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课程思政之品德教育*

2023-01-10刘启华黄宗轩谢天一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医德中医学育人

刘启华 黄宗轩 谢天一 李 凯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南宁 530021)

多年来,高校的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培育出的学生难以做到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人文精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强调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近年来,我们在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中医学课程里有诸多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

当前国内已有人提出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但大多是方向性、指导性意见,缺乏具体操作方法,难以产生示范作用[2];或者纯理论探讨,缺乏实践性论述,难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或者仅从医德教育一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3],这样使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显得比较单调,内容单一,难以起到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针对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品德教育要起到良好效果,避免空洞说教是方法学上的重要原则。如果能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依托传统文化,引用经典论述,可以润物细无声,真正达到品德教育的效果。

1 医德教育

在中医学绪论部分介绍中医学发展史,可以介绍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孙思邈所述实为临床医生常见的各种体现医德的情况,其早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这样的医德规范,至今仍是业医者最为崇高的医德典范。

我们也可以应用传统文化进行展开、引申,例如《墨子·修身》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意思是说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在医学领域更是如此,要求业医者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医德。只有这样,个人在医学事业上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就。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人云:“医之道,必须先正己,然后正物”。历代医家中均有不少医术精湛,而且有高尚医德的代表人物。如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说:“……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这些文献记录说明古代大医均重视医德修养[4]。

2 理想信念教育

在讲述藏象学说“心”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造字理论,让学生思考,为何肺、脾、肝、肾四字均有月字旁,独“心”没有月字旁?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引《周易》系辞语[5]:“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五行理论,心属火,火没有形质,火往上走,没有重量,它不受引力作用,因而是“形而上”。其他四脏分属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因为它有重量,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属于“器”。《论语·为政》说:“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去领悟而且回归到无形的规律的道之中,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追求“道”的层次的事物显然高于“器”层面的事物,因而道与器有上下之分。

有个词语叫做“相由心生”,其有一种说法是相——世间万事万物由内心决定,虽然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论断,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若没有行动目标,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我们做事创业的决心,我们的事业也无从谈起。因此人体五脏中只有心具有产生意念的特质,因此说心为君主之官,而其他四脏只能服从君主意志而从事。我们要重视心的这个作用,是心之所想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志存高远,人的一生才会更加有意义,更有可能创造辉煌。

3 厚德教育

在讲述藏象学说脾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脾”的造字,其声旁“卑”,示地位低下,指土地,因为土的地位最低[5],因此五行理论把脾归属于土。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丢弃在土里,最后被土所化,因此说土能载物,《周易》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从此而来。脾胃能消化各种食物,“化”的过程是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只有食物充分地转化,才能产生能量为身体所用。若摄入的食物不能化为能量,脂肪过度堆积,健康就要为之所累,就是土不能载物了。现代社会常见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最终出现脑卒中、肾衰竭,与食物不能充分地“化”,土不载物有关。摄入的食物化不掉,最终成为身体健康的负担。饮食摄入过多,胃肠消化时血供需求增加,影响了脑功能的发挥,因此习惯大量进食,特别是肉、脂类难以消化的饮食,会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挥。许多现代研究发现均证实,肥胖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6,7],也是土不载物的具体表现。

在物欲方面也有相似的道理,若行为贪婪,一味攫取利益而丧失基本的道德操守,最终必然葬身于利益之中。社会上行贪腐之事者,最终身陷囹圄就是明证。人立身于世,只有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消受福禄、寿、命,才能享受福报而不至遭遇灾祸。正如《周易·坤·文言》所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应做到谦卑恭顺,行之以厚德,不为争先,积善以成名。

4 慎怒教育

在讲述肝主怒时,也可以对愤怒进行适当引申。中医学中一般把怒作为不利情绪看待,认为怒可致肝气横逆犯胃,是一种致病机制;另外肝阳上亢者、肝气郁结者也易发怒,是一种病理特征。

现代研究认为,怒有3层意义,其一,愤怒是人类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它有助于人类的适应与生存;其二,愤怒是负面的、破坏性的,它是道德上应该避免的状态;其三,愤怒赋予人们勇气,使得人们敢于反抗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并付诸实践,因而有时愤怒是一种应该鼓励的心理状态[8]。

生活中,愤怒往往是人们最不善于处理的一种情绪。过度愤怒会产生不良后果,既可能伤及他人和社会,还会伤害到本人。慢性的持久的愤怒就是怨恨。怨恨对他人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但对自己的身心却有巨大伤害,相当于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应该按照“中道”的原则,学会发怒,即学会“在适当的事情上、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持续适当长的时间发怒”[9]。不必要的发怒要尽量控制,应该心胸宽广深如海,勿以投石起波澜。切忌怨恨,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内省,时常想想自己有无过错,或者采用积极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阳光积极;否则如果长期生活在怨恨之中,内心就会落入黑暗的深渊不可自拔,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

5 谦逊友善教育与戒色教育

5.1 谦逊友善教育 在讲述肾主水时,讲到水液的代谢,可联系《老子》中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道德、最有善性的事物。水的善德在哪里呢?它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它滋润万物,却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这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水往低处流,朝低处流的水,最后汇成了咆哮的黄河,汇成了莽莽的长江,汇成了静美的湖泊,汇成了浩瀚的海洋。正是因为水之谦下成就了其宏大。《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不自我表现的人,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越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因此谦逊的品质能反映一个人的层次和境界。精神层次高的人,往往谦和礼让、平和礼貌,他们越是低调,越让人高山仰止。

5.2 戒色教育 在讲述肾藏精时,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论语·季氏》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男子在16~24岁这个关键的年龄段要注意保养自身的精气。这个阶段是身体走向成熟,春意萌动而又处于筑基的阶段,若这个时期不注意保养肾中精气,恣意损耗而无察觉,待到身体亏空时就会精力衰惫,脑力与精神均会出现不济,智力下降,影响聪明才智的发挥。而若能做到精不外泄,则肾精能充养脑髓,能保证精力旺盛,才思泉涌,在学习和事业上容易做出大的成就[10]。因为肾主志,志即记忆,如果肾精亏耗,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自然下降。志还可以理解为意志,如《墨子·修身》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若肾精亏虚,就会出现意志不坚定,注意力难以持久,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因而事业难以成功。有不少临床病例可以证明其论述之确:时常有年青患者网络咨询或门诊就诊,因为频犯手淫或纵欲,导致多种身体功能异常,影响学业和工作,甚至影响其后一生及子代的优生。

另外,可以引用经典论述说明惜精节欲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礼记·曲礼上》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尽心》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唐·吕洞宾《警世》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总之,在进行中医学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还可进一步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课程思政的需要,润物无声地开展品德教育,这样有可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医德中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