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老化背景下网络音频对数字鸿沟的弥合机制*
——基于双向融入视角

2023-01-09□文│乔

中国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鸿沟老化音频

□文│乔 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比为13.5%。[1]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纵深发展一方面为全社会带来数字红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老年数字鸿沟问题,老年人首当其冲地成为数字弱势群体。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数字困境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2021年适老化政策频出,市场响应积极,社会关注与参与度提高。以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网站与APP为例,要求互联网应用从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兼容性和安全性5个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生理、使用和认知特征,依规范进行适老化设计。经适老化改造的媒介技术和产品能否有效解决老年人在数字化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具体是如何生效的?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

由于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社会叠加,老年人的数字化生存问题引发关注。扫码、打车、网购,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陌生,网络交流不畅,网络文化隔阂,以上诸多障碍是“银发族”在当今移动化、智能化网络世界中的日常遭遇,也是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在当代媒介环境下的新表现。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概念最初由马克尔基金会主席劳埃德·莫里塞特于2000年左右提出,用以描述由于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获取技术资源的差异所形成的一道横亘于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认知鸿沟。[2][3]数字鸿沟的理论缘起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知识沟、信息沟和传播效果沟等理论。早期的数字鸿沟研究偏向宏观视角,关注国家或地区层面的数字技术不平等问题。[4][5]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微观层面社会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研究丰富起来,性别、年龄、收入、地域、种族纷纷成为重要的群体划分标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口、低收入者、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更有可能陷入数字鸿沟的困境。

数字鸿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表及里地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分化的影响。数字技术在接入(Access)和使用(Use)层面的差异被较早关注到,分别对应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而前两道数字鸿沟所带来的结果,例如信息资源及知识获取、社会接入与排斥等,则被视为影响更为深远的第三道数字鸿沟。其中,知识沟(Knowledge Gap)是最常被提及和认可的第三道数字鸿沟。[6]近年来也有学者用“权力沟”代替知识沟刻画弱势群体数字融入时所面临的社会剥夺与排斥。[7]综上,本文采取较主流的划分方法,将数字鸿沟分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重数字鸿沟不断叠加放大,由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接入不平等(接入沟)导致了进一步的使用不平等(使用沟),又最终表现为个体及群体在知识、素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知识沟)。

二、老年群体的网络音频使用

移动网络环境下催生了大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媒介产品与服务,例如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移动出行、移动音视频等。其中网络音频未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最显著的实践,但它作为声音媒介的特性及其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关注到其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的可能性。广义上看,网络音频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收听的音频媒介内容。[8]在移动互联网深化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国内网络音频主要依托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生产传播,典型形态包括有声读物、音频节目(播客)、音频直播、网络电台等。根据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该平台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为 20970人,[9]而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主播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已超过五万名。[10]在社会刻板印象中,老年人在社会及家庭中往往被视为被照顾者,但从网络音频使用上来看,老年人实际扮演着阅读者、学习者、照顾者、内容生产者等多重角色,数字化社会参与更加主动。网络音频对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用户而言不仅仅是生活娱乐工具,而是逐渐从功能性使用转向知识获取以及有形和无形的价值产出,这为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网络音频对老年数字鸿沟的三重弥合

目前实践表明,老年群体在接入、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政策、市场、家庭和社会的大量介入,以帮助他们跨越第一道数字鸿沟和第二道数字鸿沟。[11]然而此过程中的数字融入呈现出单向、被动的特点,未能充分激发老年群体的主体参与感,促使其主动融入数字社会。[1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不少设计初衷善意,但从使用效果及社会影响上反而将老年人进一步推落至数字鸿沟的产品或情况。例如外观简陋且功能缩水的“老人机”、内容过度简化且缺乏个性化的“大字模式”、科普宣传的“中老年钟爱的朋友圈谣言”等,造成了老年群体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使用形象污名化,为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增加了心理压力,丧失了主动性。

1.接入沟

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然而硬件基础设施完善对于老年数字鸿沟的作用有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比11.5%;非网民规模4.16亿,60岁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占比39.4%,较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可见,尽管“银发族”正成为近年来网民规模增长的主体构成,但仍有大量老年人被排斥在互联网世界以外。

声音媒介特质对老年人身心需求的高匹配。对于生理机能衰退、易受孤独等情绪问题困扰的老年人而言,网络音频相比图文媒介的使用成本更低、使用更便利、体验感更好,相应的接入沟跨越难度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听力、记忆力、手指关节灵活性、腿脚行动能力等生理机能衰退限制了老年群体的媒介选择范围,相比之下网络音频作为一种便携的声音媒介对老年人而言使用门槛更低而便利性更高,有机会被更多老年人选择作为满足日常信息获取、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的重要工具。此外,由于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转变,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孤独、失落、空虚、抑郁、焦虑等多种情绪和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老漂族”而言,声音媒介的陪伴感和沉浸感有利于帮助他们应对各种负面情绪困扰。

适老化网络音频降低“数字反哺”的难度。除了媒介技术变革,老年群体想顺利跨越接入沟还需要软件支撑,即来自人际与社会的“数字反哺”。对老年群体而言,仅有能上网的手机和网络音频应用是不够的,对失败的恐惧仍会阻碍老年人主动接触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促进非网民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30.7%)、方便获取专业信息(29.4%)、提供无障碍使用的上网设备(29.3%)和免费提供上网培训指导(28.5%),可见来自人际和社会的支持相比于硬件设施完善明显更加重要。适老化网络音频在模式切换上进行了优化处理,无论是他人代为切换还是教学培训,都能够轻易帮助老年人接入更简单易用的“老年模式”或“大字模式”。

2.使用沟

适老化改造拓展了网络音频APP之于老年用户的可供性,重塑了用户对于该媒介物的使用行为与想象。

互动诞生机缘。可供性(Affordance)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是指在环境中可获得的行动可能性。[1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于1988年在设计领域继续推广了可供性这一视角,将其定义为“对象物的设计”,认为对象物的性质会引导用户如何使用它。[14]有台湾学者将Affordance译为“机缘”,指人的身体与外界环境或工具的互动关系。某种工具的机缘并非是先天固有、一成不变的,其产生是“身体、工具以及活动中各个环节协调互动的结果”。[15]若工具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失调,则难以充分发挥预先设计的功能,甚至为人所弃。这种强调人与工具互动关系的“机缘”概念,给了我们一个跳脱出功能主义范式的新视角,去理解网络音频与老年用户群体的关系。适老化网络音频作为媒介物,为老年用户群体创造一个特定的场景空间;同时作为传播者,形成物与人、物与物、人与人的对话,在互动关系诞生新的“机缘”。[16]

适老化网络音频重塑用户的使用行为与想象。以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APP”针对老年用户推出的“大字模式”为例,界面设计采用大字体和宫格布局;内容呈现按主题分类,强调简洁明了;削弱了转发、评论等社交功能;无广告、弹窗、浮窗及诱导类按键。大字模式作为适老化改造结果,功能是减少的,但可供性抑或机缘反而增加,其所强调的“大字”“简洁”“清爽”等核心特征在引导着用户如何使用它,在用户的使用过程和体验中,塑造了用户对于这一媒介“对象物”的想象和行为。[17]在老年用户以及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中有这样一种潜台词在传递,即适老化网络音频是技术友好的,不利用复杂性和信息差为难甚至欺瞒用户,更多地将使用权和掌控权让渡给了用户。在对数字技术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的老年群体中,唯有当适老化网络音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友好的媒介时,才更可能被经常使用。有意思的是,除了老年人,“大字模式”同样受到了一部分年轻用户群体的欢迎,可见媒介技术简单化、平等化、拒绝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的需求在这个技术主导、信息过载的数字化时代是客观存在的。

3.知识沟

数字化时代人们对媒介技术的接触和使用最终会落到如何链接世界和理解世界上,包括对事实真相和虚拟真相的认识。[18]为了消弭老年人在数字化社会面临的知识沟,老年用户群体在网络音频平台上扮演着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角色,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知识消费背后的隐形产出。长期以来阅读与知识的关系不言自明,但怎样才算是阅读了一本书?当声音媒介再次兴起,视觉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听书”成为人们阅读的新方式,甚至有超越纸质书或电子书之势。在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被人接收的过程中,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有机融合,有声阅读成为一种新兴的知识消费,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创新。

对老年用户而言,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往往与自身生理和社会角色变化密切相关,这从教育培训、儿童、健康养生等内容在老年用户中的流行可见一斑。老年人常扮演家庭中照顾孙辈的角色,在抚育孙辈的过程中老年人对育儿知识的需求增长,适老化网络音频也顺势推出育儿知识类的培训课程和播客节目,并置于醒目位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且易受疾病困扰,健康养生类知识的音频内容也格外受到老年用户的欢迎。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自己,老年人通常没有经济报酬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对家庭和社会系统无疑是产出性的。

知识生产:有形生产和无形生产。从网络音频内容的生产端来看,老年主播群体的规模呈上升趋势且内容生产日益丰富,形成了一股知识生产的新生力量。这些老年主播在知名度、专业度和原创性方面呈现出差异性、丰富性的特点。从知名度上看,老年主播群体中既有成名已久的专业学者、作家或知识分子;也有至今从未在大众媒介上露面的草根素人。从老年主播所生产移动音频内容的专业性来看,一批来自于各行各业、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退休人员(如退休警察、医生、教师、话剧演员等),将其长期积累的职业知识和经历以音频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听众;此外,也有大量老年主播分享其日常生活、旅游见闻等非专业知识。在内容的原创性方面,除有声书产品的原创性较低以外,各种讲书产品、培训课程、播客节目都是围绕老年主播自身特色形成的高度原创作品。

老年主播的生产性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出内容上,还包括无形的社会文化价值。这批基于网络音频平台成长起来的成熟老年主播在老年听众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消除了老年人心目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畏难情绪,增强老年人对于移动互联网设备与应用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老年人对于移动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信心。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来看,作为生产者的老年主播让更多人意识到老年人的特有价值,推动社会风尚由“适老化”走向“敬老化”。

四、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融入:构建产出性老龄化社会

适老化并非表面上的技术改造过程,而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治理工程。对于面临数字鸿沟阻碍的老年人而言,社会融入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发过程,而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不是与社会的机械对接,而是与社会的有机融入。[19]各种适老化实践与老年人之间的双向融入关系,尤其是来自老年人一方的主动参与和产出构成了治理的关键。这一思路与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eing)所提倡的“老有所为”理念不谋而合。产出性老龄化,又称为生产性老龄化,由美国医学界人士巴特勒最早提出,是指对生产商品和服务有贡献,或是发挥个人能力从事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老龄人口的任何互动,不论其是否获得经济报酬。[20]后来产出性老龄化的概念不仅涵盖了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生产活动、社会志愿服务、家庭照顾教养等,还包括无形的休闲、社交、艺术、精神价值。

结合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背景,产出性老龄化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融入提供了一个更明确的目标,即强调老年人的主动产出性。政策导向、机构能力、主体参与和社会观念变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环节,彼此嵌套支撑。

1.发挥适老化政策导向作用

适老化政策是基本导向。无论是从我国当前实践来看,还是结合美国、澳大利亚等产出性老龄化实践较早的国家经验,政府在其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如今国内出台的一系列围绕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应用适老化改造政策,在督促企业执行和引发社会关注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发布1年多以后,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首批 217 家网站和应用已完成适老化改造,并通过了工信部评测。然而对于产出性老龄化社会建设的长期目标而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并非已经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从政策角度看,“十四五”时期国家老龄事业发展的体系化程度和建设目标明显提高,从互联网适老化向更广泛的老年生活场景适老化迈进,对硬件和软件发展均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智慧养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相关经济与产业发展政策构成适老化政策的组成部分。

2.利用机构能力创造老年生产活动机会

机构能力是指包括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在内的组织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生产活动的能力,[21]这里的生产活动包括工作、志愿服务和照顾等多个维度。针对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协同各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产活动机会不仅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如培育老年网红主播、促进老年音频内容消费等),也包括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志愿类活动。例如,网络音频平台大多为商业机构,在逐利的同时有责任为作为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老年用户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弥合老年人在数字技术使用与知识层面的落后地位,从而发挥机构能力对产出性老龄化社会的贡献。此外,高校与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单向的手把手教学,也可尝试以互助小组的形式激发老年群体自组织学习网络或智能工具,让学习与生产过程相统一。

3.促进老年人的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是指以老年人作为主体,通过适老化网络音频媒介主动接入数字化社会,主动使用数字技术,主动消费和产出知识,在与媒介技术和他人的互动中积极寻求机会参与有意义的角色,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在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异质化特征,因此在讨论通过媒介技术赋能来提高老年人主体参与的方案时,不宜一概而论,而需要考虑不同群体、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老年人,关注老年人以媒介叙述自我、呈现自我的过程,帮助其获得老有所为的成就感。

4.推动“老有所为”社会观念变迁

社会观念在构建产出性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长期的、潜在的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老”是被社会构建的。传统社会观念中习惯于将老年人视为压力和负担,而产出性老龄化社会将老年人视为一种资源,承认老年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为社会贡献了价值。诞生于网络音视频平台的一批老年网红主播对于老年用户群体和社会大众而言是一种观念上的新风尚和新示范,借助媒介内容生产出将社会关注拉到了被长期忽视的老年人生活图景上,向社会真实展现出当代老年人的所思所想。当社会不再视老年人为依赖者、消费者甚至“数字难民”,而将他们视为家庭的支持者、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和数字社会的公民,一个强调“老有所为”的产出性老龄化社会将成为常态。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鸿沟困扰老年群体的关键从网络接入困难转变为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横向上,互联网包罗万象,老年群体面对不断更新的网络应用和智能应用应接不暇;在纵向上,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层层阻碍着老年群体实现公平无障碍的数字化生存。“十四五”时期,国家对老龄化事业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为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老年人的数字融入与数字化生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基于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互联网适老化改造项目,本研究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老年人身心特征等方面因素,提出以声音为媒的网络音频在经过适老化改造后对三重数字鸿沟的弥合机制,强调老年人在数字融入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网络音频媒介上的产出性活动实现双向融入。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全面纵深发展,进而构建一个“老有所为”的产出性老龄化社会。

猜你喜欢

鸿沟老化音频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鸿沟为界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考虑知识老化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
考虑知识老化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