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体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3-01-09辛格言杨家奇罗露李春雷
辛格言 杨家奇 罗露 李春雷
运动训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一种通过职业体育老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动作、技能的提高和运动思维的系统性训练。通过对体校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强化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意识,为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做好准备。为此,体校应明确体育运动训练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的体育教育现状,对其进行优化,推动体校体育专业化的发展。
新时期,体校要适应新形势,对课程系统进行优化,以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体校体育教学的优化与改革,不仅可以促进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学在体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与优化是适应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1 体育运动训练简述及在高校开展的特点
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概念,通常是指由专业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演示、指导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此阶段,学生的体能、动作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在职业体育训练中,运动员的意志力、耐力、心理状态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大众普遍存在着对体育运动训练的偏见,以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肢体协调好,但是知识水平较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不仅要提高体能,更要有科学的运动理论。在实践中,要注重三个环节的整合和协调。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其适应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节奏,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巧,但是缺乏足够的爆发力和耐力,或难以坚持下去,在网球,羽毛球,體操,跳水,游泳等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水上运动方面,由于体质较弱,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为此,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
2 体校体育运动训练重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
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训练实践。但是,由于传统的工作理念,导致了体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的缺。由于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造成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理解老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在训练中容易受伤、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运动技巧,达到训练目的。
2.2 学生身体总体素质不容乐观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高脂肪、高糖类食品的摄取,对人体的负荷也很大。由于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力量等方面的问题,给体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而从体育健身的具体推动上进行,则耗时较长,专业体育技能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缺失
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我国体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因素和个体因素没有被充分地重视。教学僵化无法适应全体学生的教学需要,从而极大地影响教学的兴趣。例如,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特点。按照课程安排,体能较好的学员可以通过锻炼来达成目的,但体能较差的学员却不能。身体素质不高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下降,他们会产生抵抗心里,而运动训练教学也无法取得应有的结果。
2.4 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考试的影响不仅限于初等教育阶段,对体校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试”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教学思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长跑比赛中,教师仅仅告诉了学生比赛的里程、到达时间、比赛中的体育项目,以及在竞赛中如何进行呼吸。热身之后,同学们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能被激发出来的。同时,由于学生的协作水平不高,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没有教育作用的教学。
2.5 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执行水平较低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2018年至今,体校体育教学的现场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聘的体育老师比10年前的体育老师更能接受和理解知识。这与教育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只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训练方面仍处于表层。然而,针对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状况分析,缺乏对学生的独立、定期、系统的教学。从长期来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执行水平会逐步降低。
3 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3.1 合理性
体育运动训练要合理。运动员参与运动锻炼是为了提高体能。但是,由于个体的不同,必须保证体育锻炼能符合个人的发展需求,在训练之前要让体育锻炼内容与自己的体质相匹配,确定每一次的训练负荷,并根据体能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训练负荷,调节训练强度。
3.2 周期性
运动项目通常由准备、比赛、休息三个阶段组成。三个步骤依次进行。第一个阶段都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一期的训练也应该以上一期的训练为基础。通过定期进行体育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体质逐渐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训练的效果。
3.3 不间断性
体育运动训练是调动和提升特殊技术、提高体育能力的手段,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要适应人体的发展规律,遵守有关的训练准则非常必要。训练应该不间断的进行。如果在训练期间中断了训练活动,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不间断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遵守的准则。运动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计划的运动训练。同时,针对人体的不同情况,对运动强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以增强体质。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动作熟练度,从而加深对运动本质的认识。但如果半途而废,就会让学生的技术和水平大打折扣。
4 提高体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4.1 建立科学完善的体育训练体系
要想在体校体育教育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从现有的体制内容上进行深刻的变革,使之与现实的体育企业相匹配。首先,要强化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架构,明确参与领域、师资保障、资金渠道、设施投资、信息体系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各学会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落实体育训练制度;其次,注重制度创新,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寻求与市场相适应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社会力量引入学校中,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体育教学,培养职业运动员,以解决体育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
4.2 编制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
体育运动训练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体能,应持续地进行运动训练。另外,训练活动的安排也很重要。从整体上说,很多教师在制订训练方案时,采取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个体的不同。由于运动负荷的设定不合理,导致很多运动员在训练后仍然无法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这会影响到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运动员的体质,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
4.3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素质
影响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要想有效地改善体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目前我国体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较差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强化教师管理。体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管理体系,专职负责体育教师的出勤、上課时效。同时,将按责任制实行层级设置专业管理人员,由教组组长负责对每一位老师进行教学管理。体育教师在面对类似的管理问题时,应将其进行分类。比如,当体育老师不在课堂上上课时,体育委员所安排的相应的课程,应当视为教师的缺席。一旦出现问题,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就会按照等级来进行责任追究,首先是体育老师,然后是体育领导。通过这种系统性的考评,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体系,强化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管理。另外,考虑到目前运动员数量的不足,学校应该采取“高技术就业”的办法,以吸引有关专业人才的加入,从而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强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引进与内部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教师的素质。应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养与训练,强化对其教学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并制定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之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师薪酬制度,提升教师待遇,以促进学校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从各个方面和渠道,邀请和聘用专业的教练、运动员和专业的体育专家和学者,为师生提供授课和培训。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要建立高水平的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并鼓励现有的教师积极投入,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4.4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体育精神,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教学的认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与之相似的运动教学,以指导其正确认识与掌握体育精神。例如,老师在和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时要发挥示范性作用。在训练中学生体能方面遇到困哪时,老师要建语言鼓励,使同学发挥其运动潜力,并将永不言弃的运动精神传递给他们。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自信心。
4.5 培养学生体育心理素质
体育精神的培育是体校学生意志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训练中,经常要做很多体育锻炼,这会使人的体能和精神紧张。但适当的运动可以伸展和润滑相关的肌肉,让之前的松弛的肌肉更加活跃,从而降低剧烈运动时的伤害。现代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常常受到家庭过分地关爱,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运动训练是需要大量汗水的。许多学生在体育上很有天赋,但因为不适应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中途放弃了。所以,在体育活动中,德育是很有必要的,要努力追求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的能力水平、精神观点和引导意识,即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和公平、公开的竞争意识,以及为了达到目标而培养的耐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很多体育从业者都要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和高强度的训练。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感到精神上的紧张,这种紧张会转化为每天的训练和后续的比赛中。
另外,有的运动员由于心理素质差,在赛场上容易被人打扰,有的选手的心理状态比较差,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一蹶不振。因此,体校要从多个层面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一般学生而言,心理维护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对职业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中,要运用心理干预、催眠等专业心理教育手段来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整能力,使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中保持宠辱不惊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上的问题而导致失败,造成巨大的遗憾。好的心态还可以刺激学生更加活跃的体育活动,甚至可以刺激他们的超常发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论坛,现场体育竞赛,营造体育纪录片,培养体育精神,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并使学生在人生和将来的发展中保持长期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
4.6 通过多样化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似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篮球项目的训练中应该把学生的个人因素考虑进去,用比赛的方式来做相应的训练。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意识到自己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篮球,又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训练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体校应重视体育运动训练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目前体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校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