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
2023-01-10吴宏伟王宏玲赵民任玉明冯辉
吴宏伟 王宏玲 赵民 任玉明 冯辉
1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分析测试实验室,新乡 453000;2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新乡 453000;3新乡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新乡 453000;4新乡医学院教务处,新乡 453000;5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教科,新乡 453003
随着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坚持和平发展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作为目前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也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尤其是《留学中国计划》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深造,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比例稳步提升并持续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余名人员在我国留学深造。留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既增强了我国经济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对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战[1-3]。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具有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解决新时代新形势下各类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政治引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4]。2018年,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开展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手段[5]。本文以医学院校留学生的医用化学课程为例,采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综合化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特别是中国在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展现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大爱无疆精神的感人事例和伟大成就,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向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促进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育人育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
新乡医学院自201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注册留学生近400人,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专业为临床医学。医用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刚刚来到中国留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些留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是又有很强的探索欲,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学习中国的医学文化和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感受中国人民的友好和仁爱之心,更好地了解中国,加深对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和共鸣,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于培养专业水平过硬、“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留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学习基础与中国学生不同,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这些留学生都是一年级新生,中文基础几乎为零,授课教师要使用全英文授课,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和口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留学生虽然在本国学习时都使用英语,阅读和书写能力较强,但是其口语多带有比较浓重的地方口音,这与我们平时接触的“英音”和“美音”区别较大,教师的听力水平也有待提高。正是由于这些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导致了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按照PPT照本宣科,不愿意和留学生进行更多思想上的交流,无法自如地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适宜的思政元素。
其次,目前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有待改进。国内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教材,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BasicChemistryforHigherMedicalEducation,这本教材是全英文编写,留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其中的一些知识体系结构与我校留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并不完全一致,也缺乏与留学生生源国国情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而且由于教材出版较早,许多近年来出现的比较先进的仪器、技术和理念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此外,教材中没有明确体现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最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对于留学生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课程思政教育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留学生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承认在留学生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苦于自身缺乏针对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技巧,也不清楚应该对留学生进行哪些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没有创新,无法调动留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和留学生形成共鸣,无法触及其心灵深处。
2 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2.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医用化学教学团队通过与留学生管理单位——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进行座谈,请他们讲解我校留学生生源状况和自身特点,以及留学生教育对于我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同时,组织教学团队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2020 年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等文件,深刻认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6],提高教师主动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自觉性,以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为抓手,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要想正确开展医用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需要知道思政“思什么”,给自己的思想先进行“大扫除”,“正人先正己”。为了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树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培养世界伙伴和朋友”的思想,我们利用互联网教育数据库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与收集,了解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再立足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医用化学课程思政资源,通过组织教学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系统、完整地学习思政教育的经典著作并与思政课程专业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使其明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内涵和有机融合的关系,剖析“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并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提升了教学团队成员的思政涵养、思政意识和思政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交流,留学生医用化学教学团队全部选用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行授课,一部分教师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些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能够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而且英文的口语和听力水平相对较高,也容易适应留学生方言化的英语口语。除此之外,学校非常重视留学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每年暑假都会组织相关教师到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全封闭沉浸式英语学习。除了听说读写之外,还专门学习与留学生的沟通技巧,鼓励教师更多地与留学生开展交流,许多教师都与留学生加有微信联系,教师英语授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2.2 合理使用教材,课程思政目标写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每门课程的教学纲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等。我们在留学生教学探索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将课程思政要求明确写入教学大纲。
在教学内容上要立足于教材,但并不拘泥于教材。医用化学课程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来说,是其后续学习的临床生化、免疫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测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选择与这些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并适当添加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现代物理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扩大留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教学团队还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编写了医用化学课程思政案例50余个,筹备以课程思政案例专著形式出版,部分案例详见表1。在这些案例中,主要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度优势、医德医风、工匠精神等。例如,中国在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面临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沉着应对,积极果断地采取各种举措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许多医务人员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坚持工作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在世界新冠疫情泛滥、新冠疫苗一针难求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并正在向105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总量达9.9亿剂,居全球首位,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践行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行动;通过介绍戴安邦院士、屠呦呦教授等我国知名化学家、药学家在化学和医药学界做出的享誉全世界的重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留学生对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热情,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同感。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符合他们思维活跃、注重即时沟通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采取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鼓励师生互动,强调课堂的趣味性和留学生的参与性。突破教科书的束缚,跨越章节的概念,对教学内容做出大胆选择,并将相关内容合并为一个主题案例。针对每一个案例,设计8~12名留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1名留学生担任组织和管理主题学习讨论的组长。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小组成员根据案例问题预先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每个案例安排1~2次讨论课。首次讨论课上,留学生可以根据案例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质疑,彼此充分分享各自的预习结果。在讨论中发现新问题时,让留学生继续研究材料并查阅文献独立学习,有关问题留待下次讨论课中解决。最后,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加以点评,注意关键性、启发性提问,鼓励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留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解释,重新强调关键点和难点,加深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再次点拨。
由于留学生教学时数的限制,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微课、学习通、国外知名大学慕课和钉钉等现代化的网络资源,构建了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课件、课程思政微视频、标准化试题库和网上教学网站等完整的线上教学系统。其中,课程思政微视频是本教学团队教师围绕医用化学课程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要求,系统设计录制好的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并提前将其上传至学习通的教学资源库中。教学开始前,要求留学生利用这些已经构建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当堂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从中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教学进行中,注意加强师生互动,允许留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学结束后,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回放功能,反复观看教学内容以理解较难知识点。师生交流和辅导答疑、学习资源共享、网络教学评价等模块都可以在线上顺利实现,同时网上个别交流也便于有些留学生更好地敞露思想上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给予辅导和教育,也可以为留学生推送一些体现中国传统医学博爱济世、清廉尚义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和视频,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也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衡量留学生素质
在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对课程目标实现的评价中必须包含思政教育达成度的评价内容,并相应建立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针对留学生的特点,我们采取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将留学生的考勤(15%)、课堂参与度(20%)、平时随堂测试(15%)和期末考试(50%)均纳入到最终成绩中。留学生的德育效果可以一定程度上从其平时参加课程学习的表现中予以反映,如出勤、上课参与度、课后主动学习态度等。此外,我们在期末考试中还设置了一些涉及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试题,从答题结果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评估医用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不仅提高了留学生课程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从知识获取和思政教育2个方面对留学生进行相对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备良好医风医德,同时又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医学人才。
3 结语
在世界格局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育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层面上,对于留学生“知华”“友华”、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还比较缺乏。本教学团队以医学院校留学生的医用化学课程为例,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课程思政微视频、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及在课程目标实现的评价中加入思政教育达成度的内容等手段,把立德树人理念厚植于医用化学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对留学生既“育人”又“育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期望能够为高校留学生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吴宏伟、赵民:实施教学;王宏玲:课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任玉明:课题研究指导、部分思政案例撰写;冯辉:思政案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