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3-01-09陈翠
陈 翠
(白银市景泰县第四小学 甘肃 景泰 730400)
1.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近年国家对教育行业大力整改,如何减轻作业负担、做好作业设计并实施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作业中,学生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机械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锻炼、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大,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作业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要求老师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2.传统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作业布置量多,重复性高
“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对巩固理解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正是孩子们培养思考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间,而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他们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作业,没有时间去认真的思考自己写的“作业本”上的知识,让知识停留在了“本子上”。数学比较抽象,很多小学生觉得数学是很难的一门学科,但当他们真正理解数学之话,发现其实很简单而且知识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因此,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比暂时取得“高分”更重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为了追求“高分”,习惯超量布置作业,优生差生一起“赶”,导致作业量过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题,做题时不认真思考敷衍了事。 作业重复性过高,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经常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没有考虑到优生和差生的能力差异,很多作业都是死记硬背且反复练习过。经常做同样的一道题,既把时间浪费了,且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被禁锢,导致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思考模式,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会灵活应用,做不到“举一反三”。
2.2 作业布置“一刀切”且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的作业基本以书本练习题或其他配套练习题为主,在设计作业时缺乏新意。很多学生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并不是巩固、理解、拓展所学知识,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及口头表达能力,且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思考、理解、知识点的时候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吸收能力不同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是慢慢去接触并学习知识一个阶段,他们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老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考虑每个孩子的能力和认知水平,而是选择“一刀切”,所有的学生布置着完全一样的作业题,一样的要求,一样的标准。结果是基础差的同学难消化,甚至不会做,打压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却花大量时间练习着与其学习能力不匹配的题,不仅没有知识拓展且学习能力也停滞不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很随意,没有“针对性”,往往是在快下课时慌慌张张布置作业,没有告诉学生做这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导致学生做题就是为机械“完成老师的作业”。
2.3 作业设计未与实际生活形成关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应躬行”就是告诉我们,书本上的学到的“纸面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通过生活实践。而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布置作业时不考虑作业与生活的实际联系,部分应用题的背景也相对简单,并不能让学生与生活产生足够的联系,因此会产生数学知识无法应用的错觉,导致学生做题时死记硬背。
3.“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3.1 合理控制数量、避免重复性作业
“双减”政策发布的一个重要点就要控制作业数量,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适量。作业布置的适量性,是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为了“成绩”一味追求量多,而是要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安排适量的作业。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时间充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理解时间。因此,老师要把时间意识作为优化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点,根据学习安排进度,预测作业时间并严格控制作业量。教师可以把基础型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前完成,生活实践型作业和趣味型作业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
老师在安排作业时,要明确每道题目的作用,不盲目选择,对作业要精挑细选,不能因一味追求“高分”,而大搞题海战术。应当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作业题型要灵活一点、新颖一点、有趣一点,避免重复枯燥、死记硬背无价值的作业。
3.2 创新作业设计模式
3.2.1 口头型作业
单调枯燥的书面机械作业,这不仅禁锢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生的主动理解、思考能力较差,尤其是数学比较抽象,需要老师借助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小学数学课本常以较直观的图片、卡通人物等组成,布置口头型数学作业非常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所学知识,并在上课时口头表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就同学们不懂的地方着重讲解,并和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课间老师也可以让同学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老师并积极回应,这样学生既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听取了更多的意见。这种作业形式新颖有趣,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2.2 数学游戏、挑战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在6-13岁之间,而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日常活动。因此老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在设计作业时,将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加减法后知识点后,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练习,回家后让学生手中拿几个糖,家长手里面拿几个糖,让学生比较自己和家长手里面糖的大小,并算出糖的总数。上课后将自己记录的数据展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积极回应。这样不仅使做题方式更加有趣且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小孩子“好胜心”强,有着不服输的精神,老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孩子的性格,在布置作业时中设计一些“挑战题”,引导学生们主动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完三角形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对其他的同学先鼓励然后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
3.3 采用难度分层设计作业的模式
“一刀切”式的作业模式,容易让“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消”。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优生、中等生、差生自身的差异量身定做作业。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有利于优等生“开拓思维”,中等生“稳中求进”,学困生“筑牢基础”。例如,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打基础、多训练、稳发展”的措施,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题,让他们打好基础,消除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对中等生可以采用“以基础知识为主,创新型题目为辅”,让他们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对优等生采取“开拓思维,提升眼界”的措施,布置一些有难度,需要比较强的思考和逻辑能力的题,让他们创造性和技巧性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4 生活式作业,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与抽象,小学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因此,老师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与生活中和数学有关具体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阅历,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自己去结账并对商品价格数量、支付的钱、找的零钱数据进行记录。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如何换算货币以及加减法的应用;在学习测量长度课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用测量家里桌子、沙发等物体的长、宽、高,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比较,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大小、形状,增加孩子的数字敏感性。
结语
作业设计承载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也与小学生的作业活动、认知过程与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具备创新意识,让老师明白布置作业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高分”,而是让孩子能轻松愉悦的学到更多的知识。“耗时低效”的机械作业,磨灭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数学这门课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一刀切”式的作业,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分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孩子们焦虑、压力大,新颖有针对性的作业比机械式的书本练习题更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秉承“树德立人、多方面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