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教学思考

2023-01-10张锋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思维

张锋利 李 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医学是发祥于我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依然生机勃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被称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时至今日,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人类医疗保健及防治疾病的任务[1]。西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医学教材也修改了数版,可以说有发展,但变化不大,传承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针对性及实用性不强,笔者经过多年的中医学教学实践,总结出中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常见问题

1.1 学时安排少 教学内容多 当前,在西医普通高等院校中医学教学体系中,学时安排少而教学内容多是普遍现象。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及完整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2个方面,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藏象、病因病机、诊法述要、辨证、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中药、方剂、针灸学基础、内科常见病证等。在中医类高等院校中学习完成这些内容需要数年、数百学时,而在大多数西医高等院校中将这些内容缩减至一学期、几十学时,授课教师只能删减大量的内容,且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要求,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对许多有临床实践意义内容的讲授不能深入,使得中医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学生心目中大受影响[2]。学生感觉中医学枯燥乏味,变成了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让中医学教学陷入教师讲不完、学生听不懂的怪圈中。

1.2 教学内容抽象晦涩 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一方面,中医学教材的词汇表达抽象深奥,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邪正盛衰等基本理论深奥晦涩,内容难懂,多是以文言文引经据典,术语众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学生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没有学习过医古文的西医学生来说难度大。另一方面,中医学课程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大多被安排在三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完成西医的基础理论课程,已经形成了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等固定的西医思维模式,也就是思维定式,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深奥,有些教师不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使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性。

1.3 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手段单一 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中医学教学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大多也是这种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将中医理论及中医临床等知识利用有限的学时灌输给学生,学生理解不了,也记不住。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堂的活跃性不强,师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容易使学生形成趋于僵化的思维能力。中医学理论抽象,但中医学不能脱离实践,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容易使学生对中医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

1.4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 缺乏学习中医学的氛围 中医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医”,话虽说的有点绝对,但说明要学好中医学,必须先学习人文知识、哲学理论、中国文化。西医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受现代医学的思维定式,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接触不多[3],且一定程度上排斥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没有坚实的古文功底、缜密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一定量的医案积累,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理解不了、掌握不了。西医高等院校对中医学教学没有提前开展铺垫课,也没有后续延伸课,对中医学的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根本无法掌握中医学的精髓。有些西医高等院校更是把中医学设置为“考查课”,使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更加敷衍。这些都是西医高等院校学生所缺乏的学习中医的氛围。

1.5 临床见习示教机会较少 缺少中医教学实验设施 中医学是一门重视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学学时安排本来就少,而理论教学又占用绝大部分时间,所以实践课更少,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开设中医学实践课。还有些院校缺乏中医学实验设施和器材,学生难以对中医学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造成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不但使中医学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中医学的继承和创新。

2 教学体会及方法思考

2.1 激发学生兴趣 教好第一堂课 导论是目前中医学第一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思想、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认知和思想方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学生认为中医学有一种神秘感和陌生感,教师在第一堂课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激情,教学效果也能明显提高。要教好第一堂课,首先,要充分备课,把握教材的整体构架,让授课内容及相关文献了然于心。其次,就大众最关心的中医问题进行说明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兴旺发达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再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中医学史上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光辉成就是我国文化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故可在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神农尝百草、华佗刮骨疗毒、孙思邈开棺救妇等真实故事,同时穿插一些实例,如中医药在防治“非典”及“新冠肺炎”中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医治病的精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

2.2 讲授传统文化知识 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及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故在教学中可安排数个学时讲授《周易》,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活水源头,了解“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中医学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性体现在看待问题的多维性视角,知识构成上的多学科渗透和维护健康的综合性措施等方面。《黄帝内经》强调习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中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及其健康和疾病问题,由于人有着生物、社会等多重属性的特点,因此生老病死等不只是生物学的问题,同时还与社会、心理、人伦及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有关。故需在教学中注意中医整体观、动态观等综合思维方法的培养。另外,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医者要树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才能培养出有着“大医精诚”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

2.3 理解中西医差异 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是2种跨文化的医学思维体系。“司外揣内”是中医的思维特点,而西医是从形态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以此来认识机体和疾病的本质。中西医思维模式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各有千秋。将中西医思维模式的特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如外科手术,中医没有优势,而对于手术后预防并发症方面,中医还是颇有成效的;又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中药可以减轻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不良作用,增加抗肿瘤的疗效。以此打消学生内心潜藏着的中医落后、不科学、疗效差的疑惑。学生了解了中西医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丰富诊疗手段[5]。

2.4 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常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及病例,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上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建议课堂讲授采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充分结合的高质量PPT课件为主,并将其在网上发布,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进行网络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另外,现代医学教育先进教学方法也是笔者积极倡导的,如PBL教学法[6]、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还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如针灸部分,安排以操作为主的实验课,着重训练学生对常用腧穴的准确定位和针刺,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际操作,直至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5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视临床见习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把自己或亲邻好友遇到的临床问题提炼出来,并给他们处方用药,取得成功后,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中医的疗效,才会逐渐学会应用中医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临床实践应以见习为主,见习不是随便看看,要好好引导和讲解。如讲到同病异治时,见习时安排不同证型的感冒患者给学生们看,观察不同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并归纳证型,处方用药,让学生深刻体会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等的证候区别及用药区别,熟悉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过程。讲到异病同治时,安排学生观摩同为湿热证型的湿疹患者、带状疱疹患者、牛皮癣患者,下次见习时观察复诊时的疗效,让学生见证相同的处方用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讲到脉象时,安排学生感受不同患者的脉象,只有通过对无数患者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弦脉如按琴弦,滑脉如珠走盘”等生动的脉象描述。故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这会大大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效果。

2.6 加强教师自身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2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中医学教学需要具有渊博学识及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中医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功底,还要有熟练的西医知识、广博的人文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7]。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要准确浅显,又要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要充分,内容要丰富,手段要多样,做到融会贯通。这些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以体现出良好的学养及中医文化的内涵,方能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7 编写适合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材 目前,西医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医学》教材版本不少,但编排内容和体例基本相同,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与临床脱节,不适合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医学教材内容应简单明了,图文并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阐释中医药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并用现代语言注释教材中的文言文,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西医学取得的成果,把中西医的异同体现在教材中,编写典型的案例式教学范本、音频制品与多媒体课件,在教材中体现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的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

中医学西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