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仲景中医药学术贡献及对新时代医药学发展的启示*
2023-01-10刘保光陈毅恒张振强许二平
刘保光 董 颖 谢 苗 陈毅恒 张振强 许二平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张仲景作为“医家之圣”“经方之祖”,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不仅留下经典医术的传承,还是张仲景文化的延续。张仲景严谨不懈的治学精神所体现的学术文化是张仲景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1]。且张仲景的学术成果是当时乃至现今时代的举世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在不畏艰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下取得的。医药学研究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当前,医药学研究进入深水区,呼吁当今的医药学同仁必须本着一颗虔诚的敬畏生命之心,传承学习张仲景的学术精神、学术文化。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以仲景品牌为核心的文化高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精神、认真落实“立德铸魂,培养德术兼备的人才”的办学理念、树立严谨、科学、坚毅、奉献的学术文化氛围。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试论张仲景中医药学术贡献及其对新时代医药学发展的启示,以供参考。
1 张仲景的中医药学术贡献
在缺少现代科学精密仪器及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张仲景不畏艰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的中医药学术成果,从而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一生著作较多,其成果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
1.1 完善了传统中医病理学理论 张仲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框架下,确立了中医的基本病理学。在其之前,中医学前人们就通过人的发病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开始建立自己的中医病理学。到东汉末年时,张仲景通过对前人的病理学研究与自己的多步实践,逐渐完善了传统中医病理学理论。
1.2 确立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治病原则 张仲景通过学习和积极向名医请教,加之结合自己的从医实践,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对患者的治疗原则,确立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治病原则[2]。张仲景通过研究古人的医书理论和自己的从医实践,将外感热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归纳为6大病证特征(即6个层次)和4对(8个)辨证纲领,6个证候群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命名和表示,以中国传统哲学的4对哲学概念,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张仲景的这种辨证施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准则,同时也为中医药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基本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灵活性,除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患者的病状情况。如其所提出的“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医生治病确定病情、病因主要就是望、闻、问、切4种方法,但是也常常会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这就必须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辨清假象或次要问题,以抓住病状、病情的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3]。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脉、证取舍的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证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
1.3 提出了治则的整体观念 创立了一系列方剂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贡献比较突出。该书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4]。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并且,方剂类型数量也较多,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熏剂、浴剂、滴耳剂、灌肠剂、栓剂等。尤其是该书对方剂学、中药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中医药学家所遵循。
2 张仲景的学术精神是张仲景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基础
张仲景之所以能在当时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取得那么举世辉煌的学术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的严谨求实、不畏艰辛、勇于探索、乐于奉献、不慕名利、仁医救世的治学精神。
2.1 张仲景具有仁者救人的仁医救世之亮节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东汉政权日趋崩解,皇权失去了最基本的权威,豪强并起,混战频发,瘟疫不断发生,民不聊生。据史书记载,瘟疫大流行接连发生,当时数千万的人被病魔缠身,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大劫难。张仲景的家族内人口达200余人,但不到10年,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达70%。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张仲景怀着一颗仁者之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这个瘟神,此时,张仲景仁者救人、仁医济世之心就形成了。
2.2 张仲景决定悬壶济世 潜心研究医学 张仲景处于当时之乱世,它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张仲景为了实现自己悬壶济世的理想,潜心研究医学[5]。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而《素问》中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之语句,对他影响最大[6]。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创新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作“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努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坐药、洗浴、灌耳、舌下含药等多种治法加以研究。经过多年的奋斗,结合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到了宋代,该书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3 基于张仲景的学术精神谈新时代中国医药学发展
3.1 新时代需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种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病死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当前,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发展[7,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这就需要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把张仲景作为我省中医药最高的旗帜、最响亮的品牌、最大的无形资产继承好、发掘好、弘扬好”。为实现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目标,应充分发挥河南省中医药人才、资源、产业等优势,打造仲景品牌,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中原更加出彩。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指出,要打造仲景文化品牌、学术品牌及医药品牌[9]。
3.2 张仲景的学术精神对我国现代医药学发展的启示 我国当今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学同仁在此伟大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仲景精神,以张仲景的治学学术精神为效法榜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2.1 学习张仲景的学术精神 就是要有医者爱人的精神 中国在古代就提出“医者父母之心”的观念,这就是要求医生要将患者当成自己的亲儿女来看待,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仁”的价值观。具有“仁者之心”是对从医者最基本的要求[10]。张仲景之所以能够弃仕从医,就是有“仁者之心”,其悬壶济世、钻研医理,目的就是要救人济世。医药学同仁从事着医学、药学的科研工作,其成果是否科学有效,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我们生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尚做不到古人的道德水平,是最大之耻。今天,医药学同仁必须学习张仲景仁人之心的学术精神。
3.2.2 学习张仲景的学术精神 就必须学习张仲景严谨的治学精神 严谨的治学精神,就意味着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科学研究尤其是医药学方面的研究,需要经历许多次复杂的试验,需要认真观察和记录,需要严谨的数据分析。而张仲景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古典医学文献,大量的实践观察,深入分析、思考来实现的。今天,从事医药学研究的同仁们一定要学习张仲景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相信通过辛勤的汗水与努力的试验,一定能够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在中医药日趋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作为张仲景的故乡河南省,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指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于2017年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术研究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联盟、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工程研究中心等。在中医药科研和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疾病、小儿紫癜性肾病、豫产道地药材研究及深加工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9]。
4 小结
当前,社会发展较为迅速。从事科学研究的医药学同仁们,新时代中国需要我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来进行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学习张仲景严谨的治学学术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优异的学术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医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