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bD模式的医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索
2023-01-10张挺王小飞
张挺 王小飞
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锦州 121000
导论类课程是为大学生开设的,以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并加深对专业知识内涵的客观认识、了解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步入专业领域的启蒙课程。在医学教育中,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这不仅是医学课程体系的特点,更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医学导论就是一门承担着医学生专业启蒙教育任务的课程。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门课程逐渐纳入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1]。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导论课程,并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力度。医学导论课程以医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角度回顾分析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本质和特征、结构与联系,从现实角度阐明医学学习的目标与策略、特点和方法,从发展角度探索医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功能与地位、问题与趋势[2],是医学生走入医学殿堂的指引。
UbD课程设计模式即“理解为先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由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麦克泰(Jay McTighe)于1998年提出。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为促进理解而教、重视理解而建的新型课程设计模式[3]。在该模式中,课程设计过程体现了目标、评价、活动相互搭配的逻辑联系,强调了学习后的理解,并可以从学生是否能够说明、诠释、应用、转换观点、同理和自我评量6个层面进行检验[4],其衍生出的多元化客观评价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效辨别浅层理解与深层理解,能够更加主动地提升课程学习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基于UbD课程设计模式开展医学导论课程设计,突出并充分发挥了理解在教学目标达成中的重要作用,对引导学生主动内化学习内容、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医学整体概念的系统化理解,有利于对未来各门专业课程学习的了解与规划,助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 新时期加强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颁布,其中提出了“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5]的具体要求。针对时代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将医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等内容,有效地融入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之中,帮助医学生迅速建立起医学思维和学习策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然而,低年级医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且尚不明确,总体上缺乏对医学整体概念的理解和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知,在职业观塑造过程中面临较多困难。虽然低年级医学生对医学活动充满好奇,但基于非专业角度的认知,很难支撑其在主观上建立起稳定的职业志向,较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
面对医学导论课程所需要承担的特定任务和实际学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一旦某一学习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通过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育而干扰其未来职业精神塑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基于学习目标要求,选择有利于学生从多层面、持久性理解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UbD课程设计模式能够满足以上要求。UbD课程设计模式采用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的的包括“预期理解目标设计”“学习评价体系制定”“教学活动设计”三段式逆向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课程设计框架,帮助教师透过现象抓住教学本质,为学生在未来真实情境中合理运用知识和迁移所学知识做好准备。UbD 课程设计模式包含目标、评价与方法,3个阶段相互呼应,具有内在逻辑性并紧密关联[6]。
2 基于UbD模式的医学导论课程设计理论探索
从新时期医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等医学教育的意义并非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医学生习惯于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创新,以便在未来执业生涯中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够熟练、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教学的中心任务必须建立在“以理解为先,重视深度学习”的基础之上。基于UbD模式的医学导论课程设计,以掌握重要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条件,以建构正确知识体系为关键要素,以不同客观环境下合理运用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标,完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为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必须先勾画出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将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系统结合。
2.1 目标的设立要体现学生成长的智力需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某一特定知识是如何产生和为什么产生的洞察能力,是在对知识持久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自主学习形成的。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对医学知识认知的实际学情,在医学导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智力需求的形成条件,又要考虑到医学生成长中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7],由相应问题引出以学生对需要持久理解知识的掌握,通过目标引导在教师指导或朋辈指导下,激发自身学习活力。
2.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习迁移的需求导向
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是UbD 课程设计模式实践应用的重要特征,重视由意义理解向学习迁移的转向更是UbD 课程设计模式的优势所在。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的问题设计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既可以基于模仿角度,也可以基于创新角度。通过多角度、多方向的问题设计引导医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如对医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医学模式演变过程、医学模式与医学目的和医学责任的关系、医学模式与健康中国建设等多个角度着手,实现以医学目的为中心、引导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迁移的教学预期
2.3 评价体系的规划要体现多元化特征
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客观理解医学是医学导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目的,医学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医学导论课程评价需要具备多元性特征。在教学中,从意义理解到学习迁移,不仅要拓宽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成为建构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UbD课程设计模式的教学理念强调,评价方式必须紧跟预设学习结果制订,将评价镶嵌于学习行为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学生背景经验,厘清关键概念,制订明确的长短期目标,通过评价标准和执行活动,强化学习结果,以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支撑个性化学习的开展。
3 基于UbD模式的医学导论课程设计实践应用
3.1 预期学习目标的制定
3.1.1 持久理解性学习内容的遴选 深入持久理解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是开展UbD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从医学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来看,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体系中,促进形成医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重大理念、位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心位置的概念内涵、抽象且容易误解的观念、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等重要内容,均属于需要深入而持续理解的内容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医学生需要对上述知识点的内涵和实质有充分的认知,教师则可以在最近发展区理论[6]的指导下,合理运用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在引导医学生理解主体内容和知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知识点的细节和内在逻辑关系。同时,预期学习目标的制定还需要完成要求掌握和熟悉知识的选择确定。其中,掌握性知识多为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是医学生完整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熟悉性知识则为围绕知识点拓展的学习内容,虽然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掌握,但是对建立医学整体知识体系认知、培养医学生学习兴趣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预期学习目标的制定中,除了重点关注需要持久理解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之外,也要对掌握性和熟悉性知识建立相应的教学目标,以为UbD模式应用服务。
3.1.2 引导性学习问题的开发设计 好奇是建立学习兴趣、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是唤起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辨别持久性理解内容、实施自主学习、开展主动思考的关键点。因此,引导性学习问题的设计需要包括围绕学习主题选材,重视题目陈述环境建设,与学生好奇心理有效对接等环节。主题性的引导题目是实施UbD课程设计模式的引导因素。例如,在“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是一次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实战检验”为引导性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回顾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建立问题陈述环境,引导医学生完成对“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的深度理解和学习。
3.1.3 拓展知识内容与技能的确定 在学习目标制定中,教师还需要完成对包括拓展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熟悉性学习内容目标的确定。这些拓展知识和技能与核心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为持久性理解提供条件和支持。例如,在对“健康中国战略”和“医学教育”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设计熟悉性教学目标,以帮助医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教育的发展驱动力。
3.2 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
UbD课程设计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需要体现在预期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和知识体系建构效率上。为此,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建立适宜的评价体系,以完成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客观评估。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连续性的差异提升过程,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评价。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需要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应用程度,为此,可以采用考试、测验、讨论等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则需要以开放性、创新性的讨论等方式完成评价。为全方位客观描述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教学评价置于真实情景中,以检验学生转换观点、知识迁移、自我评价能力等情况。
3.3 教学活动安排的设计
合理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是课程设计得到有效执行的反映,UbD课程设计模式的逆向设计特点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为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了“样板间”和“施工图”,从学习目标、学习意愿、探究主题、反思学习、学习评价等方面,使教学活动或是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与评价标准契合为一体,提升UbD课程设计模式应用后的教学质量。
4 基于UbD模式的医学导论课程设计应用优势
4.1 以问题为导向,满足了导论类课程对医学人才培养贡献度的需求
UbD课程设计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以问题为牵引,帮助医学生发展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在内的专业综合素质。导论类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对医学知识体系的新认知和培养医学专业思维。这种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牵引,以理解为重点,为医学生最大限度发掘潜能、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好准备,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与导论类课程设计的方向较为契合。
4.2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医学生的身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每名医学生所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及能够挖掘的学习潜力均不相同。在确定预期学习效果中,UbD课程设计模式以课程内容层次优选原则,对不同知识的理解目标做出规划。在确定医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评价中,注重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判断。UbD课程设计模式基于目标导向开展教学设计,以问题导向推进教学,充分满足了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育实践的思想,对于低年级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学习尤为重视,既立足于医学生对医学的主观认知,又衔接了后续医学专业课程带给医学生的客观知识体系。
4.3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扩大了在促进医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中的适用性
评价方式和标准是判断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直接和最客观的工具。UbD课程设计模式的应用,为医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以最大限度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评价方法的设计体现了多元化、真实性的特征。将评价内容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将评价方式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将评价工作与教学设计预期达成度相结合,改变了以往单一评价中较难客观、全面反映医学生学习收获的问题,同时也较大限度体现了对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UbD课程设计模式是采用逆向设计、旨在促进理解的课程设计模式,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成效[8]。针对医学导论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承担的重要作用,UbD课程设计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满足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要,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同时,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教育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因此,要使UbD课程设计模式得以应用,必须为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和引导,这也是未来教学改革工作的努力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挺:研究设计和论文撰写;王小飞:研究指导和论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