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3-01-23赵玲玲
赵玲玲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养成教育。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课题。阅读教学历来为语文课程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培养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般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然而,当前,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教师解读替代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替代文本阅读,而忽视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地压缩。在新时期来临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烈的驱动之下,社会各界对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彻底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介质,全方位、综合性地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阅读形式确定语言建构实践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提出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深入、细致地分析。以自己的思考积极驱动着小学生全方位地建构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阅读、习作练笔、口语交际等融会贯通起来,以文本的阅读形式确定语言建构的框架,借此推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将学生语言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倾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将视点落在文本题材与学生能力的结合点上,加大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力度。具体点说,也就是要立足文本阅读,拓展学生语言视野,分析文本表达特色,读写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语言积累速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提高。
例如,《慈母情深》是人教社统编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认识生字、生词外重点是学习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结合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如“立刻”“我的母亲”等的表达效果,从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抒发对母亲感恩之情。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一生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劝阻,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买书的故事。作者通过对环境、动作、神态等细腻地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天地大爱。
教师在组织课堂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本文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大脉络的基础之上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课文中那些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爱的语句。让学生批注阅读中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看看这些语句如何刻画出母亲之爱,展现了怎样的母爱。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页的一旁。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构建对文本解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在一边阅读一边理解中完成对语言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批注,比起其他阅读方法尤其显得重要,使得学生既可以随笔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闪现的思维火花,又可以借此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在圈点勾画完毕之后,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将自己勾画的墨迹及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同学之间不同的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再度迸射出灵感之光。在此基础上高质量地建构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小组合作中的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并由此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二、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有许多,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中问题导学就是一种显得最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启发小学生们的阅读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问题导学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阅读探究为主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有自主探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培养思维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问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在提问中的互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少不了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简介。但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及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帮助并不大,更是难以实现拓宽学生思维射线。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具有悬念而充满趣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层层探索的思考,唯有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充实语文知识,建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例如,人教社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其言语前后互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这个故事是要告诫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夸夸其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出示一幅卖矛和盾的人图片,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图中的人两只手中分别拿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同学们看了图后,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教师再通过视频直观演示,给学生介绍了古代的兵器矛和盾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矛和盾各自的作用,为下一步对文本的阅读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该如何避免这种矛盾?”这是一个没有标准性答案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可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发散性思考。大家经讨论后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无法说出两头圆满,怎么说都适合的说法”。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问道:“如果你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要用什么办法才可以把自己的矛与盾都顺利地卖出去?”大家听了跃跃欲试,有的说:“先把无坚可穿的盾卖出去,然后换一个地方再卖无坚不穿的矛。”教师总结:这是“各个击破”法。有的学生说:“把盾卖掉后,然后再给买盾人推销矛——我这矛可以刺穿世上任何坚固的盾(除了自己的盾外)这样就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秒灭敌人。”教师总结:这是“锦上添花”法。学生们通过现代媒体看过许多广告词,用起来栩栩如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思维得以有效提升。
三、以不同文体阅读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与知识。而有效阅读需有相适应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课文实施不同阅读方法,借此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例如,人教社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精读课文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儿时短暂而珍贵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语言词汇的理解,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描写,概括人物特点的写法。要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置换进行比较,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边演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借助想象复原场景画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披情入文读出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与见多识广;可以指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全身心地感受“我”对闰土的钦佩、喜爱之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童年生活的眷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具体而言之,教师可以联系文本内容向学生下达阅读任务:第一步,借助工具书自读文本;第二步,设置问题:本文写了什么故事?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少年闰土形象?第三步,你认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几本有关鲁迅的读物,让学生课后自行借阅,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作者的认识。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四、以美文美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小学生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发现生活中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让小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塑造灵魂、愉悦心情、磨砺意志。教师要注重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审美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现行人教社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传统的名家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魅力。这些教材文本给人的印象是内容精彩、语言灵动、情感真挚,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的教育载体,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欣赏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这样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又可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如,人教社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抒写了自己当年在去法国留学的轮船上,看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抓住海上日出的特点,倾情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巴金先生触景生情,批文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让人们读后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感觉。文本的语言文字优美,不仅描写的景物美,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意境也美不胜收。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作者对海上日出动静相宜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文字,以境促读,以情怡景让学生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为使学生可以正确读准、读好每一个字、词、句,教师可先帮助学生扫清朗读的生字、生词方面的障碍,以避免诵读时遇到而中断与作者的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文本的语言。本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着重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段文字中的精词妙语,让学生包含情感地开展诵读。在诵读中细细品味日出过程太阳的形态、颜色与亮光的变化,努力地读出日出时分那最扣人心弦的景色。从中感受日出的炫美壮观,体会作者的笔下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感悟,并熟读成诵。在与作者一起“看日出、赏日出、悟日出”的赏读吟诵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语感。在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达成阅读审美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要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等能力;可以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阅读等能力;可以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欣赏能力。在美文美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