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运作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2023-01-09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教授黄浩明
☉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教授 黄浩明
从近十年的实践探索看,我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意愿及价值观、战略顶层设计、海外公益项目、海外工作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和资金稳定供给等6 个方面。在此,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5 家规模不同、有着各自独特优势的社会组织的国际实践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他们的国际化运作和专业化程度是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典型和榜样。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引领者,秉承“大爱无疆、民心相通”的理念,围绕消除贫困、零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清洁饮水和体面工作等六项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遵循尊重当地、需求导向和可持续等项目实施原则,2004 年至2021 年投入公益慈善资金3.07亿元人民币,在缅甸、尼泊尔和埃塞俄比亚等三国注册成立办公室,拥有全职人员35 名。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执行团队,公益慈善项目惠及25 个国家和地区,受益人口165 万人次。
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民心相通实践到位。爱德基金会是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具有国际合作渠道的先行者,坚持“民心相通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理念,先后在香港、埃塞俄比亚、瑞士、肯尼亚设立办公室,2014 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20 年加入国际志愿机构联合会等国际组织,有多元化国际化员工队伍30多人。围绕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了志愿服务、灾害救援、社区发展、新冠疫情防控等项目,2009 年至2012 年底,投入资金近亿元人民币,公益慈善项目遍及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人口达上百万人。
利用国际人道主义网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充分利用红十字会的国际网络开展国际人道援助工作,先后参与海地地震、菲律宾海燕台风、尼泊尔地震、新冠疫情等大型灾害救援。2017 年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设立丝路博爱基金,已在亚洲、非洲等26 个国家开展援助项目。2017 年以来,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8 次前往阿富汗、蒙古国开展先心病患儿筛查救治工作,将309 名患儿转运来华接受免费治疗,并为310名蒙古国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2006 年至2022 年4月底,累计投入援助资金近3 亿元人民币。
发挥边疆社会组织优势,推动民间外交走向基层。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是中国地方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前行者,该促进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推动“民间外交”“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项目遵循尊重当地、立足需求、依托当地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017 年设立缅甸代表处,2014 年至2021 年投入公益慈善资金910 万元人民币,主要在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实施项目。
利用专业技术之优势,推动环境民间交流与合作。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致力于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建议解决环境问题,2005 年至今在15 个国家开展47个项目。搭建了“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和“非洲公民社会组织生物多样性联盟”两个平台,建立了与当地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沟通交流以及互信关系。在斯里兰卡和老挝分别建立过办公室,目前正在泰国筹措建立东南亚区域办公室。现有正式员工20 名,2017 年至2022 年4 月,投入公益慈善资金约1.25 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