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德加·斯诺1960年重返包头采访探析

2023-01-10于海东李治国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包钢斯诺

于海东 李治国

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用自己的采访让国内外了解了抗战时期被重重封锁的陕甘宁边区真相,支持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正义事业。此前学界研究较多的是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主要写民国时期的内陆地区,但对斯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中国边疆地区的新闻作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所关注的是1960年斯诺在《大河彼岸》一书中关于内蒙古包头的新闻报道。该书于1984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29年,斯诺到延安前,曾到包头采访,记录了人间炼狱般的苦难场景,这在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死亡与捐税”一节有详细记录。30年后,他再次来到新中国的包头,看到了迥然不同的景象。在这次采访中,他发现包头在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城乡面貌和官员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巨大的反差,深深感染了斯诺,他用一个记者敏锐的视角,热情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

斯诺在包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经济的变化。当时包头市长李志给他介绍说,日本人和国民党只留下一个发电量只有500千瓦的电厂和一个年产200吨面粉的磨坊。而1960年,包头市共有273个国营和市营的工业企业,同时拥有1000 多个“公私”合营的生产单位。工业产品更是包括铁路装备、机床、重型机械、各种电机、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加工食物(包括罐头牛肉和羊肉)和纺织机械。“一九四九年,李市长报告说,全区的输出额低于人民币一千万元。一九六〇年的指标是十二亿元(约五亿美元)。”

当时,包钢已经建起来了,斯诺参观了这一重点项目,这给他的直觉冲击是很大的。“蕴藏量丰富的新蒙古铁矿中心区白云山亦隶属包头管辖,有长达八十英里的电气火车直通包钢。”

包钢是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60年初,包钢已投入生产,成为中国五大冶金中心之一。

包头的农牧业也是斯诺此行关注的,他用了诗画一般的描写,看来,确实让他感觉很舒畅。“突然,我们从多石的小山和溪流地区,进入一片起伏的草原,有点像我们的(指美国)达科塔乡村。这片灌溉良好的地区,才是内蒙古草原的真正边缘,这里牧场和农田此邻彼间,种植着荞麦、燕麦、大麦、高粱、玉米和小麦,空气清新凉快。我们经过了一个大型的国营农场,里面大部分的工作都用拖拉机和摩打泵进行。在整个华北古老的水轮车已普遍地迅速被淘汰。”

在文中,斯诺还写道:“国家的贷款使畜牧业得到重新建立,并使牧民住上新的帐篷。牛群及其他牲口群的拥有权归于各生产队,公社统一管理普医站、人工授精站、人工培育站、气象站、一个医院及一些卫生所,一个戏院,一条电话线和一个小型拖拉机站。”

30年前,在包头,斯诺看到民不聊生,因此,30年后重返包头,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更感兴趣。在那里,他看不到乞丐和衣衫褴褛的人,房子也都由泥房变成了砖房。而且,各种因贫困和医疗欠缺导致的流行病也被消除了,以前在矿区和偏远地段常出没的盗匪也消失了。这一切让他很震惊,他都一一向当地官员求证原因,并把自己所见所闻记录在书里。“像其他地区一样,包头对于主要的生活必需品都已施行了严格的配给制,但我看不到乞丐、饿得半死的人民、衣衫褴褛的孤儿和集体饥荒的任何迹象。”

“过去,这个地区经常有盗匪出没,截劫来往的骆驼队。现在,这里就像城市中的大街道上一样安全。在这个地区两天的旅程我们没有看到武装部队。在我的整个旅程中,我没有任何的私人护卫员,而且一个也看不到。”

“和内蒙古其他地区一样,新百利溪人民公社百分之九十的十岁以下的儿童,都已进入初级小学读书。新百里溪还送了二百三十名毕业生到呼和浩特和包头进修,学习动物养殖的方法及内燃机的应用。在旧社会,蒙古族人中有机会学习的只限于喇嘛及贵族,这些人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

在斯诺的记忆中,旧包头只有几千间破烂的房子和一条尘土飞扬的大街。但让他没想到,在10年时间内,包头就从一个饱受战火和饥荒威胁,在解放时只剩下9万人口的边陲市镇,摇身一变成为拥有132万人口的大都会。他们下榻的新酒店建在市区中心,大道两侧密布民房、商店、政府建筑物、学校,还有一座歌剧院和一座医院。

让斯诺感到变化的,还有官员的素质。虽然他在书中没写明,但可能30年前,他在包头见识了国民党官员的官僚作风,因此,他对新中国包头的官员素质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赞赏。

在书中,他对给他介绍情况的包头市长李志有一段描写:“他是一个壮健的湖北人,约四十五岁,身材健硕、肌肉发达,光头,头部和面部的皮肤晒成紫铜色。”

“他不用开口询问,我便可以猜出他一定是八路军的老游击战士。我确实琢磨到一些不同的地方:自信而非骄傲,亲切的态度,通常加上幽默感这些特征,马上可以把经过战火锻炼的共产党人和呆坐在办公室的官僚区分开来。”

从以上原著中节选的段落可知,斯诺30年后的包头之行,让他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较之30年前国民党领导下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客观事实,我们从这段新闻史中有明显的感受。

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仍然恪守着新闻准则,以事实说话,只进行客观描述。这也是他最为宝贵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他两次包头之行的记录才更可贵,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更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人去学习。

猜你喜欢

包钢斯诺
钢筋混凝土柱外包钢加固的抗震性能研究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我们深深地爱着你
——包钢
“五老”讲师团突出厂史教育 勉励青工为包钢扭亏脱困贡献力量
包钢股份298亿元定增获批或转型稀土资源龙头
把关爱送进“高墙”——包钢关工委第一个宪法日开展“联帮联教”活动见闻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梦的色彩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