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苗接种对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冠效果的影响探究

2023-01-09陈建华臧海生申玉翠廖启彬陈健陈分乔吴娟江艳芬管元陈珂王孜郭欢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连花清天数核酸

陈建华 臧海生 申玉翠 廖启彬 陈健 陈分乔 吴娟 江艳芬 管元 陈珂 王孜 郭欢

2022 年3 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新冠)肆虐上海,据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1](国家传染病中心微信公众号)2022 年6 月21 日报告,截至2022 年6 月17 日上海本土确诊新冠患者58101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91499 例,总数多达649600 例,患者根据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直至今年2 月份最新的第九版[2]连续推荐的首选中成药,其中很多患者服用了其中之一的连花清瘟颗粒,其作为我国具有抑制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的中成药被临床广泛使用,临床疗效毋容置疑。体外实验证实连花清瘟可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3],对新冠病毒感染VeroE6 细胞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用连花清瘟处理后细胞内病毒颗粒显著减少[4],能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即国际病毒分类学会命名的(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型)病毒,诱导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γ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过度表达,且具剂量依赖关系[5],对连花清瘟的85 个相关成分分析,部分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这些化合物可通过阻断新冠病毒S 蛋白与 ACE2 结合以及结合在新冠病毒S 蛋白-ACE2 复合体表面抑制 SARS-CoV-2,协同发挥防治新冠的作用[3]。但新冠疫苗接种对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冠临床疗效的影响至今尚未见报道,以致社会对接种新冠疫苗不乏犹豫者,为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于2022 年3~7 月开展了该主题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隔离病房中随机选取了2022 年3~5 月入院的新冠患者200 例,资料均来自医院的数据,真实可靠。根据患者是否采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分为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102 例)和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98 例)。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患者中男52 例,女50 例;平均年龄(56.80±18.57)岁,平均体温(37.19±0.67)℃;新冠疫苗接种情况:56 例接种疫苗,46 例未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0 次46 例,1 次3 例,2 次25 例,3 次28 例。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患者中男50 例,女48 例;平均年龄(56.85±18.75)岁,平均体温(37.22±0.6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先行西医常规治疗,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不使用西药退热剂而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3 次/d,饭后0.5 h 内温水送服,1 包(6 g)/次,连服3 d,若无改善则剂量加倍。连花清瘟颗粒(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 年3 月生产,批号2203065)主要成分有连翘、金银花、炙麻黄、板蓝根、广藿香、大黄、甘草、绵马贯众、红景天、鱼腥草、炒苦杏仁、石膏、薄荷脑13 味中药。

1.2.2 疫苗接种方法 由社区医院接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2021~2022 年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批号202008055、202008082)及加强针(批号2021082634),采用三角肌注射方式,完成注射2 剂次(两剂间隔14~28 d)为接种1 次,接种2 次或以上者的每次间隔为满6 个月以上。

1.2.3 核酸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咽、鼻腔分泌物为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标本中的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核酸,以扩增倍数Ct 值<35 为检测阳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均经过PCR实验技术专业培训合格后取得上岗证。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 年3 月14 日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执行,新冠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以同时存在任1 项流行病学史,和任2 项“临床表现”。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不同疫苗接种次数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分析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的疫苗接种次数与退热天数和核酸转阴天数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病例的肺部影像学特征。退热天数:发热至稳定降低为37℃或以下首日的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服用或不服用连花清瘟颗粒首日至核酸转阴性首日的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多于1/5小格理论数<5 时,则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退热天数(2.55±1.56)d 明显短于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5.10±2.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核酸转阴天数(5.26±1.27)d 明显短于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7.20±3.2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注:与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比较,aP<0.01

2.2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为(1.55±0.71)d,短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3.76±1.4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疫苗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为(4.64±1.41)d,明显短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6.02±0.3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表2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注:与未接种疫苗比较,aP<0.01

2.3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不同疫苗接种次数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 疫苗接种0、1、2、3 次患者的退热天数分别为(3.76±1.45)、(2.00±1.00)、(1.40±0.58)、(1.64±0.7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1、2、3 次患者的退热天数短于疫苗接种0 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0、1、2、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分别为(6.02±0.39)、(6.00±0.00)、(4.64±1.41)、(4.50±1.4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2、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均短于疫苗接种0 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苗接种0 次与1 次患者、疫苗接种2 次与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不同疫苗接种次数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表3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不同疫苗接种次数患者的退热天数、核酸转阴天数比较(,d)

2.4 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疫苗接种次数与退热天数和核酸转阴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的疫苗接种次数与退热天数和核酸转阴天数均呈负相关(r=-0.660、-0.557,P<0.05)。见表4,表5。

表4 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疫苗接种次数与退热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表5 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疫苗接种次数与核酸转阴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2.5 典型病例的肺部影像学特征 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未服用过连花清瘟颗粒的老年新冠患者发病第3 天的肺部渗出性病变明显。见图1。

图1 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未服用过连花清瘟颗粒的老年新冠患者发病第3 天的肺部影像学

3 讨论

疫苗接种对于减少重症感染和死亡具有重要作用,研究[6]显示,单剂疫苗接种可以减少>70 岁老年人中约80%的新冠相关住院和约85%的相关死亡。欧洲约2/3 国家从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的数据表明疫苗接种减少了约72%的新冠相关死亡[7]。马来西亚作为接种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短期内新冠相关住院率下降了25%,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入住率下降22%[8]。此外,接种疫苗还可通过减少病毒传播降低出现新的变异株的风险[9]。

汲取中医药两千年抗击疫病的组方用药经验,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卫气同治、表里双解”,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病用大黄的用药经验“先证用药、截断病势”,吴又可基于疫毒之邪毒性甚烈、传变亦速的特点,提出“逐邪为第一要义”、“客邪贵乎早逐”先证用药思想,善用大黄发挥通腑泻肺、清肺、安肺的作用,同时配伍广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善于散湿浊,醒脾开胃,红景天清肺化瘀、益气养阴,这也是两千年中医药抗击疫病形成的“未病先防”独特理论和经验。

连花清瘟颗粒30 余次列入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地新冠指南及共识、诊疗方案,连花清瘟颗粒具有抑制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0-14]。连花清瘟颗粒可能是通过激活IL6R/IL6/IL6ST 通路相关活性成分抑制病毒,调节免疫抗新冠病毒。连花清瘟颗粒能够抑制influenza A virus A/PR/8/34 继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症肺炎,能够抑制病毒叠加细菌感染导致的肺上皮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抑制肺组织中各种促炎因子(IL-6、IL-8、TNF-α)的表达,降低炎症细胞的浸润[15-17]。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284 例临床研究中,连花清瘟颗粒能提高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缩短持续时间,提高肺部CT 好转比例和临床治愈率,降低转重症比例,此外,治疗组核酸转阴率及转阴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示出一定趋势[12]。

本文通过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新冠患者200 例进行分析: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退热天数(2.55±1.56)d 明显短于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5.10±2.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核酸转阴天数(5.26±1.27)d 明显短于非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的(7.20±3.2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中接种疫苗患者的退热天数为(1.55±0.71)d,短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3.76±1.4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疫苗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为(4.64±1.41)d,明显短于未接种疫苗患者的(6.02±0.3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0、1、2、3 次患者的退热天数分别 为(3.76±1.45)、(2.00±1.00)、(1.40±0.58)、(1.64±0.7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1、2、3 次患者的退热天数短于疫苗接种0 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0、1、2、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分别为(6.02±0.39)、(6.00±0.00)、(4.64±1.41)、(4.50±1.4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2、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均短于疫苗接种0 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苗接种0 次与1 次患者、疫苗接种2 次与3 次患者的核酸转阴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的疫苗接种次数与退热天数和核酸转阴天数均呈负相关(r=-0.660、-0.557,P<0.05)。经分析可知:①服用连花清瘟颗粒并接种疫苗患者退热天数与核酸转阴天数短于服用连花清瘟颗粒不接种疫苗患者;②服用连花清瘟颗粒并接种疫苗患者退热天数短于未服用连花清瘟颗粒不接种疫苗患者;③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患者的疫苗接种次数越多退热与核酸转阴越快。

综上所述,新冠患者服用连花清瘟颗粒的退热效果显著,且疫苗接种次数越多退热及核酸转阴越快,提示疫苗的良好保护作用,接种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同时连花清瘟颗粒也有保护作用,两者结合提供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因此,临床呼吁大众接种疫苗,减少新冠的患病几率及重症几率。

猜你喜欢

连花清天数核酸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抗疫“神药”走到风口浪尖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连花清瘟治感冒,几个误区要注意
抑郁筛查小测试
核酸检测
连花清瘟治感冒几个误区要明白
连花清瘟胶囊新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