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高质量助力全民参保精准化
2023-01-09刘碧茹
□文/刘碧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大数据时代,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医保部门的核心资产,也是推进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国家医保局提出要深入推进“精准扩面”,高质量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为落实国家要求,广东省以全省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为契机,通过系统省级部署、数据省级集中,建成全省统一的参保数据库,改变了以往各地系统分割、数据分散的被动局面,有效利用数据高质量推动全民参保精准化。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与税务局等部门协同,做好应征数据核定及推送,做到“应推尽推”,并按“先缴先得”原则,以实际缴费记录来确定参保地,避免参保人重复参保缴费;二是及时上线停保和退费功能,参保人只能在停保状态下办理参保登记变更,避免多种参保状态并存,成功将全省基本医疗保险重复参保人数从2021年的200多万降为2022年的3万左右;三是通过政务大数据平台,准确接收低保对象、特困、低收入、孤儿、建档立卡等困难人群信息,精准识别并成功为282万人办理了参保,确保困难人群应保尽保。
在一系列具体措施的推动下,“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全省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亿,参保覆盖率在95%以上,精准扩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参保率保持基本稳定,但由于“应参保人数”不清晰、“重复参保”难杜绝等原因,离国家医保局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目标要求还存在差距。反映在数据上,一是参保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未参保”和“断保”原因信息项不全、不准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准”扩面;二是参保数据共享及应用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实现各部门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和综合应用;三是常住地居民跨省参保状态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信息不掌握,解决跨省重复参保等问题还缺少精准发力点。针对这些问题,广东省目前正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强化数据治理,提高参保数据质量。实现应保尽保,最重要的是摸清底数、动态管理、精准扩面,而“数据找人”又是实施精准扩面的基本方法,因此,必须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质量,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人员基础信息、业务信息,精准定位“未参保”“断保”人员,并按扩面责任区域推送未参保人员信息;一方面,要对以前各地医保业务系统分割不统一导致的“脏数据”进行修正;此外,还要结合医保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参保数据信息字段。要以医保数据省级集中为契机,多措并举,全面梳理建设全省“一数一源”“标准统一”的医保数据库,构建大数据,为精准扩面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做好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资源池”。为最大化发挥数据效益,除了构建全省医保“数据家底”外,还要依托政务大数据,建立与公安、卫健、民政、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多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建模分析、数据比对等方式,明确人员身份以及参保扩面对象,深入分析医疗保障业务领域、全省各地市的整体参保情况、医保待遇享受情况和业务关联变化情况,为提高参保质量和医疗保障待遇等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共享中,数据力求实时、动态,并拟定相关规则,解决重复参保、中断缴费多重计算、重复待遇享受等业务问题。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共享单位履行好各自的网络安全责任,明确共享数据的适用范围和管理责任,确保数据共享工作有迹可查、有序开展。
最后,大力发展“互联网+”参保。依托大数据支撑,加快“放管服”改革,抓住“信息化”这个关键变量,推进“互联网+医保”。将经办服务向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便民化载体延伸,实现更多医保业务“网上办”“自助办”,加快实现线上“参保一件事”融合办理,做好省内和跨省“通办”,推进医保结算“一站式”办理。通过数据交换简化办事流程,打造“移动的服务大厅”,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服务限制,有效解决异地办理参保的“跑腿”问题,为参保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参保、续保服务。同时,积极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放开参保户籍限制,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形势,利用医保信息化发展成果,不断推动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缴费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