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引导

2023-01-09何红连陈黎梅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群众时代

何红连 陈黎梅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善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全面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是党领导和带领人民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3]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我们党正确判断形势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体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制约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回应社会主要矛盾,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的主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意味着人民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引发了人民价值观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4]人民群众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乃至行为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疏通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而要解决思想问题,显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这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教育群众,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和矛盾观,引导人民群众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更好地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引导人民群众为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唯此,人民群众才能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中达到认识上的统一、情感上的共鸣、意志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一致。而要做到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知、情、意、行的“四维”引导,也即认知引导、情感引导、意志引导和行为引导。

一、认知引导:确保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能否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因、性质、方向、范围、特点、内容等的理解和践行,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

(一)时代背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5]61-62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并深刻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际,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起改变社会面貌和性质的重任,并不断探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寻找应对和化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出路。”[6]近代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之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站起来”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7]725。随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190。在此基础上,国家的主要任务从革命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全体中国人民不断追逐的目标。伴随着中国人民日渐“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重心内容也随之转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显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世情、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新判断新理论。这一判断并非单纯的文字表述的变化,其背后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折射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1]10的光辉历程。一定意义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展开引导工作的社会实践史。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主题、内容、方法等都会随之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理解。

(二)性质定位: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9]175-176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察和认识也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进程中。

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并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相反,它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新时代应用的印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是中国经济的腾飞,是生产本身创造了需求。生产发展了,人民的需求也随之改变。生产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新需求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其背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诉求。尽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0]9显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不足以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

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经验时谈到,“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5]67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引导”而非“指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引导”不同于“指导”,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友善的基础上进行的双向互动,力图贴近人民群众的内心需要和思想实际,通过“引导”人民群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凝聚社会共识,振奋精神力量。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引导不仅仅体现在引导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还体现在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事实层面有着多样呈现,虽然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问题还很多,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折射出的是社会进步,且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引导人民把握时代问题,坚持正确的导向,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二、情感引导: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的改变,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的变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的变化[1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仅体现在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调整自身,将新时代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新问题、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人民群众在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自己主观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认知体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积极肯定的情感,也可能是消极否定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反应则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情感选择和行为实践。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民群众在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升其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一)以理服人: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思想困惑

一般而言,情感认同是一种个体或集体的自然心理认同,情感是现实的反映。要想情感认同持久有效,就需要以理性认同为基石。“无情无理”不能解决人们的各种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12]642“以理服人”就是理直气壮地讲道理,坚持正面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教育人,直面现实问题,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作出旗帜鲜明的回应,采取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思想问题和利益问题是相伴而生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伴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刻巨变,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在承接以往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过程中发生了局部质变,同时也反映了人作为‘主体化的交换价值’的相互对立状态,当前人们的利益在更多领域出现分化、重构与调整。”[13]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必须关注矛盾场域,聚焦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矛盾场域。脱离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空洞的,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也是困难重重。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286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共振,挑战前所未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原有的社会矛盾解决了,但新的社会矛盾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突出。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担忧的,“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15]1364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还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无论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破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抑或是跨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都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迎难而上、奋勇前进。”[16]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精神动力。”[17]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全面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应积极回应;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充分解释并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并处理好不同层次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身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要有耐心、不急躁,采用民主讨论的方法去说服教育人。正如刘少奇在1955年4月给张难先委员的信中所言:“向人民进行宣传解释工作,打通人民的思想,有时还要等待人民的觉悟。因此,不能性急,也不能提倡盲从。”[18]155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界定框架之内逐步解答人民的思想困惑,做到以“理”而非以“力”服人,在理论回应的基础上做到情绪疏导,从而使人民群众认可社会主义,齐心协力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以情感人:疏解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不良情绪

情感往往直接支配人们的行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9]117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以情感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是以情感介入为先导,以情感力量为支撑,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果说“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金钥匙”,那么“以情感人”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催化剂”。以情感人,核心是“情”。只有建立了共同的价值情感,社会主义才能深入人心。只讲“理”不讲“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就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而只讲“情”不讲“理”,用“情感”替代政策、原则,也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目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需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统一,既要以情动人,又不唯感情论,知情控情,正确处理情与理的关系,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双边活动,是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面对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平衡,面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发展的不平衡,部分民众难免将社会主要矛盾主观“夸大”。尽管现在中国社会还有很多问题,但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存在的问题是第二位的。这势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结合的方式来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那么,如何做到“以情感人”呢?人的情绪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与情感,也有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对于积极的情绪应该鼓励,而对于消极的情绪则应该设法排解与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通过“双向交流”式对话等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体验,引导人民群众看到“党在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积极的情感认同会发挥“催化剂”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意志引导: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产生于认知与情感,只有当个体相信某一行动符合认知原则并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情感,他才会产生去实践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需要在认知引导和情感引导的基础上进行意志引导,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价值共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四个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旨归,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时代难题,把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发展到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树立起中国人民的自信,这既包括对过去所取得成绩的自信,也包括回应现实困境的自信,还包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但是,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时,部分民众对现实产生疑惑,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引导人民群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觉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1]695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新的伟大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2]474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追求的高度肯定。“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保持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精神动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23]132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共识,才能激励人民群众直面各种挑战、抵御各类风险、解决各种矛盾,从而更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价值共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意志是决定个人行为效果的基本因素,对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与信念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念是意志的核心,是一种人性和道德的确信。纵观人类历史,人们的意志活动总是表现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克服困难的行为之中。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前,人民的意志选择,特别是信念选择,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行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4]505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5]326。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人民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历史选择,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25]4“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21]115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引导人民群众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诉求时,才能从许多单个人的精神意志转换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才能“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6]565,才能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意志支撑。

四、行为引导: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导即是在思想疏通中引导人民群众规范自己的行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就是协调好人民内部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1。

(一)个人层面:争做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者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需引导人民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来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争做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者。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无非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两大动力。回顾历史,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同理解。而这种进步和变化可从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直观感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小媳妇回娘家》中这样唱道,“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显然,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身穿大红袄”“一只鸡”“一只鸭”就是最直观的美好生活状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首歌曲《一封家书》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朴素的歌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工农群体背井离乡的生活状态,“毛衣”作为游子关爱父母的物质象征,“书信”不仅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传递信息的方式,也透露着追逐梦想过程中对于家庭和亲人的牵念。到二十一世纪,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歌曲《青春修炼手册》中这样唱到,“皮鞋擦亮,换上西装,佩戴上一克拉的梦想”。“皮鞋”“西装”已成人民普遍的生活用品,“梦想”的形容词是“克拉”。显然,歌词所反映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提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生存性需要转向发展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的巨大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巨大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是靠别人的恩赐施舍,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干出来的。“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27]7-8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确证,“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8]57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要来的,而是靠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致力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真实写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不仅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而且说明了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是相契合、相一致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2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30]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1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依靠人民,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当代人美好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国家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正确地认识、区分和处理这些矛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问题。而矛盾又总是和利益问题相伴而生的。利益矛盾往往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契机,采取何种形式、使用何种手段来处理社会矛盾往往也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利益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和适当的不平衡是合理的。解决的途径显然离不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会见外宾时曾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33]225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实现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1]336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生产与生活提出了新要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虽未发生根本变化,未超出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这个矛盾的本质,但亦有部分质变,即已从‘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供需矛盾转变。这就要求在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上,摈弃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34]新发展理念要求通过不断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当然,“有效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能依靠相对单一的路径,而是要依靠多重路径所形成的‘合力’。有效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从基本前提、战略选择、理念遵循、主攻方向、价值归依、环境保障、外部借力等方面进行综合使力、整体推进。”[35]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民群众排除万难,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总体而言,作为“四维”的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情感中包含着认知因素,认知中包含着情感因素,其他亦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要想达到最佳效果,不仅需要充分发挥认知引导、情感引导、意志引导、行为引导诸要素的独立作用,而且要形成一种整体性机制。事实上,“知→情→意→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的唯一路径,还可以是“行→意→知→情”或“情→知→意→行”或“知→行→情→意”等多种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引导,并非拘泥于一个阶段或一种路径,而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的运用,助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