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诗教学策略之我见

2023-01-10肖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取向。因此,教师应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

儿童诗具有简洁凝练、想象丰富、童趣盎然、情感浓烈等特点。这使儿童诗和一般的阅读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儿童诗的重点往往不是叙事,而是抒情;其次,儿童诗的语言精美、凝练,较多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后,儿童诗里含有丰富的想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以讲读文章的方法来讲授诗歌,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诗,尤其是在低段。那么,怎样进行儿童诗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提出五点教学策略。

一、诵读,读出诗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小学三个学段的诗歌教学要求和内容中反复强调要诵读优秀诗文,要在诵读中领悟诗意,在诵读中体验和体味诗的感情。

诵读,是学习儿童诗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诵读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诗中浓郁的情感和语言的妙趣横生,感受儿童诗的韵律之美。如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花牛歌》这首儿童诗,它的诗句形式轻快活泼、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比赛读、个人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引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在畅快淋漓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渐渐感受到诗中“一咏三叹”的句式之美、节奏之美和音韵之美。

诵读的形式很多,如自由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对读、引读、配乐读、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等。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学生渐渐明白了诗要分行;诗的韵律感、节奏感较强;诗中充满新奇有趣的想象。这既让学生感受到诗韵之美,也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想象,感悟诗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儿童诗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形象的画面。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他们善于想象和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孩子,填补空白,想象画面,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一)抓住文中留白处想象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夜色》,“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两句诗语言生动、简练,对“我”的害怕和夜色的美好都没有细致的描述,两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学习第一小节时,我出示小男孩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此刻的心情。学生纷纷说:“很害怕!”接着我抓住“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这一句让学生做做动作,体验“我”是怎样看窗外的。当看到有些学生一看窗外就往后缩时,追问学生:“你在害怕什么?你害怕看见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害怕黑暗中有大灰狼。”有的学生说:“我害怕黑暗中有蝙蝠。”“我害怕黑暗中突然冒出个人站在窗口。”……我适机总结:“是呀,你们害怕的东西很多很多,所以这里用了省略号。”

学习第二小节时,我再次利用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慢慢地走在夜色中,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聊一聊,你还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有的说看见青蛙在荷叶上唱歌;有的说看见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还有的说看见星星对我眨眼睛。学生思绪的阀门被打开,有感而发,表达精彩纷呈。

(二)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想象

学习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这首儿童诗时,首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诗,勾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抓住景物特点想象画面说感受;最后,假如自己就是垂钓的小朋友,说说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通过抓住景物特点去想象,孩子们一步步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把自己当作垂钓的小朋友,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把感悟到的诗境表达出来,这样既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又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表达。

(三)抓住诗中关键词去想象

学习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第2小节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动笔圈画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语言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进而想象:在这个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用一个关键词说一说,然后画一画,再讲一讲。

一个个词,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越发喜欢读儿童诗。

三、品味,感受魅力

儿童诗的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因此,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味语言,以增强孩子们语言积累,感悟语言的能力。

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用词准确。在学习第2小节时,让孩子们思考“脚尖滑过的地方”的“滑”字,可不可以换成“画”。通过讨论,孩子们感悟到“画”太直白了,只是把彩色铅笔的这个动作直接写出来了,而“滑”字很传神,让笔尖具有了人的行为,正好与“脚”的动作相契合,这样的彩色铅笔就有了灵性和人的情感。通过比较,孩子们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魅力。

当读到第4小节时,笔者让孩子们说说:“我”彩色的梦境里还有什么?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孩子们发现“水果香”是从嗅觉的角度写的,“季节风”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紫葡萄的叮咛”是从视觉、听觉角度去写的,这样让我的梦多姿多彩。同时,作者还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彩色的梦境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可以积累这些有生命活力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语言材料。

四、仿写,延续诗趣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

在学生多种形式地诵读童诗;发挥想象,赏析童诗;品味语言,领略童诗魅力的基础上。教师稍加引导,激发学生言语表达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就能写出妙不可言的诗句来。

(一)仿形式

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的意象进行诗歌写作,这就是“仿形式”。

如学习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诗中睡不着的小朋友想象着明天远足的情景,除了‘多种颜色的海’和‘洁白柔软的云’,一定还会想很多很多,她还在想什么呢?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写一写吗?”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如:“那地方的空气中,真的像哥哥说的额,散发着一种甘甜的气息吗?”“那地方的山谷,真的像爸爸说的那么神秘幽静吗?”“那地方的草坪,真的像爷爷说的那么绿油油、软绵绵的吗?”“那地方的香梨,真的像姐姐说的那么香甜可口吗?”

这种仿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形式上的特点,积累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这样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难度,又保护了学生写诗的兴趣和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仿内容

“仿内容”就是学完一首诗后,让学生就诗中的意象进行发散式思考,鼓励独特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如学习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后,教师说:“影子除了在前后左右,还在东西南北呢!它又是什么呢?”略思片刻,孩子说到:“影子在东,影子在西,影子常常跟着我,它是我的小玩偶;影子在南,影子在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妈妈。”“影子在东,影子在西,影子常常躲着我,它是一个胆小鬼。影子在南,影子在北,影子常常吓唬我,它是一个小幽灵。”

在这种内容仿写活动中,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渐渐熟悉,而且他们思维的火花不断迸现。

(三)仿修辞

儿童诗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仿修辞”就是仿照诗歌,运用这些修辞,让儿童诗更富有童趣。

如在学习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第3小节时,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在丰收的果园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热闹的池塘边”“在碧绿的田野里”……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仿照第3节,用上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

孩子们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在丰收的果园里,苹果梨子,你挤我碰,都争着让人们去摘呢!石榴树上,结着一个个红灯笼似的石榴,又大——又红。”“在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一朵朵棉花像棉花糖,又大——又软”学生在仿写中,生活经验被唤醒,写话兴趣被诱发,一句句活泼、充满儿童气息的语言就像泉眼里的泡泡不断冒出来,涌出来。

五、创编,抒发诗情

在仿写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我手写我心,尝试着创编儿童诗。

例如,有孩子就把妈妈的家常菜写进了儿童诗里:什么是春天/鸡蛋炒韭菜里的鲜/什么是夏天/糖拌西红柿的甜/什么是秋天/新米的粒粒香/什么是冬天/炖酸菜的暖/四季在哪里藏/嘘/都在妈妈的饭菜里。

这样,用童心去感受世界,再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来表达,具有浓郁的、纯真的儿童趣味。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拥有一颗童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读出诗歌背后蕴含的感情;发挥想象,充分捕捉孩子灵动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体验诗中的意境;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丰富积累;鼓励学生大胆仿写、创写,走进文学创作的大门,从而让学生热爱儿童诗,体会儿童诗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