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023-01-09杨玉宝
杨玉宝
(会宁县柴家门镇教育管理中心 甘肃 会宁 730799)
1.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
1.1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交流的渗透和影响,并不是以教育功能的渗透为前提,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渗透到日常消费、娱乐等方面。比如一些外国的服装、食品、节日、节目、明星等等。这些消费和娱乐模式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价值取向也或多或少有很大差异。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外国文化的主要消费者群体,更容易受到价值观、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方面的偏差和混淆。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缓解外部文化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1.2 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现代教学中,互联网进入学习课堂中,让我们的学习活动打破时空限制。然而,互联网就像一把“两面剑”,也有对我们负面的一面,例如社会对外国文化的过度依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过分夸大外国文化,导致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为削弱。如教学方法、成绩评估,总有“外拜”现象,说有些国家是怎么做的、人家的什么是很好的等等一些观念,否定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忘了我们的文化习俗不同。万达集团董事长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文化自信和崇洋媚外存在相互辩证的关系,如果不摆脱“外拜”的畸形心理,文化自信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而促进他们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1.3 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各学科课程中,是对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手段。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知识,例如在英语课上“china”一词,当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的由来,了解中华最好的陶瓷文化时,也可以介绍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现代元素,只需几个简单的介绍词,便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敬仰。
1.4 多渠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中华汉字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识字教学提高其写作技能,而且可以通过汉字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教授“休息”一词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休”一词是“人”和“木”的组合,这是因为古人喜欢在劳作后坐在树下休息。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这个词重新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不会简单地认为它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字符,他们脑海中会浮现一个坐在树下休息的人的形象。因此,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显得更加重要。
2.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科教学的策略
2.1 多方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基础,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负责人,也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水平、知识储备量、文化知识水平、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道德与社会》课上,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介绍李白的《将近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习诗人的这种豪迈情怀,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穿插传统文化的教学,但要有针对性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效果选择,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化内涵的储备。
2.2 创新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旁白,而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开拓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到教材的束缚,应不断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改变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环境中得到体现。举例来说,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时,很多人会混淆电脑排版中的字体和书写的字体,更遑论小学生。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字体演变的动画,然后就字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对收集到的字体和电脑中的字体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进行宣传活动,进一步了解电脑中使用的字体。在这一过程中,消除了学科限制,将信息技术与实践、学校课程等学科结合起来,既有学科内容,也有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自主。
2.3 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是决定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品德和品行品德,这是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向。不同学科的学习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来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古论今,多讲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这样会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动力。加强传统德育作风建设,更利于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自信和继承产生长远的影响。
2.4 拓宽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
教科书知识相对于单一,空间的扩展是有限的。除了书本的主要学习内容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加强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独特韵味。例如在科学课上,《什么是生物》中,引入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分析诗中有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古典诗的独特美。
3.有效实施德育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切实开展小学学科德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自觉性,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过去教师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是根据教育需求以介绍形式进行的,这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内容,以确保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3.1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科书
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全面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影响学生的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实践中,教师应在教材中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深入掌握这些文化。例如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讲解绝句的组成、韵律等,不仅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窍门,还能让学生接受传统诗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通过在教材中加入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文章或内容,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以及培养语言教学技巧。
3.2 在教学方法中体现传统教育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教育文化。孔子提出“三行必有我师”的教育论点,韩愈提出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可以创新性的去教导,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此时教师不应严格遵循限制学生思维的准则,而应鼓励他们使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作出贡献。这是传统教育文化在具体实践中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并逐渐形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通过教学方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会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尊重对方的推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文化知识和学习态度。
3.3 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题班会
传统文化可以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容忽视,包括先秦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不过,现时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互联网上的负面资讯,因此对传统文学缺乏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的兴趣。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小学举办有关传统文化节目的教学活动和研讨会中,确保既能深入传统文化的传播,又能累积学生的文化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注意选择传统文化教学期间可能进行的教学内容,然后注意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3.4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写作教学
小学写作教学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学生们往往觉得自己写作时没有合适的文化材料,不喜欢写作。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节日与书面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意愿,让他们深入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今天的学生通常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不太了解他们所赋予的历史背景,他们认为中国新年是春节,中秋是月饼。这样的浅易认识将逐渐导致传统节日文化的消失。因此,教师应利用传统节日提高写作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文化技能。例如,在端午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安排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让学生熟悉材料,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书面了解端午节的爱国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般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责任。无论年龄、学科,我们的教育都极有必要深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强化他们继承和发展中国先进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