆情发展动态及规律的掌握与了解。
(三)完善舆情应对机制
首先,舆情应对中,检测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所有舆情危机产生之前,都会出现一定征兆。因此,高校舆情引导中,需要基于完善的检测体系准确研判潜伏期,充分将大数据作用与优势发挥出来。新媒体视域下,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使用过程中产生难以计数的信息,如果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必定会杂而乱,信息价值也难以凸显。但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分类处理的优势让网络舆情信息能够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并于此分离出极具价值或走向规律的内容,为舆情检测做出合理分析,为高校舆情引导提供极大帮助。其次,舆情应对中,预警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就目前的高校舆情危机监管现状来讲,高校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是难以规避的。因此,高校需搭建完善的预警机制,以此来防患于未然,在高校制定专门的危机预案体系,高效研判危机产生前兆,及时应对危机。再次,舆情应对中,处置机制也是极有必要的。舆情引导不仅涉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实施,对舆情的正确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舆情处理分为引导机制和管理机制两大板块。最后,舆情应对中,恢复机制也是不能缺失的。一旦舆情事件处理完毕,高校还需展开恢复工作,以期提升高校形象。另外,还需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提升高校舆情引导能力,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高校管理层还需及时自我反省与提升,主动参与到高校舆情监管中,为学生发展奠定优良基础。
(四)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简言之,就是学生所具备或者需要具备的各类媒体和媒体技术的正确使用素质与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完整且健康的新闻信息批判能力,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媒介资源利用能力,以积极向上心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首先,学生方面,可以从学校和校外的网络、书籍等渠道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让自我精神更为丰富,实现自我媒介素养提升。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和借鉴等,组织集体活动开展,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进行纠错,让校园网络风气和谐有序。其次,教师方面,引导学生的同时,也需自觉进行自我提升,一方面,多学多看多了解,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将媒介实践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利用媒介,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和道德素质,让学生提高自主抵抗不良舆论侵袭的能力,学会客观评价舆论事件,在良莠不齐的网络虚拟环境中提升是非辨别能力。高校方面,首先需要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提升课程。基于高校自身发展情况、社会舆论环境、高校舆情引导现状等,来确定媒介素养提升课程的类型及具体内容,以期提升大学生学习与接受能力。其次,基于高校现存的校园网站、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及校园广播站等,积极宣传与传递大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舆情事件,通过主流的积极舆情引导学生培养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鼓励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最后,重视外来灌输与教育的价值,同时,不容忽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追求与提升,引导学生展开日常自我反省与教育,将外部知识灌输转化为内部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媒介素养综合提升。
三、结语
在我国广大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比较大。其中,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网络舆情工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内容为王,做好正面宣传工作,确保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向上、健康向善,将社会正能量传递给每位大学生,让大学生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内学习与生活。但事实上,受我国舆情发展及相关研究欠缺等因素影响,高校实际的舆情引导中仍存在极大的问题与不足,基于此,展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就显得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