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
2023-01-09卢岚
卢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页。。这是一条融合现代历史、根植实践智慧的现代化道路。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与开放性的概念。它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潮流的相互嵌入的可能性与“多元文明何以共存”的世界之问,并对人类未竟事业作出原创性贡献。本文拟解决以下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缘何逻辑”“处何困境”“融合内容”“如何融入”,以及其创新体系“如何保障”,乃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如何确保我们的叙事和分析在经验和理论上的可靠性?
一、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与解释框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自主创新的现代化道路。它超越了现代性及其逻辑,以文明新形态为基础定向,展现出了真实的世界历史意义。要弄清楚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扎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根基,将中国式现代化嵌入到复杂的关系之中,揭示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联以及中华文明在现代性文明中的接续发展状况,进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立场、思路与演进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时代坐标中民族特点的多维考量的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在中国场域,突出了中国道路的自主选择,跳出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二元对立模式,为人类发展、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中华文明在现代性文明中的接续发展。一方面,我们以整体性、全方位视角,从纵剖面的历时性维度和横断面的共时性上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关系思维,从时间投入,空间思考与时空属性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第一,历时性维度的时间投入:中国式现代化演进轨迹。
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探索。而在寻求“站起来”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初路线图,是把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早在1945年的七大,毛泽东就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1964年周恩来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形成了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标志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寻求“富起来”的时段,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即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小康式现代化”的认识飞跃。党的十三大提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总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不断加强和深化。在“强起来”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全面丰富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全新的高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90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意义更加恢宏。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这意味着强起来后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新内涵在于强起来的中国不只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且是代表着文明的崛起。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中华民族不断从“四个现代化”走向“小康式现代化”,正在全面迈向“全面现代化”。这使得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现代化层面,更体现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主体层面,乃至思想和价值体系上,彰显了精神的自信、自立与自强。
第二,从空间关系视角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将其放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来审视。从一国视野到全球视野,由内生聚合到向外辐射的转变。在吸纳外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溢出效益②唐爱军:《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的,还是全人类的。
一方面,从空间参照系上看,西方文明所开创的现代化交往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统合了现代社会结构的诸多特殊方面的发展③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1页。,且被西方世界标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模式。诸如罗斯托的专著《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一揽子建议,以解决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华盛顿共识”一度风靡全球。再如,欧洲的第三条道路试图改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④李忠人:《论当代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思潮》,《理论探索》2004年第5期。,左翼运动尝试彻底改变资本主义,主张发展中国家真正参与国际对话,等等。然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现代化成果因其无法实现让群众共享的缘故,不仅无法凝聚社会价值,反而引致社会撕裂,乃至反噬了西方国家自身⑤傅正:《“两个创造”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启示》,《哲学研究》2021年第8期。。这足以说明“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9页。。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158页。。
另一方面,我们从时空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从物质一维到今天的全面发展新内涵的确立。现代化核心理念在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内容包含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的全面变革”⑧董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哲学研究》2022年第6期。,其基本性质是指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在说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照搬西方定义来确立目标,而是基于中国实际,重在物质层面(一维)上来解决中国特有问题,为文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效能。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今天其含义更指向现代化道路的性质、路径、方向等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现代化事业和世界发展史的一个原创性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之间有本质关联性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标志的,其基本任务就是民族复兴,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最本质的联系,我们对其关系强度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时间投入”和“关系深度”上。前者意味着关系互动的时间成本,后者则意味着这段关系在价值与情感上的体验。这种关系视野导向的研究进路,不仅提供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和新发现,其意义还在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本体论出发延伸到认识论的系统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塑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发展奇迹。费正清甚至认为,“中共越来越能够使它自己成为一个早已该进行的深刻社会革命的领导者”①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本质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则留给了时代的在场者。中国共产党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世界观审视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趋势,围绕着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才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其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即资本主义文明中,中国同样被卷入现代性之中,当现代化以主体和基调贯穿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时,我们可以发现,它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本质的关联。因此,中国在全球化境遇中走向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中国式”和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其根本特点。当然,它并非以其特殊遮蔽普遍性的文明进步,而是以多元化的地域性探索为谋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提供多元化的道路选择。
二、两条道路与两种价值观的博弈:现代化在中国场域雄起
曾经西方化几乎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亨廷顿、福山等学者将其作为现代化模板与范本。问题是鲜有后发国家变成西方现代化模式成功的案例。其原因在于西式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少数人的、物的现代化。尤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引发结构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而且也潜藏着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并集中体现在西式现代性危机中。中国是在新旧思潮和中西碰撞中走上了现代化征程。因此,“中国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与“世界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直接关涉到两条道路、两种价值观的博弈。
(一)两条道路的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脱颖而出
道路的选择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5页。这就需要我们从时代变迁中“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以中国罕见的现代化奇迹来回答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界难题。诚然,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开拓者,将其开创的现代化作为一切民族普遍的历史性命运。如果说现代化、现代性是西方学者为了指称和反思自身发展逻辑时创造的一个概念,那么它在诞生之初就隐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指向。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对现代性的追逐——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学习——其实是试图在不同的“空间”重现西方的“历史”,完成一次再现代化的过程。然而,西方现代化发展范式裹挟着殖民战争、资本扩张等危机,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引起全球性紊乱②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当代困境及其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因此,是否存在现代化西方化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与“世界怎么办”的世界之问。而当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开眼看世界,中国通过师夷长技策略融入现代工业化文明之中,以制夷、以谋求发展。这种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中国认识世界和把握时代打开了窗口。问题是严酷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宣告了跟随西方现代化道路走不通,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非真正接纳中国融入工业文明时代。自从中国被卷入世界历史中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就为自己决定性地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有能力肩负起让科学社会主义走出历史困境的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并在多元文明互鉴中重构,内嵌着中国立场与价值。西方开启的现代化是基于西方立场和价值逻辑而形成的。但若把这种根植于西方的西式现代化理论赋予普遍意义,不仅会引致理论本身的不彻底性,而且极易产生忽视本国的实际而盲目照搬他国发展经验,导致现代化遭遇重挫的情况。其显著表现在于“当今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普遍难题:第一,现代化撕裂了传统社会,大多数人民没有充分参与现代化进程,也没有共享现代化成果;第二,现代化改革非但没有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反而加深了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③傅正:《“两个创造”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启示》,《哲学研究》2021年第8期。。当然,西方世界今天遭遇的诸多政治危机或国家治理困境,与其所主张的现代性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一般含义,又有中国式的独特的现代性特征,它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是各种历史语境、时代课题中既追求现代性,又克服现代性危机④陈曙光:《中国道路开启现代性文明的新形态》,《江海学刊》2020年第3期。的一种共时性现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文明演进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两种价值体系的博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价值定位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根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了西式现代文明异化和单向度发展风险,超越了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文明局限,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路径依赖,建立了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文明形态。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和跃升,虽处于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但却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质的区别,二者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系统性解决人与外部矛盾的统一视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进而创造出更具一般意义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范畴、新标准、新模式、新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理论发展作出新贡献②方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9日,01-02版。。另一方面,从价值体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式现代化,二者的根本区分在于西式现代化以资本为本,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倡的文明观,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耕“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以回应“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三、价值建构与制度建设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历史的逻辑
尽管西方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为人类文明演进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形成的支配-从属体系使得真正的文明互鉴难以达成,因为西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基因决定了它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地开辟出世界社会主义的积极前景,它在价值建构与制度建设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生发出新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历史的价值逻辑
大变革、大转型时期,中国在这一变革时代场域中,不仅受到世界范围内急剧变化的影响,而且更是世界急剧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所推行的价值是基于“为谁用”的价值自觉和“如何用好”的实践自觉③刘占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逻辑》,《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0期。,并致力于制度建设。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建构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化。马克思既认为“文明的一切进步”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8页。,同时也强调文明发展的程度与人的发展的程度相一致。问题是借助资本拐杖形成的现代性在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导向奴役性的结果。诸如社会分解、群体分散和人的分化现象,以及经济的人、社会的人、原子化的人、个体的人等预设层出不穷。马尔库塞甚至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预警概念。单向度人需求物质的俗流,遗忘了灵魂的天河。其实人类除了物质利益追逐之外还有对人作为高贵存在者之栖息场域的总体建构。而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工业化带来的“单向度人”的窠臼。它致力于建构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化,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定星盘与驱动力,开启了让灵魂跟得上脚步、让思想养得起行为的文明新格局。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美好生活等发展理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文明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始终围绕着人的现代化,将如何实现人民的福祉作为决定现代化实践中的生命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解决了现代化的目的,而且指出了现代化的可行性实践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开创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它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它规避了西方原发性现代化道路的民族狭隘性,激发了原发性现代化不曾具有的精神力量与自觉性,让人民真正走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台,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制度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符号,而是以其制度的优越性走向世界,以其制度的高度活跃,回应“中国之治”的时代之问与“世界向何处”的世界之问等挑战。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走向世界,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①顾海良:《“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回溯和时代蕴含》,《红旗文稿》2022年第2期。,而且具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能力。即在制度上建构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框架,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一维到五维量的增加。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福山之所以认为世界历史或“人类普遍史”终结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建制中,是因为福山并没有看到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票决民主制在多党竞争中走上了福利国家和政治极化的道路,最终令社会不可避免地“滑向”民粹。应当说,社会民粹化几乎是西方现代性的内置环节,它对国家的毒化作用显而易见。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它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让人民能够更好享受美好生活、获得尊严感的民主。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突破器物层面的局限,体现从物质文明向社会全面进步的转变,是在实现物质现代化的基础上,把制度现代化置于关键位置。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强起来”的问题时,不是向外扩张与掠夺,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向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辩证统一的社会制度;向自然规避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代际共享的生命共同体。如果说文明的崛起是“强起来”的真正内涵,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先进的文明理念,又有可行的实践方案,并走向制度文明。
四、文明接续与未来建构的统一:新的文明形态的换羽新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文明新形态,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它是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中换羽新生,进而营造形成人类文明多元共存的崭新格局。
(一)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中出场,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现代中国的文明进程,以其连续性、包容性与担当性的特点,通过继承与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以及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坐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继往开来的现代化,它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坐标,“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习近平:《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ttp://www.81.cn/jmywyl/2019-08/22/content_9598285.htm,2019年8月22日。。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是在成功应对时代的持续挑战中出场的,是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中诞生与成长,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的。
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1页。。它包含着传统自身的内在更迭,并以革新传统和创造传统的新视野,历经时代精神的浇灌,贯通历史、朝向未来,换羽新生。一方面,无论我们怎样批判西方文明的工具理性,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先进性都毋庸置疑的。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面临着能否存续的根本问题,以及中华文明如何在现代文明中的接续发展问题。任何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文明都是在悠久的历史中绵延生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社会革命的方式,不仅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也让中华文明接续下来。另一方面,文明新形态是在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超越。尽管现代性在特定阶段获得绝对权力,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化决定着各民族的命运,但中国极其快速与成功的现代化宣告了“西方现代性模式已经从人类现代化的普世模式或唯一模式还原为区域性发展模式”③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因此,以欧美为首的西方文明割裂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其目的在于终结后发民族国家探索多元化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开创的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以资本主义为本质特征的现代性,它不仅“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8-829页。,而且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一元论”的世界观,超越了西方“国强必霸论”的国家观,超越了西方“以资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西方“文明冲突论”的历史观,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发展观,超越了西方“你输我赢”的伦理观。
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换羽新生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27页。。它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换羽新生在于确立了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维度与世界历史方位。即从世界历史视野(立场)观察、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将其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进而诠释其基础定向与世界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它生成在中国场域,但又关联全世界,为世界谋大同,形成了以中国之治为价值坐标原点向世界之问拓展的演进逻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纵横比较中开创人的类文明新形态。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借鉴、文明共存中彰显新的时代特征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鲜明世界意义的文明形态。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以物质文明单一独大的窠臼,破解了“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文明新形态,并不止于在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贡献,更从精神层面彰显众多道路、民族复兴的内涵。
首先,中国在与世界现代化整体图景的文明对话和交融互动中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鲜明世界意义。文明形态的本质与内涵,最终是由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精神与力量所决定和铸就的③管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文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旨归》,《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9期。。而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由此,在充分考量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走自己的路是文明新形态产生的前提基础。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其底色是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等自身的内在力量,将“五个文明”纳入文明统筹协调的视域和范畴。同时,“五个文明”也践行了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确保“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在所有领域、所有方面的现代化。再次,资本主义制度所催生的资本逻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缺陷直接导致其物质领域的成就是以牺牲其他领域文明为代价的。我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时代、实践和现实,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时代发展要求来确立的目标,即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以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规划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①韩喜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吉林日报》2021年8月9日。。而走自己的路,前提是一切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走人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心向背的治国理念。它建构了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明话语与价值理念,拥有浓郁的中国特点与理论色彩,并以其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赓续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基因,以焕然一新的文明面貌带着从“我们哪里来”的基因,高举“我们向何处去”的路标,为营造人类文明多元共存的崭新格局奉献新智慧、提供新答案、注入新力量,书写着文明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