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1+X2”教学策略
2023-01-09冯晨豪
冯晨豪
(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阅读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被放在“重点位置”。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起步阶段,所以教师要格外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的意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理念分别是结构化阅读和集体建构,通过这种阅读模式教学为打造高效率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问题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在中小学的课堂上阅读小组课文在各个地区变得越来越流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西南大学的于泽元教授定义的那样,许多教师都遵循了这一趋势,并在自己的教室里积极地练习了小组课文阅读,“1+X2”用于学习中文课本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并且有机地整合了几种课本,在小组阅读模式下具有内在规律。如何在短短的课程教学时间内,由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引申至多篇文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多篇文章排列组合起来给学生阅读,这就赋予了教师编者的职能,如此便带来一些教学问题。
(一)阅读目标模糊不清
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传统的“双基础”为基础,对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更完整的理解,并定义了汉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三个维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维度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是实现另两个维度的重要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三个维度互相渗透,构成了一体化语文教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三维目标的认知不够深刻,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容易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充满人性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于三维目标的高度概括性,难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
(二)群文内容精选不够
课堂作为教与学的桥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沟通和推进就在此桥梁上展开。假如这座桥梁能够实现进行知识的传递功能,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积极作用,反之则是消极作用。作为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前充分分析课本中的内容,接着按照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教案的设计。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文本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喜好。(2)文本选择范围狭隘,不够广泛,缺乏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融入不畅
语文学习不可能远离生活独立存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文本阅读的实用性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多数群文阅读的教学仅仅关注课堂中关键的人文性的特征,因此课程的实用性则受到了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提高,使得最终的教学结果令人不太满意。
(四)学习媒介助力不足
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然而,在现阶段中,新型学习媒介能够融入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对新型教学媒介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不利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二、信息化背景下“1+X2”群文阅读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作为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教育方式,结合实际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思想独立,而并非一味地接收枯燥的课本知识。
“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身为教师,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中,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二)“1+X2”群文阅读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孕育读书的种子,浇灌精神的幼苗,保护文明果实的重任。教师应该融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创新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1+X2”群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该重视,以精选文章例如教材《老人与海鸥》或《爬山虎的脚》作为“1”,“X”则是课外延伸与其相关联的一组文本,本文提出的“X2”是指文本的组合阅读方式。例如,教师为学生筛选出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文本之后,可以举行多种阅读分享模式扩充教学内容。
“1+X2”群文阅读,在愉悦的文本阅读过程中,一篇篇文章像一颗颗饱满丰硕的种子,“飞”入学生的心田,打开了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内在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
三、信息化背景下“1+X2”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将“1+X2”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随意地排列组合多篇文章,而是为了让学生们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中以主人翁的意识学会主动阅读,并且了解怎么阅读,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利用起来。在此类课堂中,群文阅读教学就好比需要耐力和动力的马拉松,在课堂上,教师们必须以学生阅读的开始为起点,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补充他们的精力,还必须为他们建立整个框架。作为教师在群文阅读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将询问学生在阅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放在首位,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到最终的实效性阅读。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当我们发现真相并且能够回答疑问时,说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知识。老师此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自己所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各类问题,并且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就会一蹴而就。”
(一)具化目标——确立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
教学过程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遵循精读法、小组写作法等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3-6 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四个“战略单位”按不同的类别排列,分别是:三年级的“预测”策略单元;四年级的“问题”策略单元;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策略单元”和策略单元“便捷阅读”。此外,许多单元还包括语言阅读策略,例如重读、理解、可视化、泛化和无声阅读。教师在教学时在这些单元中阅读小组课文时需要遵循统一教科书的布局思想,并使用“学习阅读”“学习表达”和“思维训练”等方法作为主要的“1”,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此外,确立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时还应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融入其中。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锻炼身体,独立自强。陶行知对勇于创造、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进行倡导,对师生亲手种菜、盖校舍、建设礼堂给予鼓励,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创造上,陶行知先生认为对孩子改造环境与社会的精神与能力进行培养。他认为,需要做完整的人,而不是不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要求体魄强健。陶行知对在求学过程中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学生感到痛心,因此,对学生锻炼身体严格要求。根据这个思想,教师应该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可以将创造教育思想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设定阅读《昆虫记》这篇文章的目标时,可以鼓励学生选取一种昆虫,亲自记录他的所见所闻,从而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久坐在课桌前阅读,也能增加运动量,开阔眼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细化内容——遴选围绕主题的群文素材
大家熟知的学习理论即当学习一旦离开了实际情况,便毫无意义。“1+X2”群文阅读方法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体,并且从有效率、有内涵、有外在出发,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抓住关键因素即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宗旨,以此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以问为核心的‘1+X2’阅读教学”(图1所示)的课堂变革,“问”是阅读的发动源,在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与差异;课中调动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文本和研究问题,这是“1+X2”阅读的重点;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开展对话并解决问题,这是“1+X2”阅读的难点;更重要的是,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适当实践,以培养学生重新建构和实践反思的元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挖掘出这几篇文本中共同的元素,将其以显性的问题链串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思考体系,找到阅读联结点并使之结构化,最终形成多元且有序的意义建构。
图1 以“问”为核心的“1+X2”阅读教学
(三)实化过程——研制有序融入的教学流程
通过现实发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实用文本,接着带领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语言,掌握主要内容并提取信息,并帮助学生在阅读实用文本的同时提升阅读理解的归纳以及分析能力。门票、统计表格、使用说明书、宣传海报、新闻报道等都是不错的阅读材料。文本阅读主题的学习价值不可忽视,主题的选择既不要太简单从而没有任何吸引力,也不要提高难度水平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茫然无措。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圆明园的毁灭》《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时,结合同步教材《宗本请客》《高贵的捐赠》等篇章,教师在课堂中引入话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多大的事情都是由各种的小事组成的,因此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件件小事情得出启发,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达尔文因为喜欢观察昆虫提出了进化论,所以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身边的任何小事,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走入一件件小事,从而得到启迪。”
(四)强化手段——开发可视阅读的多元媒介
情境的构建是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自己的思考。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走进情境之中,在文本构建的世界里进行探索。五年级课本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中也明确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单元整体编排角度看,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是通过剖析人物语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第二篇课文《田忌赛马》是通过剖析人物语言,分析故事情节,能够说清楚人物的思维过程。最后一篇课文《跳水》是剖析船长关键时刻的言行,了解他的思维过程以及这样做好在哪里。纵观整套教材,将“思维”要素以单元为主题展开训练,这是首次。《自相矛盾》与《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大多有所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与情节能够模拟当时的场景。而《跳水》则是学生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的场景,且儿童思维的提升在这一课中更是有了明显的训练。
五年级学生对小说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和生活阅历有限,对文章中的场景感受不深。尤其是对男孩所处情况很难感受。学生思维敏捷,都能明白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办法的合适,但是要学生全面阐述船长办法的优势,尤其是理解危急关头下一位父亲拔枪逼迫儿子跳水这一行为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引导。因此对情况危急的理解成了走进船长思维的关键,也是情境营造的关键。
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出情况危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孩子的动作、水手的反应和作者的分析入手,同时借助桅杆的模型、视频、VR 技术等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切身体会,进而让学生交流感受,想想当时孩子心里会想什么?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孩子所处情况的危险,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感受其内心的惊慌、恐惧、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为后文“孩子在桅杆上听到父亲命令却没听明白”做铺垫,也能便于学生后文理解船长用枪逼迫这一举动。
VR 技术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情况的危急,能够更好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也便于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的办法的巧妙。同样有了这样的情境构建,也能帮助学生在补充学习文本《鲨鱼》时更好地还原场景,从而全面地考虑,达到思维的训练。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高度融合,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将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教学工作中,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融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1+X2”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信息化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