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优化策略
2023-01-09张艳
张 艳
(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江苏 昆山 215332)
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s)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互动和影响。它不仅包含师生语言、行为方面的互动,同时也包含师生心理、精神方面的深度交流和相互影响。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质量师生互动是以尊重和平等作为前提的,是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创造有生命、有温度的课堂的重要渠道。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师生互动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效构建起课堂“学习共同体”。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双方其在人格方面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传统意义方面的从属、高低的关系。这是课堂上师生双方进行有效互动、发生交流、产生合作的最重要基础。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有赖于人为创建。要实现师生真正的互动交流,需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新型关系。教师要有摒弃“师道尊严”陈旧思想意识,要主动放低身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教师对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实现教学民主,才能够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圆柱和球》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圆柱和球,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观察比较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问:“球会滚动,是否会滚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球?”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有的赞同,有的反驳:“不一定的,圆柱也是会滚动的。”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答案,而是应该在学生进一步思考之后,因势利导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共同归纳出正确的答案:球会滚,但会滚的物体不一定是球。“会滚动”是圆柱和球的共同点,从而得出了圆柱和球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教师以正确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没有代替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索实践中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上一派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大家受益匪浅。
二、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深受广大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体验教材,促进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一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问题情境。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信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在课堂上泛讲、滥讲,“一言堂”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有些教师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教材,没有进行课前事先调查了解,导致许多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跟不上”;而一些智力发展超前的学生“吃不饱”,其个性发展处处受到抑制。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小学生的视野被囿于一本不厚的教材,限制于课堂之中。学生答题均以标准答案为准,无论是活动空间还是思维空间都是封闭的、狭窄的,师生的互动处于一种低效高耗状态。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在问题情境设计过程中务必要注意“精”“巧”“新”。“精”是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巧”即问题要能深化主题;“新”即问题要给学生新视角观察与分析;“活”即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几何知识尤其是三角形知识的重要内容。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给学生渗透分类思想。抓住三角形的角和边的不同之处,悉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体验,掌握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师可以如此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先在大屏幕上播出“生活中的各种各样三角形”(如图1)。让学生找找图中物体中有什么部分是三角形,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在回顾三角形特征的同时,思考三角形如何分类。这样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触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又能进一步渗透数学分类思想。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做到趣味教学。
图1
接着,教师在学生已经学过有关三角形知识基础上,根据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组从教师下发的信封中拿出7 个三角形纸板(如图2)。
图2
让学生们观察探究三角形的分类,尝试按角进行分类,完成“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任务。具体要求是,先量出每个三角形是分别是什么角。再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不同角的数量,做好统计记录。然后分一分,根据各种角的数量进行分类。学生汇报各组分类结果:把②④⑤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有3 个锐角;把①⑦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有1 个直角;把③⑥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有1 个钝角。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将这7 个三角形按照各种角的数量分成了三类(通过板书巩固三种三角形的特征)。如此过程,学生们通过量一量、数一数、分一分的动手操作,加深了对三种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师生互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三、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是与传统教案设计时的预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预设与生成,一动一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一个脚踩西瓜皮,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则是一眼看到结果,没有精彩的课堂。在一般教学情况下,课堂的生成知识是教材已有的,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探索而形成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真实有效的教学必定是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互动策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促进动态生成,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只有这样,师生的互动对话才能随之生成,才能真实有效,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推导概括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幅由各种图形组合而成的房子,问:“这座房子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谁会计算它们的面积?怎么计算?大家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三角形面积=底×高÷2。”教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回答是从书上看到的。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回答:“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教师:“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学生摇头否定。教师接着让大家一起动手试一试、剪一剪。这时学生跃跃欲试,又开始新的探索。只不过教学预设中的让学生探索结论,变成了验证结论。对此,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顺势而为,敏捷捕捉,否则精彩的教育契机转眼即逝。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及时收纳,有效利用,积极促进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互动。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推进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要真正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只有变教师的“一言堂”,奏响师生“互动乐”,并使之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旋律。只有这样,师生双方的课堂教学互动之曲才能令人和谐悦耳。
四、明确互动目标,增强师生有效互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一定要讲究互动的有效性。互动对话不是让学生随意说说话,讨论一下便结束了,学生对该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并不清楚,也不在意。课堂预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课改精神无从体现,甚至传统“双基”训练都无法达成。这样的互动毫无意义,教学效果更是没有。由于没有学生的独立学习,又没有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表面上看似有氛围,实质上对学生学习没有多大帮助,仅仅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对话而已。如此有师生互动之名,无师生互动之实;有课堂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这样的师生互动其目的性不明确,步骤不确定,效果不明显。而有效的互动必须明确互动要求与互动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从确定的师生互动目标为出发点,设计缜密、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一种有“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活动。课程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技能,是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
例如,《认识分米和厘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测量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学生经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在这堂课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给大家出示一张身高图,问大家:“图上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答:“量身高。”教师再问:“那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呢?”大家一齐答:“1 米32 厘米。”教师总结:“大家看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自然导入新课。
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一测、量一量自己桌上的学习用具。有的同学量铅笔,有的同学量课本,有的同学量笔盒。之后教师提问:“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同学们一个个发表自己的测量成果。有的说:“我的铅笔的长度是20 厘米多2 毫米。”“我的数学课本的长度是25 厘米。”教师问他是怎样量的?他说:“我把铅笔一头对准尺子的0 点,再看另一头在哪里就是多长了。”教师问他是怎样看的?“一大格是1 厘米,一小格是1 毫米。这儿有20 大格,2 小格。”教师鼓掌表示正确。接着问过其他同学后,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能否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家交流后说:“两个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厘米是10 毫米。”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新情况,最后在大屏幕上演示总结:“一大格是1 厘米,一小格是1 毫米。一大格里有10 个小格,因此一厘米有10 个1 毫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师生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互动优化,势必可以有效地提高师生双方的智慧、修养与精神境界,促进师生双方实现教学相长、共享共进。教师可以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小问题,借此找到自己与学生进行教学合作最佳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此而在教学过程中催生出更加丰硕、甜美的小学数学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