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区域游戏中的运用

2023-01-09■文/张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心劳力教学做合一

■文/张 平

陶行知提出:“任凭自己的小孩去玩游戏,或许在其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他认为让孩子大胆尝试、自由玩耍,有着无穷的教育力量。游戏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将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限制在某一范围内,导致幼儿只能被动参与游戏,游戏质量不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区域游戏中的价值,提出了在区域游戏中运用陶行知思想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他认为“教”和“学”要以“做”为中心,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所谓劳心是指依靠个人的经验和主观意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物化的“一切工具”来推动目标的达成。“做”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的积极特征,陶行知认为行动产生思想,行动创造价值,“做”表示积极的行动和创造性的价值取向。他对“做”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总结,强调了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幼儿教育中区域游戏的价值

区域游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借助区域游戏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在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一)有利于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与同伴、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二)有利于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进行活动的一种方式,能够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比如,在开展自主活动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独自思考、解决问题,这能够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有所收获。

(三)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在开展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大脑充分运作,这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发展幼儿的智力,从而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区域游戏中的价值

(一)能够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儿童

陶行知提出:“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他主张“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协调游戏“适应环境”和“体验自我存在”两种教育功能的关键,有学者认为游戏本身就是生物有机体在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机能,而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教育的错误就在于把“适应”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把教育看作是向学生灌输或传授某些东西。实际上,教育应当为个人而存在,强调个人存在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性,反对规定某一种课程的内容。

“在劳力上劳心”强调幼儿在游戏中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获得的直接体验和直接感知。游戏活动是实现教育“适应环境”和“体验自我存在”的媒介。幼儿游戏的过程即“在劳力上劳心”的过程,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通过真做、真想、真感知,不断丰富经验,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儿童

陶行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他认为“在劳力上劳心”的目的是根据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将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突破幼儿园“重上课,轻游戏”的教学困境,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和体验机会,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

(三)践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提出:“因为惟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断产生新价值的创造过程。陶行知进一步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幼儿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在游戏所营造的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解放幼儿的头脑;不断操作和体验的游戏过程能够解放幼儿的双手;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的交往能给予幼儿更多表达和提问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世界,不再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验、思考及创造,游戏不仅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手段,更是保护儿童创造力的重要形式。

四、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幼儿区域游戏

(一)重视幼儿教育,奏响生活教育的序曲

教师应重视区域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求进步。搭建游戏是大多数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制作有一定高度的围栏,并在围栏里面铺上软软的地垫,放入一大筐的木质积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游戏,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搭建的内容、合作伙伴等。在这种游戏中,幼儿成了游戏的主人,他们参与游戏的愿望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例如,在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大楼总是不牢固,容易倒塌。经过多次尝试,幼儿将大的积木放在底层,成功地搭建了又高又牢固的大楼。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思考,还形成了耐心、细心等品质。

通过开展“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小菜场”等游戏,教师可让幼儿了解社会各领域的分工。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参观每个活动区域,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里的材料,然后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比如“娃娃家里有什么、娃娃家里应该有哪些人”,引发幼儿的思考。教师还可让幼儿自己分工,如谁来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还能增长不少知识。

(二)主张“教学做合一”,唱响互补的旋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真言。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带给儿童快乐、愉悦的情绪,使儿童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应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比如在各个区域投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材料,以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比如,在数学活动“大和小”结束后,笔者将课堂中的操作图片投放到数学材料区,让幼儿按大和小的分类对材料进行整理,并在幼儿掌握以后,引导幼儿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又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糖果”结束后,笔者在美工区投放了不同种类的包装纸和海绵,让幼儿自主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糖果。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适当提高制作难度,如让幼儿自主设计包装纸再进行包装。在游戏中,教师不能过分追求游戏的结果,打击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应该让幼儿大胆地去探索。

(三)显因材施教,重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名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比如,有些幼儿具有新奇的想法,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是对待同伴不够友善,教师可发扬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以游戏的口吻进行提醒,如“你很能干,如果你说话的时候能再温柔些,做事的时候能多听听别人的想法,那你的朋友就会更多哦!”又如,有些幼儿比较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总是看着别人玩。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拉着他们的手,带领他们参加其他幼儿的游戏活动,或邀请其他幼儿一起游戏。慢慢的,这类幼儿就会和其他幼儿接近,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另外,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角色的分配,使其懂得角色要轮流担任,学会相互谦让。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轮流担任各种角色,让幼儿在更多方面获得锻炼与发展。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方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积极探索获得知识、经验,通过与同伴、环境的互动发展自身社会能力,在跑跳、攀爬等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的宝库和乐园,“教学做合一”是提升儿童游戏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处理好儿童游戏和教育的关系,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劳心劳力教学做合一
熊 轲
浅谈中华文明延续的“劳心”说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吟诗御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