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编辑人员素养与技能浅析

2023-01-10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寒门版面稿件

孙 展

作为编辑人员,每天面对来稿,都要思考:今天,如何对稿件进行取舍、加工和编排,如何确定版面的主线,又如何突显版面的“灵魂”,最终又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笔者认为,版面就像一棵树,“树根”是编辑人员的素养积淀,“树干枝叶”则是编辑人员对稿件编排处理、对版面设计布局的技巧技能。编辑人员的素养积淀和技巧技能,直接影响版面的质量和面貌。本文将从积淀新闻素养、掌握编辑技巧、钻研标题制作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三种能力,积淀新闻素养

(一)筹划能力——编辑要真正发挥指挥、主导作用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容易陷入“坐等来稿”、来什么编什么的惰性思维,也容易将自己定于“校对”的职能,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修改修改病句。笔者认为,编辑要从这样的“舒适圈”里走出来,真正发挥指导、主导作用。

首先,要明确版面定位,形成思想,赋予版面主线和灵魂。

笔者在编辑岗位负责《县域新闻》版面,该版面主要是围绕乡村振兴,以鲜活的新闻展开宣传报道。但在实际来稿中,会有不少工作总结类稿件,这与版面要求不符,如果不予采用,又会对稿件资源造成浪费。对此,笔者会从这类稿件中,发现新闻事实、提炼亮点,直接对接记者或通讯员,引导他们重新采写。这样,编辑人员带着线索,主动约稿,精准对接,不仅盘活了稿件,也为版面打通了稿源。

其次,要主动思考时政热点,为自己的版面策划宣传主题。菏泽日报推出的《百姓问政》版面,每周一期,围绕群众集中诉求,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笔者根据群众来电诉求,总会提前思考:这期要做什么内容?从哪几个角度来组织稿件?为此,笔者创建了一个内部微信群,把负责该版面报道的记者拉进群,随时与记者对接稿件,提前了解稿件采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要善于发现记者稿件中欠缺的部分,该让记者补充内容的,一定不凑合、不将就。笔者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种情况:稿子还不错,写出了现场感,很鲜活,只是没有现场照片,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编辑尚有这种感觉,那么读者是不是也有同感?作为编辑,应该从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手中的稿件,向读者传递他们想要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总会主动与供稿记者或通讯员“约照片”,加内容,力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版面已好,只等照片”的情况,虽然更多消耗了编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笔者认为,这也算是做到了对读者负责。

(二)整合能力——对零散的稿件资源进行分类整合

版面编辑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如果呈现在你眼前的稿件是碎片化的,作为编辑人员,发挥你整合能力的时刻就到来了。你要快速浏览一遍稿件,辨识出有报道价值的内容,心中默默放进“待编稿库”,接着是对这些稿件进行分类处理:哪篇适合做头条?哪些照片可以通过组图的形式,点亮版面的“眼睛”?哪些稿件碎片化,可以通过专栏、专题进行组合刊发?笔者认为,编辑只有具备整合能力,版面才能实现重点突出、有序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方可显现。

以菏泽日报《百姓问政》版面为例,笔者在编辑记者来稿时,发现经常有这样一类稿件:群众来电,想通过记者向有关部门咨询政策,记者在向群众反馈信息时,就出现了很多解读政策的小稿件,这类稿件虽小,但都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有必要广而告之。对待这些小而散的稿件,笔者策划推出“给您问了”专栏将其收纳,从而把碎片化的信息打造成了深受欢迎的品牌栏目。

(三)挖掘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记者苦于没线索,编辑苦于缺稿子,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记者走下去,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也需要编辑带着“新闻眼”,从记者提交的稿件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帮助记者去深挖新闻事件。

以菏泽日报创办的生活类报纸《牡丹晚报》为例。2003年的一个系列报道,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那时笔者在《牡丹晚报》做见习记者,8月19日,接待了一名准大学生,她考取了大学,却弄丢了录取通知书、户口本以及特困学生证明信等证件,非常着急,来报社要刊登寻物启事。笔者了解了前因后果,以《急寻录取通知书》为题,写了一篇不足300字的简讯,帮她急寻失物。8月20日,稿件刊登出来的当天,分管采编业务的副总编就找到我,安排我去采访一下这名同学,要深入到她家里,看看她背后的故事。

拿到任务,我就在牡丹晚报记者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位同学所在的村庄,当脚迈进她家的一瞬间,我们就明白了:这是一位寒门学子。经了解,她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她从小就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如今考上了大学,爷爷奶奶每天都在为她的学费发愁。

线索就在眼前,是我们媒体该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的时候了。8月22日,顺承《急寻录取通知书》的简讯,《牡丹晚报》头版头条以《寒门才女 呼唤爱心》为题,图文并茂推出了第一篇关于救助这位寒门大学生的报道,一时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天牡丹晚报接待室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读者纷纷表示要捐助这位大学生,并接连到报社送来了钱物。这样,第二篇报道《如潮爱心涌向寒门才女》又在头版位置重点推出。之后,记者主动对接这位大学生考取的烟台大学,帮她咨询证件丢失如何入学的问题,得到烟台大学的暖心回复,第三篇报道《特困生又逢宽心事,证件丢失不影响入学》推出,给该生本人以及广大关注此事件的读者吃了定心丸。

公安系统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报道,联系到本报,并安排户籍人员抓紧为这位同学补办户口本和户籍证明,确保这位学子大学报到一路绿灯。从而,第四篇报道《寒门才女求学路上再亮绿灯》又为该系列报道“推波助澜”。

事件进入尾声,同时也进入了高潮:《爱心荡漾 泪水飞扬——本报捐助寒门才女专题座谈会举行》《真情催人泪下 爱心温暖人间——捐助寒门才女专题座谈会侧记》,各个角度的报道相继推出,至此系列报道完美收官。

一个小小的寻物启事,被挖掘出了这样的新闻线索,并形成了系列报道,既帮助了寒门学子,又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是不是《急寻录取通知书》简讯里的“特困学生证明信丢失”的细节引起了分管副总编的“浮想联翩”?一个稍有疏忽就会漏掉的好新闻,就这样被做大做足了。这样的挖掘能力,正是新闻素养的积淀使然。

二、掌握编辑技巧,用活版面语言

新闻版面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导向原则。能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分析每篇待上版稿件的倾向性和价值意义,权衡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对稿件作出最后取舍。

其次,协调原则。一要坚持主次协调:版面应有主有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一个版面往往有10多篇稿件,如果都用同样的力度、平行处理,就不能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笔者认为,版面就像一种产品,如果没有亮点,没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消费者。作为版面编辑,就应该替读者加工信息,明确导向,提炼重点,突出亮点,主动推送,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新媒体、自媒体的竞争压力下,一个版面能有两三篇稿件吸引住读者,我们也可以略感欣慰。二要坚持图文协调:一个版面由文字稿件和图片组成,所谓图文并茂,文字稿件和图片应相得益彰,合理编排,版面才会赏心悦目,否则,读者就会望而生厌,失去阅读兴趣。三要坚持题材协调:一般情况下,一个版面要避免单一题材报道。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有一期内容,在记者提交的稿件中,十有八九都是交通和交警类的报道,稿件上版后,笔者感到题材失调,十分不妥,又不得不临时调整了版面。题材失调,还有一种情况,叫自相矛盾。比如,版面中如果有一篇稿件是“某某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不巧的是,“全市召开会议,对环保工作不达标的县区进行问责”的新闻在同一天刊出,而且问责的名单里,某某地方竟然也在其中。这种题材的失调也是编辑工作中应该坚决杜绝的。

再次,简洁原则。“长记者,短编辑”。编辑人员要善于处理稿件,严防“注水新闻”,让稿件言简意赅。因为,那些“费心费力”写好的长新闻,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既破坏文风,降低报纸的品质,又影响新闻的传播力,给读者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

三、做好“标题功课”,善用“留客技巧”

标题是稿件的眼睛,堪称版面心灵的窗户。速读时代,面对一篇新闻稿件,我们第一步就是先看标题,从而获悉这条新闻是我需要的吗?是我关心的吗?是我感兴趣的吗?这就要求编辑遵循这个规律,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标题制作的功课,抓住“读题时代”的读者心理,熟练掌握“留客技巧”,让版面标题“妙笔生花”,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此,笔者谈几点制作标题的心得。

(一)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抓住重点,提炼关键信息,捕捉个性因素。切忌题目空洞,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标题要简洁明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通俗明白。笔者在编辑工作中,每天重复的一项任务就是修改稿件标题。而修改标题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简化题目”,即便一个字的取舍也要反复琢磨。冗长拗口的题目是版面的瑕疵,也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三)标题要脱俗新颖。摈弃陈旧、平庸,于平淡中找新奇,于精准中添文采。一个独特新鲜的题目,可以拯救读者的审美疲劳。《智慧曹县 创享未来——曹县举办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这样的标题平淡无奇,缺乏特色,编辑在编稿过程中,根据文中信息,反复琢磨,将标题改为《由“孔雀东南飞”到“八方凤还巢”——曹县走出“归雁经济”特色路径》,这样一改,不仅突出了新闻点,而且增添了题目的文采。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党报编辑要内修素养,外练技能,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内容真实、信息丰富、内涵深刻、形式新颖的新闻产品,守好舆论宣传的阵地。

猜你喜欢

寒门版面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版面撷英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