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2023-01-09丁丽华
新时期,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向。而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后生性的“耦合”,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现实契机。但我们在明确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更要针对目标向度、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实践层面深入探讨。
其一,目标向度层面实现教育公平与城乡互补。教育公平是检视社会公平实现程度和效力的依据之一。因此,探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实则是回归我国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的初心。此外,在新时代城乡关系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旨在弥合东西区域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工农产业差异等现实鸿沟,反哺乡村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既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人才建设工程,也是完善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
其二,顶层设计层面实现认知转变与政策倾斜。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深受“重文轻技”等传统观念的困扰,被当做是“底层教育”般的存在,甚至有“本科教育压缩饼干”的戏谑之称。对此,需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从“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的视角来检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以政策为依托,充分发挥政策的兜底和保障作用。如针对职教高考出台考试政策、针对职教教师出台人才政策,在制度建设层面做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其三,专业设置层面实现定向培养与“一地一策”。职业教育并非是普泛化教育,而应坚持走定向化道路。一是坚持定向招生,即培养有志于学习职业技能、扎根乡村建设的人才;二是坚持定向培养,即定向培养农业科技、农村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等涉农人才;三是坚持定向就业,即将人才定向输送到农村基层。此外,职业教育发展还要立足乡情,强化特色,积极探索“一地一策”。如,对于有“中国酒都”美称的四川宜宾、贵州茅台等地,职业教育则应倾向于对酿酒工艺与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而对有着“陶瓷之都”美誉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地而言,培养陶瓷艺术与设计、工艺雕塑专业人才则更合时宜。
其四,培养模式层面实现产教结合与校农合作。面对乡村发展多元性和专业性并重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以往的“单向育人”的培养模式难以为继,“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走“产教结合”与“校农合作”的协同式发展路径。即构建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场域,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利及利益,协同政策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打通“缺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堵点,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用”“用中专”,真正培养与乡村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既是对职业教育的过往发展重新审视,也是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探索。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如何获得内生活力和外在动力,需要职业教育站在乡村振兴的新高度应时而改、因事而谋。只有找准方法、选对路子,充分依托职业教育“供给侧”的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需求侧”的主客观需求,职业教育才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逐风前行。对此,经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21 年12 月出版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基于职业教育视角》一书,可资借鉴。全书共8 个章节, 1 至2章分别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及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3 至5 章分析当前有效衔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及有效衔接痛点、难点;6 至8 章借鉴国内外经验、剖析体制机制因素,由此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建议。该书从多个维度提出职业教育主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值得职业教育机构及基层政府有关乡村发展人才培养、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践中广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