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方法特点分析
2023-01-09徐忆芳邹银水李成银
徐忆芳,邹银水,李成银
(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湖北 武汉 430065)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又称为癌性乏力,是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一个高发生率事件,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1]。目前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病因主要与肿瘤本身、肿瘤相关治疗、肿瘤相关合并症、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因素有关[2]。也有研究表明[3],其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5-羟色胺代谢改变、抑郁症、恶病质、贫血、致炎性细胞因子活性的增高有关。临床对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轻度癌因性疲乏者给予非药物手段干预,中度或重度癌因性疲乏者可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方式治疗[4]。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但药物种类较少,且疗效有限。癌因性疲乏包括中医学“虚劳”“不寐”“郁证”“痿证”等疾病,主要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虚劳又称虚损,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癌因性疲乏是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的表现,多因正气亏虚、久病劳损所致[5]。多项研究表明[6,7],癌因性疲乏的证型以虚证为主,其中脾气亏虚最多。中医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可采用滋阴温阳、益气养血等方法,包括中药、针刺、艾灸、耳穴贴压和导引术等,必要时可采取多种手段联合治疗[8-10]。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特点规律,以期为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搜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英文数据库包括: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 年10 月。手工检索:①其他系统评价、指南、已纳入的研究和其他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来源;②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
1.2 检索策略 检索依据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检索规范制定检索策略,主要通过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方法,所有检索策略均经过多次反复验证最后确定。以“癌因性疲乏、肿瘤相关性乏力、癌症相关性乏力;中药、中医、中医药、中西医;Cancer related fatigue、Tumor related fatigu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为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研究设计类型: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CT),凡分组提到随机即可,无论是否有说明使用盲法;②研究对象:有疲乏症状的癌症患者,且纳入对象为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或姑息治疗,或接受治疗后随访的患者;③干预措施:治疗组采取中医治疗,中医干预方式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注射液静滴、针刺、灸法、穴位敷贴等;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或支持治疗、安慰剂治疗,且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相同;④结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疲乏症状的改善程度,两组结果统计显示治疗组相较对照组更能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
1.3.2 排除标准 ①非随机对照试验,非临床试验如动物试验、细胞试验等;②中医治疗方法为其他中医治疗如运动(八段锦)、心理治疗、中医护理等其他干预方式;③结果评价:不能证明中医干预方式有效的研究;④文章类型为会议摘要、个案报道、综述、经验总结等;⑤同一研究结果重复发表。
1.4 数据处理 将上述检索策略检索出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3.2,剔除掉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然后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以确定其是否真正符合纳入。将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并提取相关资料,录入到Excel 表格中,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①纳入研究的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来源;②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包括干预措施的具体措施,如中药内服的治法、针灸的具体方法和腧穴的名称和归经等,另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总结中医干预癌因性疲乏的治疗特点规律。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计算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23 篇文献,人工检索到25 篇文献,共648 篇文献,导入NoteExpress 3.2 剔除重复236 篇。通过对剩余的文献进行标题、摘要的初步阅读,再仔细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可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35 篇,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中医治疗方法分析 135 篇文献中共提及10 种中医治疗方法,其中以中医内服为主,见表1;中药内服治法中占比最高的是健脾益气法,见表2;中药注射液中使用最多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见表3;穴位选择是针刺治疗的核心,通过对上述使用针刺选穴治疗的36 篇文献统计分析,针刺治疗癌因性疲乏常用腧穴27 个,频次共137 次;选穴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 个穴位是足三里、气海、关元,见表4;常用经脉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任脉,见表5。
表1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方法统计(n,%)
表2 中药内服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治法统计(n,%)
表3 中药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类型统计(n,%)
表4 针刺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常用穴位统计(n,%)
表5 针刺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常用经脉统计(n)
3 讨论
3.1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特点规律分析 任何癌症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均可发生疲乏,具有发生较快、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难以通过休息缓解、不可预知等特点,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西医方面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从中医方面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力[11-13],但缺乏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本研究通过对筛选出的135 篇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中医干预癌因性疲乏的治疗特点规律,结果发现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中药内服,高达56.30%,其余占比较高的是灸法、中药注射液、针刺。其中,中药内服治法中占比最高的是健脾益气法,高达32.89%,其余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益气养阴法、扶正抗癌法、化瘀消积法、温补脾肾法,治疗以补法为主。
癌因性疲乏多属于中医“虚劳”范畴,多从肝脾肾论治,治则以补虚为主。本研究结果发现,治法为补法占比90%以上,“脾为后天生化之源”,尤其注重补脾,因此临床研究中使用健脾治法的也最多。中药注射液中使用最多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高达42.86%,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参麦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其中,治法为补气扶正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约占2/3。于硕等[14]通过癌因疲乏裸鼠模型实验证实,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改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从而对癌因性疲乏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张慧等[15]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治疗肺癌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针灸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物理疗法,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联系脏腑经络,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使病情稳定,减轻患者疲乏[16]。临床上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方法主要有针刺、灸法、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等。本研究统计的文献中针刺治疗癌因性疲乏常用腧穴27 个,频次共137 次,选穴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个穴位是足三里、气海、关元。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补后天以助先天之功;气海为元气之海,属任脉穴,凡人体的精、津、液、血皆归任脉所,有补气、调气之功;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能补益一身先天之本,继而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17]。同时通过研究常用穴位的功效发现具有“补益”功效的穴位占了很大的比重。针刺治疗共涉及经脉11 条,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任脉,其余依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督脉、足厥阴肝经。任脉为“阴脉之海”,能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阳经气血,二者协同对全身的经脉气血起到调节作用。虽然目前针对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没有统一标准,但大多学者认为癌因性疲乏是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的表现,多因正气亏虚、久病劳损所致。此外,由于癌症具有痰、瘀、毒等邪滞因素,故本病在病变发展中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病机总以阴虚和阳虚为本,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以脾、肝、肾三脏为要[18]。“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癌因性疲乏时也可常选用脾、肝、肾经的腧穴。
3.2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存在问题及改进 ①癌因性疲乏的证型分类无法统一:虽有一些学者通过临床调查尝试探索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证型特点,但研究规模不大,且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临床研究也多是以医者的临床经验分型,缺乏流行病学依据;②疗效评估影响因素较多:癌因性疲乏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估癌因性疲乏存在一定的难度;临床采用的评估量表包括单维度疲乏量表和多维度疲乏量表,常用的量表各不相同,对癌因性疲乏评估的准确程度不一,影响对疗效的评估[19,20];③相关研究证据级别较低:虽然目前临床上有不少关于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相关研究,但多数为个人经验的总结,且相关的RCT 研究样本量较小、设计不够严谨,证据级别较低,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多学科、双盲的临床研究数据,研究结论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提高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质量,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①建立统一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量表:目前国内缺少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量表的研究,需要探讨建立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量表的方法,以期为建立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量表提供思路和依据;②开展癌因性疲乏疗效评估体系研究:由于疲乏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症状,很难用客观的评价指标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疲乏程度。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疲乏评估量表也容易因为患者对疗效的预期以及对治疗方式的偏好等因素,而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且针对癌因性疲乏的研究容易受到患者自身因素及病情的影响,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研究结果的偏倚风险,导致研究质量不高;③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目前关于癌因性疲乏的病因机制尚不清楚,可多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同时也需要多开展设计严谨、大规模、多中心、多学科、双盲的临床研究,提高循证证据级别,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