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篮球专业教学中“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实践研究
2023-01-09兴安
兴安
篮球是一项竞技性运动,大学篮球课教学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为探究大学篮球专业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以“学赛结合”为切入点,运用实验教学法与观察法对“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篮球教学进行研究。先结合大学生实际学情构建“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描绘形式、方法、内容与评价,开展教学实验,然后从身体素质、篮球技术能力、兴趣态度、性格心理、终身体育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教学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篮球是广受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很大的参与群体。随着几年来国家对人们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篮球运动设施、场地建设越来越多,也为人们参与篮球运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篮球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敢的作风以及不畏险阻争取胜利的决心。高校篮球专业教学实践表明,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单纯的实践教学则无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技能,而理论联系实践则是提升篮球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大学篮球专业教学中,设计“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进而提升篮球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1 课内外一体化的概述
课内外一体化一般是指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师生在课堂与课外具有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篮球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而在课外,则是学生自主性参与篮球活动,并与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向老师求教,而教师在收到学生的问题后则及时沟通回复,帮助或引导、点拨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主要解决篮球专业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篮球实践技能,而在课外则是通过篮球竞技比赛、篮球俱乐部等途径提升篮球技能与综合素质。结合大学篮球专业教学的实际,“学赛结合”一般是指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篮球比赛有机联合起来,以俱乐部的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构建“课内教学+课外比赛”模式,使课堂教学中的篮球技能学习与课外的篮球竞技联系统一起来,从而提升篮球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2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2.1 “学赛结合”的原则与形式
篮球是将竞技与对抗完美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篮球教学最终的效果呈现是在课外,是学生通过参与篮球活动将学到的篮球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篮球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水平。这些特点要求大学篮球专业教学中必须“突破”课堂、“延伸”课堂、“创新”课堂,将课内的“多学”与课外的“多练”相结合。因此大学篮球专业课程教学中,“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而重视实践、系统性联系针对性而重视针对性、实效性联合长远性而重视实效性等原则。
从目前大学篮球专业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外教学组织形式。一是布置课外作业,仅课堂上的时间显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篮球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上的内容向课外延伸,布置课下练习的作业。课下作业最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形式布置,比如“原地单手运球时怎样做到身体不晃?”。二是学赛结合,教师先鼓励学生自发性组织或参与篮球社团、篮球俱乐部等,在篮球俱乐部里,不仅组织篮球比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组织技术训练、裁判趣味问答、身体训练等趣味比赛活动。三是篮球竞赛,当篮球教学达到一定阶段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篮球竞赛,比如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
2.2 “学赛结合”的内容与方法
考虑到“学赛结合”对大学篮球专业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篮球学习所遵循的基本规律,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篮球动作的标准化与系统化,采用“逐层教学”的理念,将篮球教学内容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模块,从“篮球技术动作”到“球感”,从“比赛攻防技术”到“阅读比赛”,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提升篮球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层次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合作性教学,比如在完成“单人练”与“双人练”之后,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三人制篮球”训练,然后根据教学进度,逐渐开展“四人半场”“五人半场”训练,最终进行“五人全场”训练和“五人全场”竞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篮球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应融入娱乐性和强身性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穿插于篮球技能教学中,用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篮球爱好,并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如篮球游戏、身体技术训练、核心力量练习等。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并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等因素,合理分组,并组织针对性的小组学习互动。比如考虑到班内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篮球水平进行分层,当3人一组时,则分三层,当5人一组时,则分五层。此外,在某些练习环节,也可将基础较弱的学生分为4人一组,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为3人一组。课堂上的小组学习要延续到课外,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篮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课外则小组练习以及小组竞赛。此外,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篮球基础技能、技巧等内容的学习,课外则是在比赛中讲课上所学进行实践,并找到问题和缺点,然后自主改进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
2.3 “学赛结合”的评价与教学
既然是“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那么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就必须将课外、竞赛等都计算在内,并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德尔菲法对各环节的权重进行确权,赋予各自权重值,最后构建出“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篮球专业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组成应包括期末技术考核、考勤、课后作业、参与篮球比赛、身体素质测试、参与社团或俱乐部篮球活动等。此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既包括篮球专业课程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等。评价的方式也应多元化,包括测试、互评等。
大学篮球“学赛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环节,应根据教学的不断推进,依此包括课内外初步结合、课外促进科内、课外融入课内、课内外互相呼应。“学赛结合”教学应包括教学内容、比赛内容与比赛规则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比赛形式和比赛规则。比如在学习“行进间投篮”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连续行进间投篮”比赛,比赛的规则为“1min内三分线内‘V字形行进间投篮,比较命中率与投篮姿势”。比如学习“半场进攻配合”的内容时,设计“3打2挑战赛”,比赛规则为“2人进攻,3人防守,三球判定输赢”。再比如学习“联防战术”时,设计“5对5比赛”,比赛规则是“防守只能用联防”。在“学赛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一组学生进行练习演示,然后教师带领其他学生观察,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观看的学生找出错误,并讨论改正。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延续课堂上的“小比赛”项目,从而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3 “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体质水平、篮球素质、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从整体上看,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其篮球学习与活动参与兴趣、主动性都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参与篮球竞赛的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启发、创造性学习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此外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心理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都得到显著改善,这说明“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大学篮球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身体素质
以肺活量、立定跳远、1000m跑作为评价大学生“学赛结合”篮球学习前后的身体素质变化指标,结果显示:
(1)对比学生学期开始时所测肺活量的数据,在经过一学期的“学赛结合”篮球学习之后,其肺活量水平明显提升,学期开始时测量均值为3846.7ml,而期末測量均值为3966.8ml,而其他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学期前侧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期末测量均值为3902.3ml,这说明“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肺活量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
(2)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增长也较为显著,在学期开始时的测量均值为227.3cm,在期末时的测量均值为239.4cm,而对比其他班级的学生期末的立定跳远均值为231.7cm,可见“学赛结合”明显促进了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水平。
(3)从1000m跑的测试对比结果来看,学生在一学期的“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后,1000m跑用时前后值的差异较为显著,二者相差12s之多,前侧均值为4分20秒左右,而期末后测均值则为4分8秒左右。
“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教学中,增加了“赛”的篮球学习与参与环节后,相对于单纯的课堂练习,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而且篮球竞赛项目对学生的运动量有较显著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篮球竞赛活动,大大提升了运动数量与质量,从而提升了身体综合素质。
3.2 篮球技术能力
选择防守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篮板技术、助攻能力、得分能力等指标对学生的篮球技术能力进行测评,然后在结合日常教学和篮球竞赛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观察与总结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其篮球技术综合能力与意识均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学赛结合”模式下,大学生的篮球意识和技术能力提升更为明显。
在与学生的交流与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在经历更多的篮球实践活动(三对三半场、四对四半场、五对五半场、五对五全场等篮球竞技活动)后,其在比赛中能够做出合理的进攻与防守选择,而且效果更佳。此外,对比学生“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前后,对自身篮球基本技术的满意度,结果在防守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篮板技术、助攻能力、得分能力等指标方面,其满意度均大幅提升,尤其在防守意识、团队配合意识与能力、战术跑位等方面,其能力水平的提升获得更多学生的满意。不少学生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运球、投篮等技术能够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而提升,但防守、篮板、助攻、得分等技术能力,以及“篮球场上的感觉”等则需要更多的比赛实践才能获得显著提升。这说明在“学赛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篮球技能与知识的接受程度更快,学习能力更强,尤其需要实践来获得“感觉”的篮球核心素养,“学赛结合”的教学效果则尤为突出。
3.3 兴趣态度
从教学方法的视角来看,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之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所有学生均对“学赛结合”教学模式有更高的兴趣和满意度,尤其是在学生自己对比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学赛结合”教学模式之后,他们普遍认为“学赛结合”模式对自身篮球兴趣、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更佳。期末测试的结果也显示,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水平提升了超过50%,而且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主动参加篮球比赛。这说明“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篮球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
3.4 性格心理
随着篮球学习的不断推进,在“帮助同学”“做示范动作”“与教师交流”三个方面进步显著。在“学赛结合”教学下,学生更加活泼,主动参与篮球学习的意识也更强,尤其是性格有些内向的学生,随着其篮球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其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越强,而且融入集体的意识和实际行动更好。尤其是获得更多的篮球比赛参与机会后,学生的坚强性格、勇于挑战意识、不畏艰难的意识、团结互助意识等,均大幅提升,学生在参与篮球活动中表现出更显著的积极态度。
3.5 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在篮球专业课堂上通过学习与训练而获得更扎实的篮球基本功之后,其参与篮球活动、篮球赛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更高,进而获得更多的篮球实践活动。在不断参与篮球赛事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篮球运动,并将篮球作为自己的主要爱好之一,并在课后主动参与篮球活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说明,“学赛结合”教学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能够为自己做出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4 教学结论与建议
在经过一学期的“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之后,学生在篮球学习情感态度方面提升较为显著,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而且其篮球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篮球技术能力提升明显,身体素质水平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学赛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大学篮球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篮球实践教学中,篮球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科学调整教学方案,把握层次性与递进性教学,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升篮球水平。“学赛结合”教学还要求教师多在网络上收集生动、新鲜、有趣的训练方法和比赛组织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机会。在课外活动管理中,教师要处于主导地位,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比赛活动,并注重培养篮球技术之外的团队合作意识、不畏困难意识、拼搏向上意识等。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