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板球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研究

2023-01-09吴娟

当代体育 2022年48期
关键词:板球思政比赛

吴娟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学科门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新型课程观,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板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特有的项目特征及发展规律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充分挖掘板球运动的课程思政价值,使思政元素更贴合项目规律特征,实现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对推动高职院校板球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板球课程中思政教育建设的应用价值

1.1 弥补思政课时不足

据了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集中在两学期内学完,且每周不超过两课时,存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时间短缺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板球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充分利用板球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实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可有效弥补在校生思政教育不足现象。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板球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拓宽校园思政教育的体现。

1.2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场完整的板球比赛分为攻、防两部分组成,时间较长,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较大,因板球传入国内时间较短,对板球项目的陌生及长时间的运动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练习中出现打退堂鼓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教育,开拓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培养持之以恒的体育精神,同时通过板球精神或名人事迹的传播,为学生树立榜样精神,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板球被誉为绅士运动,是一项强调技巧性与团队合作的集体项目,因其特有的绅士精神和规则特征,要求参与板球項目的运动员具有高标准的道德水准,讲求诚实、公平的行为,及良好的纪律性及团队合作精神。板球运动自13世纪发展至今,已形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特有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内涵,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启发,对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 板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2.1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板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并进的体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板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战术及实战运用能力,挖掘自身潜在的运动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结合项目特征及课程要求,板球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板球运动中保持勇于探索新鲜事物的内在动力,享受乐趣,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素养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施,教师是关键。首先,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通过学校为教师搭建的交流平台、定期讲座、专题培训等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及实施策略的更新。其次,板球课程的专业教师要从多种渠道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对板球项目文化及运动规律的了解,提高对本专业学科内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更好的将思政教育与板球教学内容相融合,找准思政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再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教研,参与课程实践,总结经验,通过经典案例分享、现场教学观摩、思政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探索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课堂思政教育能力。

2.3 板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结合板球课程实际教学内容,从专项技术、板球战术、竞赛规则、教学方法和“绅士精神”的融入等五部分,分别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2.3.1 专项技术

专项技术的学习要求学生精准掌握技术要点,反复练习不断打磨技术动作,锤炼意志,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1)防守:板球所用球为实心木质材质,重量不轻于155.9克,防守队员需徒手接球,并完成传球动作,因击球员将球击出时速度较快,接球时难免会出现因缓冲不到位导致的手掌肿痛、接球动作错误时手指挫伤等情况发生,部分同学因怕疼怕苦可能出现退缩、逃避练习,此时教师应在丰富练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战胜自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防守环节由接、传动作连接而成,而传球则体现出更多的奉献、共赢精神。守桩员是防守队员中的重要角色之一,通过与投手、队员间的默契合作,达到淘汰击球员的目的,以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集体观念。

(2)击球:击球是板球运动中唯一主动得分技术,对比赛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击球员只有一次机会,淘汰即离场,因此,击球员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为队伍创造更多分数,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在练习时,教师可通过多种击球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击球能力储备,增强击球自信,提高自我认同感。通过设计提高进攻意识的练习手段,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坚强斗志,设立目标等比赛类教学手段可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敏锐的心理韧性及较强的抗压能力,激励学生敢打敢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投球:投球技术是比赛开始的首要环节,该技术不受他人干扰,是投球员将球投至击球区,限制对方得分、甚至将其淘汰的有效手段。高质量的投球可有效限制击球员得分、干扰对方战术的发挥,甚至淘汰对方主力击球员,使本方抢占先机锁定胜局。因此投球员要从比赛开始的第一个球便进入状态,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的含义,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目标投球、投打等练习手段,激发学生体会投球的重要性及其中蕴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摆脱拖延、克服松懈散漫的生活习惯。

2.3.2 板球战术

根据比赛环节,板球战术分为防守战术和进攻战术,防守战术是为防止击球员得分并将其淘汰所进行的一切符合规定的行动,讲求整体配合和互相补位,体现出极高的团队配合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以抢点、补漏配合战术为例,当击球员将球击出,来球线路上的两名同学快速形成抢点、补漏阵型,一名同学快速横切拦截来球,识图以最快的方式将球传回,而另一名同学迅速在其身后形成补位,防止因其漏接导致球出界,两人则形成有效的防守阵型。在此战术练习时,应加强学生在场上的沟通与配合,分工明确,当队友失误时不埋怨,及时进行补位,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大局观。防守站位是为配合投手限制击球员得分并将其淘汰而布置的防守阵型,当投手将球投出并被击出后,可由事先安排好的防守队员将其接杀淘汰出局,这种防守战术体现出的团队配合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共勉与协作是推动团队发展的重要纽带,引导学生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化集体主义观念。

击球员间的配合跑分是最重要的进攻战术之一,两名击球员在场上只能通过口令、默契和信任完成跑动得分,因此对团队的整体配合及默契度要高于其他运动,必要时还需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甘于负责陪跑,配合能力较高的击球员站于主击位置,为团队得分。通过战术讲解及配合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主动配合、互相服务的团队精神,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完美结合及甘于牺牲自我的大局意识,加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2.3.3 竞赛规则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对板球竞赛规则的学习,可培养学生懂规矩、守纪律,强化规则意识,进而延伸培养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具备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的守法公民。除此之外,板球运动的专项性、竞赛规则的特殊性使得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时具有独特性,例举如下:

(1)时间淘汰是淘汰击球员的方式之一,即当击球员淘汰后至下一名击球员上场准备仅有2分钟缓冲时间,否则直接判罚出局。因此学生需提前做好上场准备,带好护具等准备工作。通过规则解读和实践运用,可引导学生做事果断不拖拉,避免在生活中因拖延、散漫而产生的焦虑感,同时强调规则的权威性,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避免触犯法律底线,推动学生“法治观”的形成。

(2)在篮、排、足等集体项目比赛中,大部分的关键决策都是由教练给出,而板球则不尽相同。规则中明确规定,在除饮水外的比赛过程中,教练不得参与比赛指导,不能踏入场地,更不能在场边大喊大叫,而场上所有的技战术安排、临场变化调整均由队长全程负责,这就要求队长具有掌控大局、带领全队获得胜利的责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等靠、不依赖。通过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分组队长参与比赛,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决策领导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勇担当,激发强烈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同时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履职尽责的同时要依托团队力量,提高团队凝聚力,正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一般,坚持同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一刻不脱离群众的根本宗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3)不得申诉原则是遵照板球精神,对这一运动来说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在比赛过程中,要绝对服从裁判的判罚,且不得在赛中进行申诉,这就意味着裁判具有直接判罚权,但在比赛中有时因视角问题,裁判可能会征求球员意见,辅助判断是否淘汰,如擦板、球是否出界等,此时球员的回答便是诚信比赛的体现,更是板球运动精神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赛细节的捕捉,以培育诚信品质为突破口,服从赛事制度规定,维护诚信机制保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板球运动具有培育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功能。除课堂常规中的服装要求、热身活动、运动负荷、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知识讲授外,因板球项目具有一定危险性,则要求击球员和守桩员上场前,必须佩戴头盔、护腿等保护性护具,否则不予参赛,由此可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避免学生过度运动、盲目参赛,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

2.3.4 练习方法

教学手段的实施,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准备活动时转变传统练习方法,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带领同学完成拉伸、放松环节,帮助学习建立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基本技术练习中,常出现因枯燥乏味的基础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需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培养学生忍耐重复性训练、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要提高学生针对错误动作的自我认知与改进能力,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去实践、去感悟、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在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学习环节中,着重安排小组学练、合作学练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增强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比赛对抗类教学,利用比赛所特有的竞争性、集体性、变化性等特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体会通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及胜负观,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他人的竞争关系、个人与集体的依存关系、集体与国家的共存关系。

2.3.5 “绅士精神”

板球运动被誉为“绅士运动”,是其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之一。“绅士精神”除了体现在参与板球运动时,也存在于其发展至今的固有礼仪中。深入了解板球运动的“绅士精神”,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改善道德观念,建立自爱、自尊、自信的人生信仰,引导学生将良好的气质风度、举止文明、德行礼仪践行于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礼仪修养,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1)服装要求。参与板球的运动员需着白鞋、长裤、装束干净整洁。通过板球项目特有的基本服饰规范,培养学生在公众交往中仪容仪表、语言、服饰等方面的礼仪修养,引导学生塑造整洁大方、端庄稳重、礼貌得体的个人形象,提高自信,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内在的精神文明素养,促进公民文化素养标志的养成。

(2)比赛入场顺序。比赛开始时,两名裁判员率先进入赛场,随后防守方球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入场,最后是两名击球员入场。此举是尊重场上裁判,维护裁判权威的良好体现,也是板球“绅士精神”的彰显。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完善人格,弘扬奥林匹克和中华体育精神。

(3)向对手致意。当击球员单场得分至50、100分或投手连续淘汰三名击球员时,全场需鼓掌致意,击球员摘帽、举板回礼。在比赛过程中,为自己加油、为对手鼓掌,是风度和美德的体现。以此可引导学生应真诚肯定他人的优秀,学会在欣赏他人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矫正自私与嫉妒心理,培养宽容、大度的胸怀和美德修养。

(4)赛后握手礼。通过赛后友好行为的表达,引导学生在激烈对抗后对对手的尊重与敬意,加强体育礼仪修养,在同学间形成感染力、推动力,促进学生高素质、高涵养的养成,进而升华为崇尚谦和、友好的民族精神。

2.4 改革传统课程评价方法

目前,板球运动课程评价体系多侧重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因此,增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考核方案,完善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有利条件。板球课程的思想政治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前准备情况、课堂互动的质量与频率、学练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程度。形成性评价可融入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中,通过面谈、作业或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辩证思维、职业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内隐性的思想变化。

3 结语

本研究坚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板球运动项目特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初探实施路径与方法,坚持将思政教育与板球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并贯穿板球课程全过程,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课程内涵,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强自信、顽强拼搏、突破自我的意志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以体育人”的功能。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板球思政比赛
关于我国板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芽比赛
Quora:What Is the Saddest Truth about Life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