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从精神被动转入精神主动的历史嬗变
2023-01-09杨琳
杨 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精神上的主动意味着人们能够在历史实践中发现和彰显自我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13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中,中国共产党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自诞生起就高度重视人民的精神状态、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团结带领近代以后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挺起精神脊梁,引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逐步生成了更为昂扬、更为主动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精神主动的奋斗历程为中华民族从受苦受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来到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推动力,也为新时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精神底气。
一、封建统治奴役与帝国主义侵略导致人民精神面貌压抑被动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缔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在中国封建专制长期统治和近代以后帝国主义侵略背景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一度陷入极度压抑被动的状态。
(一)思想土壤的缺失:封建礼教束缚和宗法制度禁锢
古代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和宗法制度的长期禁锢给中国人民套上了牢固的精神枷锁,使人民在封建统治之下失去了精神自由,逐渐形成一种因循守旧、封建愚昧的精神认知。封建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势力,一方面通过残酷的剥削手段来压榨底层民众,利用高度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关系来束缚人们的自由,底层民众不得不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下努力生存。近代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压迫更是使人民没有社会条件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封建专制以绝对的统治地位来掌控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封建文化观念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灌输给广大民众,使人们被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建宗法观念所洗脑,在精神上逐渐麻木,陷入僵化保守的思想泥潭中。长此以往,人民的精神受到封建礼教的钳制,很难从封建制度中抽离出来并生成精神主体意识、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毛泽东曾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对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呼吁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可见,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已成为一把牢固的枷锁,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打破这种枷锁,摈弃融于血肉中的封建落后观念。
(二)社会条件的缺失:西方列强入侵和外来文化渗透
近代以后,中国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3的悲惨境地。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侵略,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殖民,更是精神上的殖民。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在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方面一刻也不放松,他们通过设立教会、办学校、办报纸、举办慈善事业和鼓励学生留学来实施文化侵略。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404,它们将大量的西方价值观和外来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奴化思想犹如“精神鸦片”一样悄无声息地瓦解着人们的独立精神。部分民众更是产生了崇洋媚外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还有一些无耻的中国人也在提倡”[4]694-695。国家面临着积贫积弱、分崩离析的历史命运,人们在精神上也极度不自主、不独立和不自信,实现精神上的主动更是没有现实根基。鲁迅先生为近代以来人民麻木不仁的精神面貌感到痛心并生动地形容其为“无声的中国”“沉默的灵魂”;蒋廷黻曾言:“军器不如人,自不待说;纪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讳言。”由此可见,近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一度陷入低落、屈辱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软弱被动的精神处境。
(三)方向引领的缺失:先进理论匮乏和组织力量软弱
旧中国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人民在组织上、精神上都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近代以来,无数个革命团体曾幻想选择各种社会制度救中国。面对近代中国“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困境,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表层问题,在面对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上却是“换汤不换药”;面对近代中国“制度不如人”的困境,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学习了西方的制度文化,却因为资产阶级组织领导的软弱无力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走向失败;面对近代中国“思想理论不如人”的问题,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并引进了三百多种外来思想理论,最终还是没有解决“中国向何处走”的问题。孙中山沉痛地指出:“综十数年已往之成绩而计效程功,不得不自认为失败。……满清鼎革,继有袁氏;洪宪堕废,乃生无数专制一方之小朝廷。……虽有大军,无以取胜。”[5]558-559对此,毛泽东认为从西方学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方案并不适合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它们“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6]15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找到革命的主体力量,没有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没能将底层民众有力地组织起来,忽视了这个受压迫最深、也是最具革命力量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是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做指导。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6]1514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陷入了迷茫彷徨,“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7]3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精神上极大觉醒
“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8]6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彻底扭转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使中国人民挺起了精神脊梁。
(一)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主动,起始于党终结了封建统治的精神奴役和西方列强的精神侵略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147人们的精神发展状况和实现精神主动的程度也要受制于社会物质条件和发展水平。近代以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底层民众民不聊生。人们没有足够的物质生活保障,也没有自由民主的环境,追求精神主动自然是天方夜谭。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带领人民追求精神主动和独立自主的历程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结束国家内忧外患的命运,结束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通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帮助农民开展反封建、争自由、争民主的斗争。党的二大确立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为人民谋求“站起来”的独立生活。经过28年的顽强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中国人民创造了追求精神生活和挺起精神脊梁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党重视调动人民的民主精神,一方面通过对农民开展政治启蒙启发其政治权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组织网络如各级党组织、农会、儿童团等将广大农民凝聚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重视人民民主的发展,通过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确保人民大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彻底摆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奴役和西方列强的精神侵略,民主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精神世界得到了重塑,精神主动也得到了空前增长。
(二)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主动,得益于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早在19世纪末就传入中国,但“只是零星的、片面的,甚至有误解和歪曲,其社会影响微不足道”[9]6。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得以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行性,使人民对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有了极大的信心,激发了中国人的革命信念与斗争精神。自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且找到了改变世界的主体力量,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才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为中国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光明前景。李大钊指出:“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10]280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扭转了从前西方国家解释历史的话语中心地位,让中国人民得以正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复兴联系起来,“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该完结了……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6]1516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还使广大中国人“学得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得以从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洞察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中国的前途命运。眼界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觉悟增强了,就可以扫除思想上、精神上的彷徨、苦闷和迷茫,认清通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光明道路。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1516“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6]1470早期知识分子在历史发展大势和人心向背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7]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用年轻的力量给予人们新的希望和精神力量。由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个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与旧式革命者相比,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的结果。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强大精神支撑。
(三)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主动,源自党开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时就秉承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宗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进行伟大革命、建设与改革,使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历久弥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砥砺奋进,使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事业,是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前进的伟大事业,是始终将“人民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作为自己执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伟大事业,更是胸怀人类发展命运、为全人类贡献中国智慧的伟大事业。百年来,党坚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秉承全人类解放价值理念,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2]68-69。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致力于“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1-12,“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3。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熠熠生辉,离不开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密切结合,更离不开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需求。百年征程中,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彻底扭转了人民精神颓废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人民精神完全主动的伟大使命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8]13,人民精神的完全主动意味着个体能够在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敢于超越的精神面貌,并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我们需要人民在精神上焕发出更为主动的力量,并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来构建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实现精神完全主动是构建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1]13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应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者并重的社会发展形态。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也涉及了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12]4。其中的“更”字,一方面强调了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说明这种要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永无止境、螺旋上升的;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注重全面立体的美好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丰盈。对美好生活提出的“质”与“美”的更高要求,需要人民用更昂扬、更积极的精神面貌来追求自己需要的美好生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非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体验,而是牢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的精神根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就是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精神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用精神因子不断充实美好生活的过程。
(二)实现精神完全主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3物质力量是基础,但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还必须有精神力量。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力量,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精神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精神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精神主动一经开掘,也会变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精神力量形成合力,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百年来,中华儿女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迈过了一道道关卡,解决了一个个历史性难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实现精神完全主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价值方向引领,是新时代铸就民族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实现精神完全主动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
近代以后,中国受西方列强欺凌,被辱为“东亚病夫”。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后,党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守初心使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从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写入联合国决议,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进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再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世界卫生和人类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带领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向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近代以后被迫卷入世界发展洪流到主动选择开放国门、融入世界,再到今天的积极引领世界发展、主动解决全人类发展难题,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彰显出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自强站在世界舞台上。强起来的新时代必然要求强起来的精神,正如马克思所畅想的“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人民需要以完全主动的精神面貌、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来引领世界发展,积极承担世界发展责任、敢于担负人类发展使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