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地下住宅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2023-01-09姚张晗
姚张晗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城市地上空间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并逐渐紧缺,人们越来越能体会到地下空间存在的重要性。在未来,人们很有可能会实现在地下居住甚至群居。目前,在国内,将地下空间改造为住宅的案例少之又少,国外大部分的集体住宅设计都忽视了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只是简单地提供居住功能。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考虑,未来的地下住宅设计应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也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考虑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既能节约空间资源又能增加居住者间联系的共享功能空间将会在地下住宅兴起,进而出现共享社区。在这种空间共享和信息共享的社区内,确立空间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对居住者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利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未来地下住宅提出设想,从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发,构建人们未来生活的共享社区,以期为未来地下空间的改造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可持续设计概述
1.可持续设计的概念
“可持续设计”的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中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设计可以定义为可持续设计[1]。可持续设计作为一种高效的新设计理念,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少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可以协调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基于教育与学界的研究,随着不同的时期与背景,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包容性设计[2]。
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应不断创新,纳入社会、经济因素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根据创新思维可持续设计又可以分为生态创新阶段、可持续创新阶段和系统创新阶段,其中共享设计、包容性设计和为社会创新设计等方法就是在可持续创新阶段中发展出来的[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慢慢出现了“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概念。可持续课题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从而满足社会长久发展的需要。未来城市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愈加严重,研究可持续设计的应用前景是迫切且必要的。
二、未来地下住宅的可持续设计意义
1.最大化利用空间资源
城市建设要想往前更进一步就离不开地下空间资源的支撑。地下空间是指地下商场、地铁等在地面以下的空间,主要是属于建筑物的范畴。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能体会地下空间存在的重要性,被利用的地下空间成为城市的枢纽站,不仅为人们提供便利,也为城市缓解压力。
城市的地下空间目前被使用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公共空间,一种为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主要被建造为地下广场、商业市集、停车场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私人空间主要为地下室、停车场以及商业仓库。除了被合理使用的地下空间,城市还有大量的地下空间被废弃以及待发掘。随着未来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也会随之提高。地下空间如何被发掘和应用,是值得被研究的课题,将部分住宅空间转移到地下,是解决未来地上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将可持续设计融入地下空间的设计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地下空间的使用寿命。
2.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外的城市很早就开始研究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投入到地下空间的建设中,将其打造成城市商业体、书店等,但是目前地下住宅的建设研究少之又少。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满足居住者情感需求的未来地下住宅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地下住宅的建设首先应该考虑人们的居住心理,与现代住宅不同,居住于地下可能会让居住者本能产生负面、悲观的心理,因此地下住宅在具备现代住宅的基础功能之外,更应考虑居住者的情感需求。考虑到空间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在地下住宅内将一些功能空间共享,让居住者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约地下资源,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功能共享和群体居住为个体与个体间建立了情感联系。以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出发,未来地下住宅的构筑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因素,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供人们长久居住。
三、未来地下住宅的可持续设计思路
1.包容性设计
包容性设计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包容性设计最早被定义为是尽可能多的人可以访问和使用的主流产品或服务的设计[4],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揭示设计偏见并消除排斥,实现社会平等[5]。
包容性设计的理念在未来可以被运用到地下住宅中。未来的地下住宅可以满足所有人群的居住需求,没有身份地位的歧视。根据不同的家庭单位,居住者可以在住宅内选择独居或者与家人共同居住。在这样人人平等的居住空间内,流浪汉可以自由居住,年老体弱者也可以选择相互为伴。
2.共享设计
共享设计是在共享经济中产生的一种可持续设计方法,是依靠网络构建的新兴技术平台,将供给方的存量资源和功能的使用权暂时性地分享,以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6-7]。例如现如今的共享单车就为消费者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社会生活的便利性。共享设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又让消费模式具有平等性。
在日本,共享住宅逐渐兴起,设计师考虑让居住者共享有限的居住空间,最大化地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在国内,近年也诞生了新兴的共享社区,一些公寓、酒店也设置了共享洗衣房、共享餐厅、共享健身房……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们趋向集体生活,虽然生活空间拥挤窘迫,但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专注于拥有更多的私有空间,住宅的公共空间不断被缩小,邻里间也不再建立亲密联系。共享空间的出现刚好打破了这种局面,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人们应该有自由选择社交关系的权利。让书房、餐厅、澡堂等成为公共的共享空间,使居住者间有交集地生活在一起,并产生情感联系。
3.社会创新设计
社会创新设计是以设计的思维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创新的角度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社会创新设计的创新过程是让所有介入的行动者都参与到社会改造的每个流程中,理解事物的本质[8]。
从社会创新的设计角度出发,未来地下住宅不仅可以是居住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微型社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加入各种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自己家门口贩卖商品、购买商品,在住宅内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足不出户地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
四、未来地下住宅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1.可选择的群居模式
从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出发,在未来地下住宅提供可选择的群居模式。一方面,群居可以让邻里间互相有情感依托,另一方面可选择的居住模式可以保证居住者的自由性和私密性。设计以群居动物蚂蚁为原型,将50只蚂蚁放入玻璃盒中,对其进行40天的观察实验,研究蚂蚁筑穴生活的运动轨迹,初步推出适合人们群居的住宅形态。蚂蚁的运动轨迹主要分为三条,蚂蚁经过一条主通道的频次最高,再以主通道为中心向四处发散出若干小通道,通常经过的频次较低,如图1。
图1 蚂蚁的行为实验
把蚂蚁筑穴的方式运用到群居住宅的构筑中,以一条主通道向四周发散不同的功能空间,以地下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居住者的公平性出发,考虑让居住者居住在同一层,再在垂直空间的不同层设立不同的公共功能空间,从而得出未来地下住宅的新形态。蚂蚁的行为习惯是它们群居生活的重要原因,把蚂蚁勤劳合作、共同居住的行为方式应用到人的身上,研究人们在群居生活下可能产生的新行为模式。
2.构建开放型共享社区
将可持续设计运用到地下住宅的构筑中,从包容性设计、共享设计和社会创新设计出发,构建一个开放型的共享社区。包容性设计让入住的居民不受身份的限制,能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特殊人群的情感需求和功能需求。共享设计让居民们每日的行为活动有了交集,产生情感联系,与此同时,这些共享空间让人们构成了不受限于血缘关系的大家庭。社会创新设计为整个“社区”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模式,居民在此可以自由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选择独来独往,也可以选择加入各种类型的团体。除了居住以外,人们可以在地下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例如阅读、看电影、健身等,居住者还可以在住宅的地上层种植蔬菜、水果。
在未来开放型的共享社区内,同时会诞生一种自我循环的微型经济。微型经济可以让居住者在现有的居住社区里,实现赚钱和用钱的功能。擅长做饭的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售卖食品;擅长养殖的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售卖花卉以及农产品;擅长劳动的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做服务来获取报酬……在这里不需要复杂的社会生存空间,所有居民就能拥有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人们在地上空间养殖蔬菜,在地下的共享空间进行售卖,获得报酬,再向贩卖其他物品的居民购买物资,循环往复,让共享住宅形成一个可以长期生存的社会空间。这里的自给自足不再是个人的自给自足,而是整个社区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同时,未来住宅应融合可供独立居住、两人合住或更多人合住的多样空间。
综合以上所有的条件,对未来地下住宅提出一种新设想。设计将整个场地置于地下,地下为生活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地上可让居民务农实现自给自足,如图2。楼层自上而下是一条垂直的旋转楼梯,由旋转梯子连接的各个楼层的空间是共享空间,满足洗浴、用餐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周围一个个类似蚂蚁巢穴的球体空间为居民提供私密的居住空间。球体大小不一,可以以个人或者家庭单位自由选择居住。
图2 地下住宅整体效果图
3.明确共享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
(1)共享空间
地下住宅中间楼层连接的共享空间主要是厨房和就餐区,在这里人们可以选择一起做饭用餐或独自用餐。每个房间都可以通向共享餐吧,十分便利。地下底层是休闲娱乐的共享空间,从左到右设有电影院、图书馆和健身房,给居住者提供了丰富的业余活动,居民可以在这里举行一些节日聚会和社团活动。
(2)私人空间
私人居住空间采取了球体的形态,明确地划分了与共享空间的界限,以包裹空间的形态给居住者带来安全感,保护个人的隐私。这些球形空间容量不同,小型的可以供独居者居住,空间较大的可以供多人居住。每一间都配有客厅、卧室和卫生间,私人空间除了满足居住者的起居生活,还考虑到不同居民的生活需求,例如为饲养宠物的群体在球形空间内额外提供宠物的居住空间。
结语
通过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未来地下住宅提出一种新设想,将其构筑为一个开放型的共享社区,满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和功能需求。文章对地下住宅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能让空间被长久使用以及人们长期居住,但是可持续设计还应考虑更多因素,例如地下空间的环境条件和建筑材料等。我国对于地下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地下空间改造为住宅使用,还应该更全面地结合未来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住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