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系中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2023-01-09公丕明
公丕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035)
区域产业合作是现代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关键在于区域产业合作。通过区域产业合作,推进要素合理自由流动,形成合理区域产业布局,促使区域内各子系统以及区域间合作各方获得相应利益。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下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实质上构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影响到区域产业及其结构的合理性。
1 区域产业合作的内涵界定与影响要素
厘清区域产业合作的内涵、影响要素以及主要作用,可以为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1 区域产业合作的内涵界定
区域产业合作是不同地区相关主体,为了各自和共同利益,在遵循市场经济、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等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破除要素资源关联互动的障碍,促使处于产业链或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产业和区域界限,以及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基于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互利共赢为目的双向或多项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
实现良好区域产业合作必须遵循市场主导、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系统协调的原则,即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政府加以推动引导,在充分考虑和兼顾各地区利益基础上,推进区域要素流动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全面创新和完善协调机制,发挥集聚和累积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是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参与主体的自立性与互利性的统一。
1.2 区域产业合作的影响要素
自然资源环境差异、经济社会基础差异以及区域发展政策不同对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的内容、方式、范围以及模式等产生多重影响。
第一,自然差异。即不同区域自然形成的差异,如资源、环境等要素禀赋差异。区域产业合作早期阶段主要是基于自然差异,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互补,区域绝对优势、资源要素充裕程度的差异促使区域产业合作、区际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区域间自然差异仍是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因素。
第二,历史差异。即历史形成的差异,如经济基础、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差异。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区域资本实力、技术水平、产业配套条件、劳动力素质以及发展水平形成历史差异,这些历史差异所带来的优势互补主要表现为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平衡而形成的要素极化和扩散,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而形成的产业梯度转移。
第三,政策差异。在不同发展时期,国家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缩小,区域产业合作逐渐增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1.3 区域产业合作的主要作用
基于产业结构差异互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获取合理收益等方面考虑,区域合作主体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对象,实现优势互补,获取合理收益,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一,实现产业结构差异互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需求偏好差异不大,则产业结构也越相似;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需求偏好差异较大,从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基于合理分工形成的,奠定了纵向与横向合作基础。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区域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第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为了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以及避免市场垄断,市场主体更愿意寻求一种比普通市场交易相对更稳定的交易方式,即建立合作关系或是将交易内部化或一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合作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效率的限制,通过地域空间要素流动和产业协作,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区际经济合作关系,实现更大范围内有效整合资源。
第三,区域产业合作各方获取合理收益,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目标。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与否取决于对获取收益大小的判断。当合作收益大于竞争收益时,双方实现产业合作较为容易,而当竞争收益小于合作收益时,则双方陷入“囚徒困境”的可能性很大。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区域利益重合部分越来越多,区域利益关系并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产业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共赢。
2 区域产业合作的作用机制
区域产业合作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多种机制支持。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安排,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
2.1 区域产业合作的逻辑遵循
区域产业合作的作用机制是不同区域的产业链上各种内在、外生力量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是由一套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的多组机制集合而成。区域产业合作的作用机制是基于产业关系网络内在属性与外在力量结合下发挥作用的。这种内在属性源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而外在力量是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两者无间隙的耦合构成区域产业合作的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遵循。
一方面,内在属性对区域产业合作起着决定性调节作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按市场机制在区域间和产业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但若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区域合作将向着专注于各自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产业发展的方向演化,加之马歇尔冲突的存在,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个参与分工合作区域最终分别对某个或者某些产业的过度垄断。
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合作离不开外在力量即政府的引导和调节。政府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更多地起到引导、促进和规范作用,在产业政策、信息平台、制度建设、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支持,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与不足。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调控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促进和规范两方面。如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制定并贯彻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和具体政策,打击投机、寻租、垄断等影响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的市场活动等。
2.2 区域产业合作的动力机制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推进和参与区域产业合作的动力在于区域产业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包括企业获取合理利润、政府获取更多税收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在这些内生动力驱动下,政府和企业通过区域产业合作,集中各地区要素和生产优势,形成新的协作生产力,为提升区域整体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合理区域产业合作格局能否形成取决于合作能否增进各区域自身利益。区域合作主体的经济行为符合理性人假设,是否参与合作取决于合作中成本收益比。在追求利益的动力驱使下,任一区域政府和企业必然会不断寻求能够给本区域带来利益的合作分工对象,逐渐形成区域产业合作格局,这种各区域以自身获利为目的或导向形成的分工合作格局是存续的基础和保证,在参与各方从分工合作中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在向其他参与方支出其所得收益。
另一方面,区域综合实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竞争成败的决定性要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内部参与分工合作的各地区或产业内企业的协调发展程度,及其所带来的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差距随着不同区域发展潜力、关联效应及扩散效应的累积而不断被拉大,不同区域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严重影响了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为了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追求并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必然要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区域产业合作的协调机制
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业务关联、竞合关系等共同作用使之从各自为政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稳定有序的状态,并产生了“1+1>2”的协同发展效应,这种稳定有序的状态能够增强防御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
第一,政府与市场在区域产业合作中的协调机制。一方面,遵循市场机制,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要素供给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重构,避免区域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同构化;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在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合作等方面作用。
第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协调机制作用下,通过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区域合作框架,定期组织和协调相关方召开交流会,推进信息顺畅传递,商讨相关方面重大问题,以保证区域产业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在企业合作层面,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使得企业在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从而获得的收益有所差异,在合作过程中,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合作持续长久推进。
第三,区域产业合作参与主体自身发展目标与区域发展共同目标之间的协调机制。协调好这两个目标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需要向市场提供相应产品,在其自觉行为过程中,增加整个经济社会效益。政府则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加以引导,使其朝着区域产业发展合理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向发展。
2.4 区域产业合作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从战略指导、基础支撑、利益平衡以及行为约束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顺利进行并保持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国家发展战略为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活动,原则上都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如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展开,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选择适宜的区域产业合作模式,构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
第二,完善的网络系统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保障。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交换流动既需要交通、管道等基础设施所构成的硬件网络系统支持,也需要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信息管理等组织和制度安排形成的软件网络系统支持,这些载体和纽带纵横交叉、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联结系统,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换,实现区域产业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更有利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
第三,利益平衡制度安排为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长久保障。由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必然涉及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确立共赢思维、协调各方利益显得十分必要。在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下,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的原则,促进参与各方积极协调沟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阻碍区域产业合作顺利开展,实现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第四,行为约束规范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规则保障。为保障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顺利进行,在区域产业合作中设计有效行为约束机制,确保各方共同遵守规则,对相关主要参与主体即企业和政府进行行为约束,减少区域产业合作中 “搭便车”的投机心理和“各行其是”的功利行为,避免区域重复建设严重、产业转移落地权恶性竞争、产业结构同构化,形成合理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3 推进区域产业合作的战略举措
推进区域产业合作需要各参与主体革新思想观念,破除区际壁垒,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能力,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引导作用,整合区域产业服务类资源,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与形成,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条件保障,构筑分工明确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3.1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能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生产经营、组织运作能力的提升对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起到基础作用。在企业层面,应顺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内在关联为依托,借助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着力降低各项市场成本,更高效率生产产品。同时,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等方式,组建各区域控股、参股的跨区域产业集团,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园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区域间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形成合作联盟,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合理的区域产业组织体系。在区域层面,应树立区域合作观念,加强水平分工合作,突出区域产品设计、品牌、服务等方面差异性,依据消费者偏好进行产品差异分工,或者就各自侧重的技术含量相近的产业进行分工,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增强。
3.2 强化政府推动与引导作用
在区域产业合作中,政府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顺应市场内在运行规律和把握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发挥推动、引导和规范作用,防范市场失效及市场缺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消除区域市场分割的体制性因素,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区域产业合作的制度成本,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区域市场开放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统筹规划区域产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制定实施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符合要素流动需要的产业政策和社保政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三是加大区域产业合作制度创新力度。在区域产业发展原则、人才流动、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清除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政策和做法,提高区域产业合作效率。
3.3 整合区域产业合作服务类资源
区域产业合作服务类资源在促进区域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和壮大、区域产业多层次融合发展、区域产业与市场趋势供求对接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完善产业服务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政策环境以营造发展动力,创新协作环境以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区域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协调发展,完善区域产业合作产业链。二是加快建设产业服务市场体系,优化产业服务组织结构。明确全产业链服务的方向和关键点,提供战略咨询、科技研发、金融创新、人力资源、设计创意、品牌塑造等各类服务,采取多种配置方式满足区域产业合作需求。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区域投融资体制建设合作,实行区域金融机构分行联动,建立跨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共同设立协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逐步推进跨地区开展业务。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与市场的对接,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 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与形成
围绕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并根据区位条件以及各产业特点,按照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要求,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网络体系构建,推进合作共建跨区域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大品牌宣传、人才输送、政策导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集聚促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进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区域产业合作水平。一方面,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确定实行强强联合还是发展其特色化,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协调梯度产业转移,促使形成产业链上下与企业之间能够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打造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增长极,促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与技术优势形成合力,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开发深度与开发力度,发展相关配套行业和关联行业,提升上下游产业附加值。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群内处于同一产业链或是关联行业上的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合作,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发展合力。
3.5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条件保障
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沟通机制,平衡区域合作各参与方利益,从而为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提供更好保障。一是构建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区域产业合作效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构建顺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便捷的能源传输网络、完善的信息网络、健全的信用网络和良好的生态网络。二是创新区域组织协调机制,多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共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创建和完善制度化多层次组织机构,对重大问题予以协调磋商,提高各地区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发挥区域行业协会和联合商会等民间组织在沟通行业信息、组织企业交流等方面作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平衡区域产业合作各方利益,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实现共赢。建立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机制,根据在区域产业合作中获利的大小确定相应所需承担的责任,对参与区域产业合作而蒙受损失的一方进行必要利益兼顾和补偿,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同区域产业合作空间生态环境破坏予以合理补偿。