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新闻的报道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为例

2023-01-0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新华网版块

凡 鑫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思维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产生了一种可视化、精确化的新闻形式——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数据新闻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和手段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1]。放眼全球,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卫报》都将数据新闻作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新华网自2012年开始探索“数据可视化”新闻,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成立数据新闻部,2013年3月推出《数据新闻》专栏,经过两次改版升级后于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新闻专栏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名专栏”,2017年作品《征程》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因此,该栏目在我国数据新闻栏目中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3]。笔者整理了2021年度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324篇报道,从数据来源、报道主题、主要内容、呈现形式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探讨我国数据新闻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报道特点

1.1 来源:打破单一困局,拓宽获取渠道

据学者研究,我国数据新闻的新闻来源长期依赖于传统媒体。而新华社打破了数据来源单一的困局,经对2021年度《数据新闻》栏目共324篇报道的新闻来源进行统计,可将其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五类:一是由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如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体育总局等[4];二是由研究机构、权威学者或知名高校发布的数据,如《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0年直播电商:从眼球秀到新经济产业发展》等;三是由主流媒体在两微一端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如人民日报、央视网、四川日报等;四是由新华网平台的各部分或自身调查所得;五是源自一些企业发布的调查报告,如美团、天猫、京东、飞猪等。对每篇新闻报道的数据来源个数进行统计,发现总数据来源个数为1个和2个的数量最多,均为24%,有3个及以上数据来源个数的总占比高达52%。笔者对2021年度《数据新闻》栏目的新闻按照数据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由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作为数据来源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新华网平台各部分或自身调查所得。由以上数据和信息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数据来源不仅渠道多样[5]而且来源权威,提高了作品的可信度和认可度。

1.2 主题:设计丰富细致,报道各有侧重

新华网《数据新闻》专栏的主题类型极其丰富,共有10个版块,分别是报道与百姓相关的民生新闻的“数问民生”,主题占比51%;侧重于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第一时间”,主题占比11%;科普类型的“涨知识”,主题占比7%;介绍节日节气等人文社科类的“人文说”,主题占比2%;漫画形式的“漫动作”,主题占比2%;提供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活动图解的“讲习所”,主题占比7%;挖掘数据图解新闻的“数据观”,主题占比6%;介绍疾病预防与疫情防控信息的“健康解码”,主题占比6%;分析政治和经济相关数据的“政经事”,主题占比6%;汇聚前沿科技新闻报道的“新极客”,主题占比2%。由此观之,新华网《数据新闻》专栏的报道主题以民生类、社会类、政治类、经济类这种关注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民生话题为主,以文教类、娱乐类、历史类、动漫类等新闻类型为辅,选题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报道布局。

1.3 内容:贴近本土受众,注重民生问题

2021年,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在“数问民生”主题上的报道比例最高,这是新华网注重民生问题、坚持党性原则的体现。贴近受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报道形式。《数据新闻》栏目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漫画相结合的方式,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解读国家重要议题。针对2021年全国“两会”,新华网特地推出了“习近平2021‘两会微镜头’”系列报道,用图文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二是报道内容。数据虽然是冰冷的,但是新华网采用故事化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新闻,让数据有了温度。《大数据下的“她经济”:顾家和悦己“一碗水端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报道从当代女性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数据入手,讲述了一个独立女性的风采故事,表达了每个女生都有独立追求美好生活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能力,展现了更美的“她力量”。三是报道观念。新华社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网站集群,应时刻牢记党性原则,强化党的观念,善于传播主流价值观,聚焦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国力量、中国制度,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接受、遵循党的相关政策。如《手绘长图|一九二七 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使用长图漫画的形式带领人民群众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让人民群众在回眸历史中提炼并弘扬中国精神。

1.4 形式:以可视化呈现,提供交互体验

数字化传播时代,受众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从过去被动、消极、强制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如今积极、主动、自愿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迫切要求新闻工作者改变传播思路,改进传播内容,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在保持自身内涵的同时增强品牌的特色,确保网络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可视化是数据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类型最主要的特点。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不再仅有传统的文字或者图文形式,而是加入了图表(包括折线图、散点图、雷达图等)、时间轴、漫画等元素,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化体验。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新华网将数据新闻分为图文互动、信息图、数视频、手机交互、个人计算机或者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交互五类。其中,“PC交互”和“手机交互”栏目不仅实现了可视化的动态性,更是实现了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受众可以扫描新闻中的二维码,通过移动端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如手机交互类数据新闻《【角色扮演创意互动视频】“鬼先生”和最后的女猎人》采用了当下流行但以前没有用过的新形式——角色扮演,受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该互动视频,视频会引导观众选角色以及学习生活技能,在互动中实现脱贫,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实在在地让大众体会到国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红利。如此,既实现了新闻媒体传递知识、提供信息的基本功能,又实现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娱乐功能,还能在互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了新闻的正面引导功能。

2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报道不足

2.1 数据挖掘简单,内容深度不够

数据新闻并不意味着只依靠数据进行新闻报道,往往还需要作者对数据进行处理。但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有些作品只停留在数据分析的第一层——描述性分析,缺乏深度挖掘和预测。数据凭借其直观性可以让受众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很多事实和原因都藏于背后,需要作者去探索和挖掘。写好数据新闻的关键在于呈现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对文字的要求过低往往会导致内容深度不够,数据和文字应并驾齐驱。

2.2 交互类型缺乏,作品缺乏趣味

从交互形式上来说,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作品的呈现形式虽然多样,且运用可视化技术提高了作品的互动性,但统计显示,2021年五个版块的新闻占比失调,信息图的占比高达75%;而交互性强的图文互动、手机交互、数视频数量极少,占比仅25%。由于移动化和碎片化的生活场景,2021年该栏目停止了PC互动的新闻生产;而所占比例较高的信息图几乎都是静态类的数据新闻,制作简单,读起来单调乏味,互动性和趣味性都远低于动态互动类新闻。

2.3 报道主题失衡,更新不够及时

首先,报道主题分配不够均衡。从上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数问民生”和“第一时间”版块,而“人文说”“漫动作”“新极客”版块的报道数量仅是个位数,总占比不超过10%。新华网应在考虑受众喜爱度和新闻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部分主题的报道。其次,部分版块的作品更新速度迟缓。“讲习所”版块的最近发布时间在2021年3月12日,“漫动作”版块的最新更新时间停留在2021年9月30日,由此可以看出栏目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新闻敏感度。

3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发展对策

3.1 重视数据分析,避免内容浅层化

数据新闻的驱动力是数据,但是其背后蕴含的特征和意义才是其价值所在。所以,新华网应从数据抓取这一环节开始,严格进行数据提纯。过去,由于数据处理技术不成熟,数据往往都是作为补充或辅助性的材料出现在新闻中。为避免内容的浅层化,应进行数据新闻的深度报道,挖掘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并探索其发展趋势。经分析,笔者发现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之所以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新闻选题的深度不够。如《这才是冬季滑雪的正确姿势,你get了吗?》《叮!您有一份冬季锻炼指南,请查收!》等新闻多是描述性的,难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因此,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应多学习国内其他媒体平台的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增强自身能力,提升发展水平,才能制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3.2 完善制作团队,培养综合型人才

新闻业界应重视人才培养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培训。第一种是自主学习,新闻工作者可以自己查阅关于数据分析方面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自主查阅由行业协会、高校和行业权威人士制作的数据分析系列教程。第二种是集中培训。新闻机构可以和高校或行业机构合作,如复旦大学开设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新闻工作者可以从学习数据收集、分析、统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到数据分析相关软件的学习中。与高校进行合作,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了一个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检验、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平台。第三种是引进兼具计算机技术和新闻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与新闻科班的采编人员一起组建专业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3 加强交互设计,提高受众参与性

从数据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不足之一是静态类的新闻太多,而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早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因此,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应加强交互型动态类新闻的创作,在新闻中既要报道事实、传播知识、引导舆论,也要增强受众的可视化交互体验,提高受众参与度,打造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和趣味性的数据新闻作品。可以借助一些新兴技术,如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或加入一些成熟的可视化元素,如时间轴、地图、互动图表等,提升新闻的趣味性和体验感。例如,财新网的数据新闻《通向留学offer的54条路》,将获得目标院校录用通知的一系列选择和相应的准备工作制作成了动画的形式,用户在阅读完每一步操作后都会以一个留学生动漫人物的视角进行选择,在与作品的互动中了解如何申请留学。

3.4 平衡新闻版块,加强新闻时效性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各大版块的数量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开阔受众的视野。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板块的主题内容将新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设置。如“数问民生”版块的新闻《“国家交通安全日”:数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现状》里富含大量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更适合“数据观”这个版块。“数据观”版块也发布过很多“数据会说话”系列的文章。统一相同调性和主题的文章有助于实现平台的专业化、整体化、统一化。新闻应注重时效性,目前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很多版块新闻更新的时间都不太及时。尤其是“第一时间”版块,本应第一时间发布重大的新闻事件,但2021年最新的新闻只停留在11月份,12月份发生的“‘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届考研”等事件都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事件,应及时更新版块内容。

4 结语

新闻与数据的结合使新闻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它不仅集合了传统新闻的优点,又增加了可视化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既反映了数据新闻在我国媒体探索下的前景无限,又反映了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媒体工作者应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数据新闻的可视化,通过跨界合作弥补团队自身的短板,致力于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6]。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新华网版块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新华网登陆A股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