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日报:新春走基层 给“三种病”开处方

2023-01-09王志强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心德州四力

王志强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深扎基层的作风永不落幕。该活动既是践行“四力”的有效举措,也是锻造记者脚踏实地采访作风的基本手段。

“新春走基层”活动每年都在开展,但写出新意也殊为不易。山东德州日报社高度重视“新春走基层”活动,提前策划、精心准备、周密部署,要求一线记者既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也要在田埂上找感觉,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实现“小题大做”;同时,匠心打磨,讲好故事,增强可读性,力争报道出圈出彩。

本文以笔者“新春走基层”的经历,从小切口反映德州日报社“新春走基层”在“四力”上的给力举措:通过走基层,践行“四力”,给日常工作中的“视而不见”“拿来主义”“目不暇接”三种“常见病”开处方。

写出新意勤思考多联系,治疗“视而不见”

走,去基层。这不仅仅是“新春走基层”的要求,更是记者日常工作的常态。在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变化,见到行动,写出不一样的内容。

春节前后,人多事多新闻多,可要在大批量的新闻事件中,抓到“活鱼”,需要记者的眼力,否则只会熟视无睹,难如人意。

要学会从小事情、小切口寻找到大主题。近些年,作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关注多了难免没了新意。我采写的《光明乳业(德州)有限公司出实招治拖沓 等一等慢一慢“拖拉机奖”丢脸面》,便通过设立“拖拉机奖”这一举措,写出了作风建设的新意。

今年2月7日,笔者本是应邀采访该公司落户德州20年来,厂房面积没有变化,产值增长65倍的事情,无意间,听到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设立“拖拉机奖”,量化考评拖延问题,每月问题最多者和拖拉机合影,改作风提效能。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不仅是对作风的改进,而且非常符合当下的实际,于是对“拖拉机奖”又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深入的采访。

这小小的“拖拉机”奖,既接省委市委的天线,又符合山东省委、德州市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议采取视频形式,省设主会场,市、县设分会场。全省会议后,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讲了贯彻落实意见。田卫东提出了抓出作风建设“感知度”,这篇新闻正是作风感知度的基层实践。

这既体现出笔者对新生事物的新闻敏感性,又体现对当前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将新事物与当下的政策要求对接,二者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离不开德州日报社领导们的要求:作为党报记者,要提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中就包括对中央省市主要精神的领会学习、熟练掌握。

要主动从政策中找到基层的探索。《市交通运输局群众工作科解决百姓诉求提速 半天拿回“迟到”1 个月的报名费》一稿便是如此。

临近春节,笔者走进德州市交通运输局二楼的群众工作科,了解该科室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故事。2022年1月18日,德州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联合发布公告,34个市直重点部门单位公布了群众工作专科或专岗的职责及联系电话,标志着群众诉求渠道的进一步畅通。随着这一专门科室的正式设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迅即回应,一办到底。

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力作,也是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具体探索,2022年1月19日,笔者以《德州在全省首设群众工作科“急难愁盼”问题迅即回应一办到底》为题,在德州日报1版进行了报道。

群众工作科怎么开展工作的?干得怎么样?笔者将群众工作科的工作纳入“新春走基层”的计划中,在基层看落实,既是群众工作科成立的后续报道,也是回应群众的关切。

在现场抓住了“半天拿回‘迟到’1个月报名费”的新闻,反映群众工作科为群众办实事的提速。

德州日报社的领导们常常强调,持续关注新闻的发展动态。如果没了持续关注,这一新闻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

老典型如何出彩?要善于抓角度、抓细节。2月13日,正月十三,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召开。

为展现德州农业成果,2月5日,大年初五,笔者便和同事奔赴临邑县,采访种粮大户魏德东。选取魏德东作为报道对象,最开始心里犯嘀咕,他是全国人大代表,是个老典型,年年有他的报道,如何出新,如何出彩?笔者和同事心里没有底。

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位农民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的种粮经,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打算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而主题确定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挖掘这位种粮大户的经验。笔者悉心总结他种田有“三不”,致富有“三宝”,未来发展“三板斧”,这篇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仅写出了成绩,还普及了经验,颇受好评。典型人物如何让人耳目一新,此文提供了一种“答题路径”。

总之,避免“视而不见”,就要锤炼火眼金睛,就要勤学善思,让小事接上“天线”,让后续发展成为新闻富矿,让典型人物写出个性。

写出现场深入基层,治疗“互联网+”

新闻践行“四力”,脚力是基础。“走基层”首先练习的是脚力,只有“走到”,才能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只有走进现场,接上地气,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才有可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真需求,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故事。

“1月10日一早,一场雪悄悄降下,点缀着齐河县祝阿镇西南街村。

“86岁的张家和登上大堤,习惯性地伫立南望。

“南有黄河,逶迤东去;沿岸苗木成畦,蜿蜒起伏;脚下是红心广场,身后便是自己的村庄。”

这是《“红心一号”故事有新篇》的开篇。如果不是在黄河大堤上亲身体验,这种现场恐怕很难写出来。再如此稿中的“一握手,粗硬的手指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经风雨、敢作敢为的硬角色。”这种直面的感官体验、细微描写的底气,都来自走下去了,在一线、在现场。

《市交通运输局群众工作科解决百姓诉求提速 半天拿回“迟到”1 个月的报名费》一稿也是满满的现场感。

“这边电话铃声响起,那边电话回访正在进行,一片忙碌。

“临近春节,记者走进德州市交通运输局二楼的群众工作科,3名工作人员正忙。他们除了接听处理12328的交通热线外,还负责处理12345市民热线交办单。

“挂断电话,刚刚完成回访的接线员张凤玲说,这个投诉,半天解决了,对方很满意。”

没去现场,写不出来这样的现场感。

而眼下的新闻实践中,有不少记者存在过度依赖互联网,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笔者这里提及的是,部分记者没有践行“四力”,没有走进基层,通过互联网,发个微信、发个QQ、发个邮件,材料便要来了,坐在办公室或家里编辑一下,很快成稿。或者去了现场,仍是改改材料。这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但稿件材料味浓,没有可读性,活生生的现场感是编不出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基层,践行“四力”,是治疗“拿来主义”的良方。

写出故事盯住一个,治“目不暇接”

新闻报道中有常见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目中无人”,就是整篇稿件下来,材料堆积,没有人物,何谈生动;而另一个极端是,人物过多,成了人物一晃而过的电视剧、流水账,让人“目不暇接”。

如稿中人物过多,最后往往一个也没记住。没有个性,没有细节,没有血肉,毫无营养。读者更为关心的是一个个个体,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抓住一个有故事的人写起,关键是见故事情节、见人物命运。比如《中国青年报》冰点的报道,往往从一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写起,随着他的命运跌宕起伏,更能牵动读者的心。

在《“红心一号”故事有新篇》的采写过程中,笔者也走过弯路。最初想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做一个宏观的报道,牵涉的领域有黄河沿线的生态,以及产业发展情况。

采访了10多个参访对象后,等到一位关键人物——86岁的张家和,他曾参与“红心一号”吸泥船的建造。1978年,包括“红心一号”吸泥船在内引黄放淤固堤经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讲述了当年造船的艰辛,感慨《红心一号》舞台剧的震撼,感叹如今守护安澜的成果,笔者心中一阵激动,这是一条多么完整的线啊,就围绕“红心一号”,从造船到舞台剧到精神的传承,就围绕张家和展开。

创新报道,改进文风,文无定法,历时两周,这篇稿子终于见报。见报反响强烈,人民日报新媒体客户端、大众日报新媒体客户端、黄河报全文刊发。全文共分为3个小标题,分别为“砸”出来的壮烈,自制吸泥船放淤固堤;“演”出来的感动,尘封50年的历史再现舞台;“守”出来的安澜,共护母亲河永续发展。每个小标题用一个特别直观的动词来引领,增加冲击力。

德州日报社的领导们多次强调,做新闻不能总在老框框里打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以写好人物的“一个”,写出自己的“这一个”,渐成记者调查文本创新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红心德州四力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层状六边形Co1-xS修饰氮掺杂碳纳米管用于锂硫电池的硫载体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以廉洁文化“四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心心相印数独
一颗“红心”,只为一个使命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增强“四力”靠什么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