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之门径

2023-01-09陈春美

今天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语文

陈春美

(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江苏 启东 226200)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则是最具魅力、最具学生可塑性的艺术。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双减”意见精神,广大初中语文教学秉承“以生为本”和“减负提质”的新理念,落实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的内涵

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的核心就是卓有成效地提高师生互动效率,要求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采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逐步提升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的获得长足的进步。

2.落实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的思考

课堂高地建设是“双减”形势下催生的教学新理念,要求教师秉承“因材施教”原则,通过预习准备、新课导入、师生互动,质疑创新和科学评价等途径,构建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情境;同时,根据语文学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又要应该渗透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体悟,使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探讨,最终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2.1 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初中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人文性因素,一线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又要予以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获取独特的情感体悟,从而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有益启示出发,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但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部教师片面追求对语文人文教育的挖掘,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几乎销声匿迹,不能斟酌传神字词意蕴,不能全方位对精彩语句的鉴赏与深层分析,甚至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虽有较好的语言感悟力,但内心的感悟属于苍白无力的,一句话口头表达支离破碎,一篇习作往往出现病句连篇、词语滥用、段落间松散不衔接等不良现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征。”可见,教师只有把人文教育合理渗透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中,才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兴趣倍增。

2.2 凸显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地位

启东市推行的“启润课堂”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和生生互动合作,为各个从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轻松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成功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宽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不难发现,少数教师曲解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的真谛,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等于放任其自流,自己可以无所事事,导致学习小组交流时沸沸扬扬,秩序紊乱,呈现过程中你方唱罢他登场,学生回答时天马行空偏离主题,教师的评价只有三个形式:一是很好;二是不错;三是很棒;四是错误。长此以往,不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教师不能全盘肯定,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模糊。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合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要合理地引导,并且能比较、甄别学生的答案,肯定其正确的,批评其错误的。可见,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必须“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而“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少不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更缺不了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

2.3 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

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思考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为避了免出现语文课堂仅是个别优生展示才华或全班沉默不语的现象,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前应组织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内容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学文本,并要求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标识记录且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观念。这样,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时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小组成员间才能扬长补短,讨论的结果也才更深刻、更全面。所以,要使语文课堂华而实,真正达到高效,就必须落实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

3.践行初中语文高地建设之措施

践行初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教师一定要在课前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备课,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3.1 创设愉悦氛围,引领学生参与

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直接标准。情境教学能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内化,使学生的思维最大持久地投入,达到内心的情感与文本得到共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堂的高效达成。

朱自清的《春》(初中语文部编版,以下版本同)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笔者课堂上带领学生进入生活情境,通过“觅春”“赞春”叩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参与率大增,并且从生活及文本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春的盼望与赞颂。《三峡》这篇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通过文本未必能感受三峡的特征,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峡壮丽的景观,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教学的有效度也就达成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深入课堂,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 注入动情朗读,激发情感体悟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与理性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易接受感性的教育”。语文是极具情感变现力的学科,缺乏朗读环节的语文课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更不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但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往往容易缺失动情朗读这一环节。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对文本中的优美句段进行美读,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并要求学生扣住重点词句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在美读中情不自禁地去品味、去感悟、去深入文本挖掘内涵。例如:季羡林的《幽静悲剧》控诉了愚氓灭美的罪恶,笔者执教这篇课文时先要求学生分别对描写“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悲”的两段文字进行美读,他们以声传情,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并在对比中自发地进行体悟,自觉产生了维护真善美的意识。课堂的有效,在动情的书声中达成了。

3.3 关注个体差异,培养鉴赏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客体,他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家庭因素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其知识认知及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践行课堂高地建设时,教师就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要做到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指引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和辐射面,要根据学生间的差异适当调整难易度,使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个体间的差异,不能一味地赞赏优等生,数落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的情感与感悟,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他们的思维有阻塞时,教师首先要适时鼓励,因势利导;其次,在关爱与肯定的前提下,激励学生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进一步提升阅读鉴赏与语言感悟能力。

3.4 借助举一反三,增进学生信心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求知所需,加强科学化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借助并要举一反三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文言文时,就教给学生“三读法”,即读通、读顺、读懂。第一步“读通”,要求学生解决生字词;第二步“读顺”,要求学生根据语法特点合理断句,了解全文意思;第三步“读懂”,则要求学生深入主旨,或分析人物性格,或体悟文中事理等等。几篇文言文学下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再盲目了,反而兴趣高涨了,预习作业也做得更好了。如在讲授说明文时,我会要求学生用“明对象”、“抓特点”、“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的方法来学习。

合理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课堂的自学与互学中有了方向,对自己有了信心,积极性和自主性也随之大幅提高。

3.5 利用联想想象,引导反思内化

课堂活动开展得是否实适有度,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又一标准。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每一小组的活动中,在了解每一小组的合作情况的前提下予以相应的指导,准确把握活动的度,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真正达到实在适当。同时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为增进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教师要鼓励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地联想、大胆地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联想,在联想中想象,使之深入文本的意境。

例如,散文诗《蔚蓝的王国》中描绘了一个充满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的美好世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笔者深入学生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学生闭眼想象,并联系自己在海边散步、捡贝壳的生活经历,在呈现的环节中,学生有说“感受到了大海的神奇”,有说“看到了一幅唯美的画”,有说“感觉自己充满了欢乐与青春”,更有说“感受到了爱”。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联想想象中放飞了思维,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语文学习是一个“实践——认知——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是知识内化、情感升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并帮助学生检验知识、消化知识。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