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教研组是构建青年体育教师快速成长的摇篮

2023-01-09张卓楠

当代体育 2022年48期
关键词:读书会教研组青年教师

张卓楠

青年体育教师一踏进学校,快速成长之路是首选。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方向的问题,通过教研组团队建设,并发挥名优教师骨干引领作用,提升青年教师对于体育课程价值的理解,从而促进了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同行有所借鉴。

随着课改的飞速发展,一个从大学踏上中学教书的青年,是学校的主力军,虽成为体育教师的一份子,但由于初中体育中考的压力逐渐加大,青年教师虽拥有新潮的知识,但他们缺乏的是实际的教学经验,要让他们能最快的时间内融入教研组这个团队,学习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同时名优教师的引领决不可少,只有形成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摒异孤立的、封闭的缺乏团队的个体意识,青年教师才能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发展,显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者,目前由于“双减、疫情”等原因,教师能参与研讨和承担公开课的机会少之又少,不没有展示平台,他们缺乏了动力,长此以往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潜力和应有资源的发挥都被慢慢地忽略和掩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对教学教研的信心,而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的能力也慢慢消退。因此,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教研组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迫切需要组织他们及时进行学习、研讨,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一种合作、互动、互助、分享、关爱的团队关系,因为教研组这个团队是一个大集体,其成员有着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和不同专长,团队的有效引领,能助青年教师得到长足的进步,有效推动他们的专业发展,促使他们更加自信、自主地快速成长。

1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缓慢之原因

(1)青年体育教师缺乏学习的氛围,自主学习不强,中学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文化内涵深度不够;

(2)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缺乏师资培养的计划性与科学性,对于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度不强,导致其缺少监管,学习动力不增,易产生职业倦怠;

(3)青年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一课多磨及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课堂教学提升较慢,课题研究极度缺乏;

(4)近几年我区的初中学校扩充较快,逐年招收体育教师,但他们缺乏有效的引领,导致其自身素养能力参差不齐,缺少施展自己专长与潜能发掘的平台;

(5)青年体育教师对于中学课程基本理念理解模糊,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方向有所偏差。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青年体育教师一时教学迷茫,成长缓慢,发至在许多教学比武与专业比赛中接连挫败,缺失信心。

2 促使青年体育教师快速成长的策略与措施

2.1 提升青年体育教师的自主学习和钻研能力

教研组是全体教师和专业人员一起组成的团体。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中教研组的团队力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

为提升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提高教师文化内涵及体育素养。以教研组为依托,成立一个教研组核心团队,比如读书会,集体学习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学习的内容有教育领域的前沿策略、方针与政策,让团队的全体教师得到知识更新,共同分享新型的各类读物,不光是使每位青年教师能都加厚自己的理论基础,还能让其他教师一起也受益匪浅。

2.1.1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如同学校发展的一道曙光,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更是密切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教研组长是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随时做好组内的各项工作,抓住这个团队,要求每个队员在短时间内迫切需要提升自我,建立这个读书会也是时事所迫。读书会保证每周一次,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研讨,作为一个共同分享活动定期定时定点有序进行。

2.1.2 灵活多样

读书会成员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的读书类型,第二步则是做到“有感而发”。用PPT展示的形式,不同与以往传统的纯文字观点分享,显得更有趣、更接地气、更深层次。辩论式分享“专业书”。分享者提早一周告知本周读书分享主题及个人觀点。在分享当天,其余读书会成员就分享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正方提出更优质的解决方法和手段,而反方,持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这种正反双方辩论的模式,促使读书会的所有成员在期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最终产生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比如还有一种分段式分享“视野书”。采用全体成员通读一本书,并进行分段式阐述的模式。如《体育教学策略》一书,采用以章节为单位进行阅读,即每人阅读一章,进行分享,再进行辩论。在这种分段式的读书分享模式下,改变了厚书一人难啃的现状,减轻了读书会成员的压力,也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人人都能啃完一本难啃的书。如教师在分享《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策略》时,将书中的游戏先叙述后解释,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结合讲解,更具体化,形象化。这一模式使读书会成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分享中,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互帮互助的场景。读书会以个人分享、团队分享、专题分享的形式,给青年体育教师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分享,提升自己,思考问题,感悟人生。

2.2 搭建平台,提高积极性

2.2.1 搭平台

学校加大对青年体育教师的重视和监管力度,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师徒结对的平台,除在校内寻找名师、骨干对其培养以外,还为其积极联系区名师工作站成员进行对接培养,其次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在云平台上授课,授课前多进行磨课,了解课堂中如何做到合理的组织调动、如何精讲精练、如何关注提高学生的练习时间、如何渗透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学以致用。

2.2.2 请进来

利用校内外的有利资源,不定期邀请体育专家、名师、教研员到校进行讲座,并安排组织听评课教研活动,使青年体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展示,同时安排体育教研组外出培训,学习体育最前沿的知识;

2.2.3 走出去

与多所优质先进学校进行结对,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走出固定的学习圈,利用外校特色和优质资源,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3 加强探究意识,提高专业素养

科研促效益。为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研组团队的“三个一”团队式研修计划,即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活动,个个有平台。要求每月每位青年体育教师根据团队的目标各自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并对活动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使人人都有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2.3.1 立足课堂,深挖教材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滋润心灵的甘露、是温暖心房的冬阳。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真正落实教学“三个一”。在教学课堂基本部分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教材的三个一”:有单一的身体练习内容,以内容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或者以此为核心的比赛或游戏,使练习围绕主体内容,从单一的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变得多样化,抓住个人练习与团队练习的融合,课堂中体能练习可以从一个内容到选择多个内容进行练习,课堂最终的目标达到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大大提高初中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的最大化。重点在于以单元计划为大背景。青年体育教师刚入职,对教学教材的把握及单元计划的理解还处于薄弱阶段,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计划,在实际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要把三个维度所体现的理念、内容、目标合而为一,明确做到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在实际的选项教学中能超越教材,从开始的“教教材”逐渐向“运用教材教”转变,拓宽教学的视野与思路。

重点在于梳理文案形成课题和论文。青年体育教师的通病是文字归纳能力较差,总结看问题过于宏观,针对这个问题,教研组积极组织青年体育教师记录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反思的过程,并在“领头羊”的指导下,形成优秀的文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三年目标任务有层次、有梯度,给了青年教师明确的发展方向,从课堂练习内容的设计到课堂练习学练标准的落实,从一节课的设计到整个单元的把握,从实际课堂教学问题到论文课题的形成,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

2.3.2 继承与发杨,开拓创新

(1)“三实践+两反思”的教学模式

案例1:首先由4位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案设计,随后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课后上课教师对于本课内容进行说课,教研组成员评课交流、讨论,并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改进意见。上課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思和再次磨课,并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尝试,最后再次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第二次评课交流、探讨,上课教师进行二次自我反思。该模式下的研讨活动不再只是简单的听评课活动,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策略、组织形式、场地布置、器材的使用。它涵盖了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智慧结晶,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生成,在提高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上有所感、所有悟、有所获,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以赛代教模式

案例2:区内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获胜者则能代表区参加市一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得知消息后,组内几位青年教师兴奋不已,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于是,教研组长组织开展校内优质课评比,最后从教学设计、上课的重难点把握、教姿与教态、课堂的组织教学、先进的科学的适合初中学生的教法等,从各个方面进行量化,优者入胜代表学校参加区优质课评比。一人参赛,全组参与,保证一堂课融合了整个教研组的心血。这名教师参加区里比赛,最后脱颖而出,并代表区参加市一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并荣获二等奖。该模式下的“磨课”已经区别于传统的“磨课”,对整个教研团队来说,选拔即是一次很好的研讨活动。最终虽一人奔赴“前线”,但实际上人人都亲身参与并体验到每一个上课的环节,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前线虽我一人,身后千军万马”教研氛围。

(3)团队研讨模式

教研组长组织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题从实际课堂的问题出发,进行深入挖掘,并将问题逐步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目的是碰到问题,写成反思,解决课堂中的疑问,为下一堂课的有效进行打下理论基础。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一名成员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形成符合自身教学的理论文字材料。

案例3:疫情期间,教研组提出以课题“提高初中生自主健身能力的实践研究”为例,组织青年体育教师线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就如何监管学生练习,教研组群策群力,最后通过钉钉打卡,微信和小视频打卡等多种方案实行有效监测。教师A则在此过程中以“家庭体育作业”为研究点,形成理论材料;教师B是田径队的负责人,她以“如何提高田径队学生自主健身能力”为立足点,提高学生自主健身的能力,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学校多名青年教师在市级、区级课题和论文比赛中荣获得一、二等奖。

2.4 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1)通过传帮带的督导模式,引领组内青年教师互相学习,实现共研、共享、共赢,努力打造优秀体育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确立“师徒”关系,改变以往师傅单向传递的模式,每周至少互相听评课1节,通过交流使师徒双方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以“多对多”的形式确定“师徒群体”模式,在这种新型“师徒制”关系中,多个指导教师和多个青年教师构成合作性的师徒模式,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合作互助平台,有助于青年体育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并且获得各自的专业能力发展。因此,我校教研组成立“技能培训督导组”,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分别进行指导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教研活动。

(2)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一个组内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即一个学期的训练成果展示,为区级比赛做准备,更是为课堂教学示范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年,体育组还组织全体青年教师集体线上观摩学习杭州市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为提高自身技能做好铺垫。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对于依托教研组团队培养青年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是可行的有成效的。只要我们坚持和付出,青年体育教师快速专业成长是肯定的,他们正能量的变数增长,就说明了教研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成绩代表不了什么,但是却能证明这种培养的教研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证明,要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离不开教研组这个团队。把教研组团队建设与个人研修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升他们自身专业学习水平,发展他们教学特长与业务水平。

3.2 建议

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研组这个团队,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研讨模式,建立新型的教研方法,让每位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学习成长,取长补短,加强理论基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运动技能,这是教研组团队必须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青年体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抱团发展创设多样化平台,以教研组团队深度交流和碰撞,实现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总而言之,构建优秀的教研团队需要依靠青年体育教师的力量,协同合作、彼此信任、共同进步。同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优秀团队往往是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学习、人人思考、共同促进、人人创意、共同收获”的氛围。我们相信,提高教研组团队效能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青年体育教师的快速成长,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中考成绩,同时也能提升初中生的体育素养,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彼此奋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临平区星桥中学)

猜你喜欢

读书会教研组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