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种粮大户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3-01-09胡冬香
胡冬香
(黄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安徽 黄山 245700)
1 种粮大户发展现状
黄山区隶属黄山市,地处黄山北麓太平盆地,全区总面积1 775 km2,辖9 镇5 乡和79 个村(居),总人口16.3 万人。水稻是当地粮食主导产业,全区耕地确权面积8 633 hm2,2021 年粮食种植面积7 853 hm2,总产量4.91 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 933 hm2,总产量3.93 万t。近几年,在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黄山区涌现出一批规模种粮大户,粮食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优质化、机械化、产业化之路,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粮食产业链条,提升了粮食附加值,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撂荒现象,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
1.1 规模种粮大户户数和流转水田面积逐年增长
水稻种植规模在3.34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由2014 年的56 户发展到现今105 户(其中注册家庭农场42 个,成立合作社9 个)。规模流转水田种植水稻面积由2014 年的420 hm2增加到现今的1 667 hm2。种粮大户主要分布在三口、仙源、焦村、新丰、新华等11 个产粮乡镇,大户耕种土地来源以流转散户水田为主。如黄山区良富家庭农场自2014 年注册成立以来,以粮油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经过不断发展壮大,该农场现拥有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油脂加工机等农机设备,基本满足农场全程机械化种植、社会化服务和油菜籽加工的需要,并注册了“徽农耕“”巷联”商标。2021年,该农场在三口镇、焦村镇、乌石镇流转耕地93 hm2,种植水稻95.6 hm2,水稻年产量为700 t,粮食总产值为180 余万元。另外,农场开展代耕、代育、代插等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467 hm2,年服务收入51.4 万元,粮食生产净利润在50 万元以上,2019 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农场主魏良富被授予黄山区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21 年10 月,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的《中国粮仓》栏目、安徽公共频道栏目组对该农场进行了现场直播和采访报道,展现了黄山区新农人的风貌。2018 年乌石镇长芦村成立了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长芦分社,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从农户手中流转耕地面积54 hm(2其中撂荒田5.7 hm2),长芦村两委与村民代表研究制定了股份合作实施方案,群众以耕地入股合作社,每年保底每股分红约4 500 元/hm2,合作社经营收入除去成本后结余资金将按股进行二次分红,耕田入股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订单销售,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产品主要销售给黄山爱及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变“户户合作”为“社社联合”,带动了农民增收。成立合作社可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减少了撂荒田,解放大量人力资源从事二三产业,初步实现了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设想。
1.2 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优质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
通过政策倾斜,黄山区鼓励种粮大户与黟县有农公司、黄山市云海米业公司合作,成立粮食产业联合体,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021 年,种植优质水稻面积为5 440 hm2,优质率达90%以上,筛选晶两优534、奋两优686、鹏优1269 等品种为优质水稻订单品种,优质水稻订单生产面积达4 027 hm2,黄山市云海米业公司收购优质稻谷在市场收购价格基础上每50 kg 加价4 元,收购富硒稻谷在市场收购价格基础上每50 kg加价20 元,增加了农民种粮收益。近年来,结合农业项目实施,黄山区以种粮大户为载体,大力示范推广再生稻,先后筛选准两优608、丰两优香一号、丰两优3305、17A318(常规早稻)、甬优4901、友两优2152 等品种作为再生稻栽培试种,累计推广再生稻面积达334 hm2。2021 年落实19 个种粮大户,建立再生稻示范基地面积127 hm2,头季平均产量达7 650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达2 250 kg/hm2;耿城镇周龙户0.72 hm2试种品种友两优2152 头季平均产量达8 250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达3 000 kg/hm2。2019 年农业部门扶持丰满屯家庭农场等3 家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引进水稻机播基质育秧流水线,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服务面积534 hm2,其中黄山区新华乡老队长家庭农场2020 年投入13 万元,新建钢构大棚,安装滴灌设备、无滴膜等,采购育秧基质70 t,新增育秧盘8 000 片,2019 年实施工厂化育秧面积113 hm2。同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成立了新丰、乌石、三口、焦村为中心的4 个片区农机服务联合体,采取托管服务、订单生产等形式,全年开展水稻代耕、代种、代植保、代收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 000 hm2,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黄山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69.4%以上。黄山区以种粮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水稻优质专用品种,应用新型肥料、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水稻侧深施肥、再生稻、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稻渔综合种养等,推动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集成示范应用。实行水稻标准化生产,严格规范农药、化肥施用,注册“莫闲田”“爱及乌”等商标,打造绿色生态稻米品牌,如“生态太平湖”牌大米。目前,黄山区金稻秆家庭农场水稻、黄山市黄山区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稻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黄山益群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水稻获得了有机转换认证,良富家庭农场水稻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1]。
1.3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几年,种粮大户通过实施粮食生产发展、建设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等农业项目,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企业为龙头、种粮大户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业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黄山地方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黄山区良富家庭农场,从2016 年在三口镇巷联村发展稻田养鱼生态种养基地6.7 hm2。在品种选用、减量施肥、绿色防控、捕捞等技术环节进行摸索,形成一套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收获纯有机“稻花鱼”,还可收获绿色生态大米,实现“以鱼促稻、保鱼增收”的“双千”目标,提高种养效益。另外,农场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每年3 月油菜花海绝美绽放,铺展成了一幅“金色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成为网红打卡地。2019 年3 月24 日,全国油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现场观摩会在良富家庭农场举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等超200 名粮油专家学者参加了观摩会。2016 年,陈贞返乡创业,注册成立黄山市黄山区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稻田养龙虾、甲鱼、螃蟹等,开始了稻渔共生特色种养之路,基地采用“生态种养+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产品加工”模式,有效提高了种养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1 年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93.4 hm2,总产值达700 万元,同时注册了“西海湖”“黄山五丰源”商标,生产的小龙虾和稻米通过了有机认证,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
1.4 稳粮促增收效果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大量农户外迁,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面临“有田无人种”的局面,只有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让小农户不耕种的田地有序流入种粮大户手中,且种粮大户大部分是“70 后”,还有返乡创业的“90 后”,他们科技意识强,易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有的种粮大户还可以发展成为农产品加工销售商、农机专业户,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植保无人机、机收、烘干等社会化服务,解决部分农民工就业问题。培育和壮大种粮大户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 扶持政策措施
2.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近几年,为发展粮食生产、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及提升粮食质量,黄山区委、区政府及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整合稻谷补贴、粮食生产发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技推广补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项目资金,在水稻优质专用品种、新型肥料、水稻新品种展示、再生稻示范、稻渔共生、稻禽协同、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育秧、建设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和抛荒地复垦种植水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技推广补助等农业项目实施,农业科技服务的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大户群等线上线下形式,对种粮大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惠农政策宣传,着重就水稻侧深施肥、再生稻栽培、化肥减量增效、草地贪夜蛾防控、科学安全用药知识、稻田综合种养等开展技术培训观摩活动,推广粮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提高种粮大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种粮大户结对做好技术指导,加强水稻病虫害、草地贪夜蛾等预测预报,指导种粮大户科学用药,对于不能确诊的水稻病虫害,及时联系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取样送检,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3]。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粮大户种粮收益低
2021 年每50 kg 粮食收购价128 元,大户稻谷生产总成本14 850 元/hm2,其中种子、肥料、农药农资成本4 200 元/hm2,人工成本2 100 元/hm2,机耕、机插、机收成本4 800 元/hm2,土地租金成本3 750 元/hm2。尿素3.1 元/kg,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6 元/kg,肥料涨幅较大导致种粮大户的种植成本上升,再加上旱涝、“倒春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收益较低,影响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另外,补贴政策不到位,无法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影响水稻产业发展。
3.2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农户依旧沿用传统的耕种模式进行种植,已严重约束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现如今,种粮大户发展参差不齐,产粮乡镇种粮大户分布不均,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水稻耕种收、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较为薄弱,制约了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
3.3 种粮资金投入较大
种粮大户从事粮食生产要在土地租金、购买生产农资、农业机械等环节投入大量资金,但农业是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的行业,种粮大户手里的结余资金较少,仅靠自身积累的资金很难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要想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需要金融机构简化融资手续,给予农户信贷支持。种粮大户承包的耕地一般处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土壤贫瘠,不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环境条件制约着机械化作业,加大了生产成本,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晒场和仓储条件,收获的稻谷不能及时销售,影响种粮大户收益。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种粮大户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出台并落实相关种粮大户扶持政策,鼓励种粮大户规范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关注撂荒复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让大户种粮有利可图,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力度,并向种粮大户倾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带动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政府特派专技人员驻地指导,探索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供销”粮食产业链。完善水稻、油菜等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同时将野猪危害纳入理赔范围。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加大对种粮大户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规模化生产。大力培育发展本土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优质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优质大米电商销售平台,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和增加农民收入。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保障农民利益。
4.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从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二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管理,使土地流转顺利、健康有序地进行。三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解放土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承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有条件、有保障地流出承包土地。
4.3 提高农机装备研发水平
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大水稻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干等农机研发推广力度,示范推广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等,提高农业机械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大种粮大户等农机手安全驾驶知识培训力度,提高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4.4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黄山区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综合改造路、田、水、渠、塘等,完善灌排水、输配电、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切实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新建稻谷烘干厂房和仓储设施,满足种粮大户生产需要。
4.5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黄山区政府应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校广泛合作,搭建产学研推合作平台,根据季节要求,围绕再生稻栽培、机播基质育秧、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冬闲田扩种油菜和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技术等内容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种粮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着力提高种粮大户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粮食生产主力军。
4.6 创建优质米区域公共品牌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吸纳现有种粮大户成立优质米高质量发展联盟,为种粮大户提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从产地环境监测、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注册商标,打造优质米区域公共品牌,对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引导作用,支持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产业发展联盟与大型商超对接,走专用品牌粮食精品之路。与电商平台开展对接和合作,利用“互联网+”发展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品牌粮食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