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探究

2023-01-09齐红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

齐红芳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重,使得高血压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2]。高血压患者的动脉血压长时间处于异常增高的状态,较易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3],如脑卒中、冠心病,对患者机体健康水平造成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强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有效干预,来对其病情改善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尚无根治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来对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氨氯地平是常用的降压药物,其种类较多,其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较为常用[4]。为探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价值,本研究以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老年高血压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 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9.52±6.37)岁,平均病程(5.69±1.17)年,男女比例为28∶22。对照组,平均年龄(69.41±5.22)岁,平均病程(5.73±1.20)年,男女比例为29∶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存高血压;肝肾心等功能基本正常者;年龄≥60 岁;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精神/智力障碍者;药物过敏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口服,1 次/d,初始剂量为5 mg/次,用药4 周后,对患者的血压水平监测,若血压水平降至140/90 mm Hg,即为血压达标,若血压未达标,则增加药物剂量为10 mg/次。实验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口服,1 次/d,初始剂量为2.5 mg/次,用药4 周后,对患者的血压水平监测,若血压水平降至140/90 mm Hg,即为血压达标,若血压未达标,则增加药物剂量为5 mg/次。两组均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SBP、DBP)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血压变异性指标(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DBP 达到正常水平,或较治疗前降低≥20 mm Hg;有效:患者的DBP 较治疗前降低<10 mm Hg,且达到正常水平,或DBP 较治疗前降低≥10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皮疹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SBP、DBP、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一氧化氮均低于治疗前,内皮素-1 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SBP、DBP、一氧化氮低于对照组,内皮素-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高血压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升高[5,6]。高血压患者长时间处于血压水平异常升高的状态,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7],引发心脑血管病变,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降低其正常生活中质量,因此,加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治疗干预,十分必要。

目前,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为高血压患者治疗主要是以控制其血压水平为主[8,9]。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均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在钙离子通道作用,避免钙离子内流进入患者的心肌平滑肌细胞内,抑制血管的收缩,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水平[10,11],且可阻滞脂质过氧化物的相关合成过程,保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控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避免出现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情况[12-14]。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效果作用机制虽然一致,但是其降压效果以及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一氧化氮均低于治疗前,内皮素-1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SBP(110.32±6.51)mm Hg、DBP(75.32±8.59)mm Hg、一氧化氮(58.62±4.19)μmol/L 低于对照组的(125.44±11.39)mm Hg、(83.27±6.35)mm Hg、(65.10±3.86)μmol/L,内皮素-1(64.38±5.16)ng/L 高于对照组的(58.02±4.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收缩压变异指数(6.87±0.65)%、收缩压标准差(7.98±0.46)mm Hg、血压晨峰(30.86±0.35)mm Hg 低于对照组的(7.79±0.72)%、(8.52±0.31)mm Hg、(32.04±0.2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苯磺酸氨氯地平是由右旋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组成,其有效成分主要源于左旋体,相较于右旋体,左旋体的降压作用高出1000 倍左右[15-18]。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仅保留左旋体,相较于苯磺酸氨氯地平,能够更好发挥血管活性作用,以此提高治疗效果[19,20]。

综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对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左旋的柳
桃红四物汤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苯磺贝他斯汀片中基因毒性杂质苯磺酸乙酯与苯磺酸异丙酯的含量测定
左旋的柳
左旋肉碱的减肥功效
左旋肉碱不是减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