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转型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2023-01-09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职人员中山日报

彭 晖

(作者单位:中山日报编发中心)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纸媒的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尽管如此,由于纸媒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一些优势仍在,所以依然有其一席之地。而新媒体也有其短板与不足。作为纸媒编辑,应主动融入融媒体,发挥纸媒独特优势,让纸媒成为融媒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转型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重新定位,纸媒也有闪亮一刻

作为纸媒编辑,面对融媒体时代,没必要妄自菲薄,而应该在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同时,发挥纸媒优势,在相互融合中赢得最佳效果。新媒体一般以“快”取胜,更适合做碎片化、持续化报道,充当融媒体报道的“开路先锋”;纸媒则往往以“全”为优,化零为整,整合碎片化的内容,做综合性的报道,让读报人窥一“版”而知全貌。

《中山日报》在报道“亚洲飞人”苏炳添回中山省亲时,新媒体和纸媒的融合报道,就做得比较好。这种融合是有分工、有合作,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多元的、有机的整体报道。在这场整体战中,全媒体对苏炳添回中山作了预告。到了那天,新媒体一马当先,直播苏神回乡的每个精彩瞬间,其间,还有短视频海报。苏神所到之处的多个视频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一下子吸引了巨大流量。最后,则是纸媒以两个整版的连版综合报道《“飞人”归来“传经”忙》收官。在这个连版报道中,整体还原了苏炳添回乡的各个闪亮节点——母校师生共组“9.83”图案(寓意他曾跑出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为师弟师妹上了一堂训练课、接受采访畅想未来等等。这个图文并茂的连版报道,将零散的内容,加工整合后,打包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直得一提的是,在纸媒的报道中,还加上了二维码,读者扫码即可回看之前的视频。

融媒体时代,时效强、碎片化的新闻主要应由新媒体来发,时效弱、整合型的新闻,则多由纸媒来报。纸媒应该腾出一些空间发大稿,做深度报道,通过聚焦、影响关键少数(主要指公职人员、名人等),产生尽可能大的反响。

鉴于纸媒的受众多为公职人员,在选用稿件时更要有针对性。总体来说,公职人员的影响力一般比其他市民要大,引起公职人员的关注,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更大。在中山市新一任市委书记到任时,他提出了“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口号,报业融媒体立马全方位贯彻,但新任市委书记优先关注到了纸媒,并在莅临调研时给予表扬,同时也对纸媒提出具体要求。纸媒在落实的过程中,又引起了市属各部门、镇街的高度重视,从而掀起了一波热潮。

二、白纸黑字,用好权威性与公信力

纸媒一旦出版,它就不像新媒体那样,可以轻易地随时撤换更改。这是它的弱点,但也成了它的优势——由于难改动,它在面世前就得慎之又慎,严而又严,无形中成就了它的权威性、公信力。白纸黑字,犹如铁板钉钉,叫人如何不信。

根据发行部门的数据,目前订报的主力,是各机关事业单位。党报党刊成了这些单位办公室的标配,是公职人员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学习材料。因此,纸媒须大张旗鼓地报道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将其做足、做充分。

据了解,中山市“两会”期间,主办方都会要求送报纸到代表、委员住处。这种时候,纸媒一定要抓住机遇,做成精品,让党委政府满意,让与会者满足。也因为纸媒这超强的权威性公信力,中山市西区街道在旧城改造中,买下报纸多个广告专版,持续将拆迁信息、相关政策措施、公示、做拆迁户思想工作、拆迁户的诉求等内容都刊登出来,以示公开公平公正。虽说这是广告,却发挥了布告的作用,这无疑是纸媒的权威性赋予的。由此,西区街道的旧城改造平稳进行,报纸也获得超100万元收入,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中山市每年“3·28”招商引资洽谈会开幕时,《中山日报》都会将增版的特刊送到现场,供与会商家取阅。那些白纸黑字的营商环境介绍,就是最权威的信息。

三、手机“禁地”,中小学校园是纸媒的沃土

中小学校基本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对学生而言,可谓手机“禁地”,对纸媒来说,这里应该是要守好的“领地”和要深耕的“沃土”,必须想办法经营好。

《中山日报》曾在头版刊登了《“父子兵”上阵绽放“滑”彩》一稿,对西区铁城中学13岁滑板少年全运会上摘银归来,和他的教练父亲一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内容作了报道。滑板少年的事迹在校园引发轰动,不仅张贴海报,还有老师希望报社提供一些报纸,以该报道作为范文开讲新闻写作课。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用整版海报的形式来做报道,并轻松取代学校自制的海报。毕竟,我们的报道更翔实。

反观数年前的《中山日报》“纪实”版《11岁街舞女孩逆境中成长》的整版报道,显然更高端大气,也更适合在校园中张贴,便于师生阅读。《中山日报》曾在校园周刊中开设“萌芽”版,专门刊发中山市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吸引了许多学生、老师、家长的目光,也激励那些有潜质的孩子学好语文的同时,在文学之路上继续跋涉,甚至有些家长会将有孩子相关文章的当期报纸永久保存。试想一下,学生的作品、形象见报,家长、亲友能不被报纸吸引吗?因此,对一些像“街舞女孩”“滑板少年”那样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做成整版海报式的报道,让学校可在多个场所张贴,以增强报纸在年轻人中的亲和力。

四、图表汇聚,纸媒经济报道有硬招

在手机上看图表,特别是其中的表格,需要不断地放大缩小,且即使放大,也不见得能看清。电脑和平板虽好一些,不过,看久了也刺眼。纸媒在这方面就好多了,读者可在各个图表间快速“跳跃”浏览,比对数据,特别是对于配有多个图表的文章,读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纸媒在做经济新闻时,不妨多刊发图表,做成深度经济报道。

《中山日报》数年前曾做过题为《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境内外上市上板企业已达53家》的整版报道,可谓通透大气,方便阅读。读者目光跳越多个图表灵动自然,没有那种在手机上滑动屏幕比对数据难以一目了然的焦虑。

五、有所不为,“错锋”服务好目标读者

纸媒虽然流失了不少读者。然而,存在即合理,纸媒的存在,说明它仍有一定读者,包括公职人员、师生、老人等等。读者少了,更要有针对性地“错锋”服务好他们。

怎么“错锋”?我认为,纸媒没必要在新媒体的优势上与其争锋,而要避其锋芒,多用“稳定型新闻”,少用“持续型新闻”。我所指的“稳定型新闻”,是那种有结果、有定论,不易再生变化的新闻,一般带有一过性;而“持续型新闻”,即还在发展变化,没有最终结果或定论的新闻,多具有持续性。

纸媒做“持续型新闻”,是无法与新媒体抢时效的。日报的周期是一天,新媒体的周期可以是1小时,甚至更短。综述、言论、深度报道,以及各种开闭幕消息等,属于“稳定型新闻”,而突发新闻,则基本是“持续型新闻”。当然,在“持续型新闻”发展到某个节点,纸媒也可以做阶段性的总结报道。

笔者在做某个时事版时,本来选了一篇新华社电讯稿《福建11日新增20名新冠肺炎患者》,二审主任审稿时发现,20人的数据已过时,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呈现的数据已增至60多人。因此,二审主任建议撤稿。果然,第二天患者数已不只60多人。因此,纸媒不见得非要抢喝“头啖汤”,而是要选择综述性、分析性,兼具贴近性(贴近目标读者)的报道。

上述时事版中,笔者选用了更受本省读者关注(贴近本地读者)的新华社电讯稿 《赣深高铁广东段开始全线联调联试》。另外,在《中山日报》头版,选用了新华社电讯稿《因疫情防控不力 郑州9名公职人员被问责》(贴近公职人员)。这对中山公职人员也是个警示,只要看到标题,不少人总会浏览一下内容。

同样的,在另一天,《中山日报》也用了“错锋”这一招。这天,多个微信公众号已大量报道郑爽遭天价罚款、赵薇的影视剧下架的消息。如果纸媒第二天才见报,对读者来说已显过时。而《中山日报》将腾出的版面,分别刊发了读者同样关注的“广州出台落实双减政策新举措”“中山陈星海医院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等内容,贴近本省本市读者。这样的“错锋”,也是一种融合。如此,报业全媒体呈现的内容也将更丰富多样。古人说“语迟人贵”,依我看,也可以说“语迟纸贵”,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纸媒不妨“让子弹飞一会”,搞清楚了再作一个阶段性总结,呈现各方观点,给出慎重结论。如此一来,便不会有个别新媒体的尴尬。

六、深度阅读,引领杂志化之路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浅层阅读”已不适合纸媒,反而是集约化、品味化的“深度阅读”,更适合纸媒。因为,“深度阅读“一般要求时效性相对滞后,更适合人们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慢读细品。纸媒,由于其不方便携带,更多的只能在办公室、图书馆、茶馆、咖啡厅或家中等场所阅读,这就必然要求纸媒走杂志化之路。

除了上面提到的校园周刊之外,纸媒还应该搞活健康周刊(主要面向老人)、文化周刊(面向文化艺术界人士)、经济周刊(面向商业人士)、政务周刊(面向公职人员,针对某社会现象做深度报道,提供资政意见)。也可用“纪实”“深度“”人物“等专题专版涵盖以上周刊内容,形成杂志化的呈现方式,让纸媒的功能尽情发挥,无憾且更持久地延续自己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对于一名纸媒编辑来说,只要平台还在,就依然要发扬“澡堂精神”,即“好比开澡堂的,不管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会放满满一池子水”(注:源于《读者》所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你是我的游乐园套票一文)。“澡堂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哪怕阅读纸媒的人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作为编辑,仍要尽其所能,向读者呈上最精彩的内容。

猜你喜欢

公职人员中山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历史上的“中山人”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